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张信刚:我决不同意“扩招惹的祸”(组图)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4月01日19:03 人民网
  张信刚:我决不同意“扩招惹的祸”
张信刚:我决不同意“扩招惹的祸”(组图)
  【编者按】2005年3月6日13:30-15:00,全国政协委员,香港城市大学校长张信刚做客强国论坛“两会专区”与网友在线交流,主题为“中国文化与大学教育”。

  【主持人】各位网友大家好,欢迎收看人民网的视频访谈,今天来到直播间的是全国政协委员、香港城市大学校长张信刚先生。张校长您好,首先我代表强国论坛的各位网友对您的到来表示欢迎!

  【张信刚】谢谢。网友们,你们好。

  我建议把硕士生从三年变成两年

  【主持人】我们的网友知道您的到来早早就提出了一些问题。比如说网友白云黑土就想提一个问题,张校长,香港城市大学是一个什么样的大学?

  【张信刚】香港城市大学是香港特区政府公立资助的大学。我们大学的历史比较短,只有20年,是一所比较年轻、富有活力的大学。这所大学其实和城市建设、规划没有什么关系,英国统治时代,英国有一所伦敦大学,有伦敦城市大学,香港有香港大学,然后有香港城市大学。它的理工科比较强、比较多,科研的机会也比较多,另外还有商学院和人文与社会科学院,还有法学院(香港有两个法学院)。另外还有比较新的,就是跟今天网站有关系的创意媒体学院,我们用最新的数码科技培养这样的人才,我们的科研做得非常的杰出,我们在排名榜上名次居于前列。我们有2万学生,2000多教职员,一年20亿的经费,20公顷的土地,20年的历史,20万平方米的教学楼。今年将参加教育部主办的高考联招,香港城市大学也是第一次进入内地的联招,希望网友到时候注意我们学校联招的动向。

  【主持人】也就是欢迎内地的高中毕业生到香港城市大学学习?

  【张信刚】我们非常欢迎,如果在联招里把我们排在前三名,成绩好的就可以。

  【主持人】您今年带来什么提案?

  【张信刚】应该是和教育有关的,但是还没有正式提出来,我再和内地的教育方面的人商量商量。有的人结合我的提案已经在执行了,过去我们的研究生都是全国统招的,硕士生念三年,比世界上其他国家的时间要长很多。北美洲的硕士是两年,甚至一年半就可以,三年就比较长。随着国内高等教育的蓬勃发展,本科生毕业的数量越来越多,研究生的需求越来越大,把三年变成二年可以容纳更多的研究生。

  博士生需要做一个比较好的论文,作论文需要的是才能和兴趣,和硕士生主要以上课为主的学习方法是不一样的。所以硕士生的招考和博士生的招考可以分开,可以和地区结合。博士学位全国一盘棋的颁发也是一个行之有效的办法,何况在大学校园里从来没有说谁是可以作硕士生导师的,但是作博士生导师有一定的识别。所以我建议把硕士生从三年变成两年,不必要全国统一招生,但是现在还没有机会和内地的同行磋商。

  用最现代的手段教学生最古老的的文化

  【主持人】今天讨论的话题是传统文化和大学教育。您说过传统文化是我们的根,任何时候都不能抛弃。您是力主在香港大学教育中增加中国传统文化的推动者,您能否简单介绍一下目前在香港的大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知情况是怎么样的?

  【张信刚】香港中学念7年,对中国文化都有所接触,即使在回归祖国之前也是有所训练的,但不是系统化的。因为要分文理科,文科学生相对来说接触的比较多些,理科则比较少。香港97%的人是华人,母语是汉语,香港学生都是体现着中国文化的。但是系统性的知识都未必足够,和一个大学生来说还是有一段距离的。我们香港城市大学从97年开始就从学校教务委员会通过了一项规定,即每一个本科生无论是念什么科目,什么系,都要念6个学分一学年的中国文化课程,在毕业之前必须修完。

  这项课程本身比较系统,但我们力求采用不是非常死板的方法将中国文化传统的精髓介绍给学生,使用的手段与今天上网交流的手段非常类似,主要是万维网上和导师交谈,吸收一些知识。辅之以每年有许多专家、学者、艺术家来做艺术文化讲座,另外艺术家现身说法一边讲、一边表演,或者说学者就某一个题目作一些有心得的演讲,这些内容也都是上网,同学在当场没有听到,也可以在网络上找到当时的情况。在香港城市大学这种做法已经做了8年。

  【子夜星光】以香港城市大学为例,香港大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教育有什么反映?很重视吗?

  【张信刚】每一年我们都有一个问卷,开始学生都有这样的想法,比如我本来想学电机工程的,还有我是学会计的,可能对以后找工作比较方便,对中国文化,唐诗宋词也念过一些,老子、孔子也都知道一些。他觉得可念可不念的,但是上完课后,我们在回收问卷的时候发现,几乎很大一部分学生都说自己的确学到了很多的东西。在问到如果别的学生问你是否想向他们推荐这门课的时候,他们都说要推荐。

  【主持人】课程在学校的本科学生中占6个学分。这在当初也曾遭到非议,但之后又有了很好的口碑,这个是为什么?

  【张信刚】香港的大学学制是3年,中学是7年,和内地不同,我们过几年才会改。我3年还要把6个学分交给你,等于要多学6个学分,但是他没有想到这6个学分对他的事业和身份认同、自豪感有帮助。有些学生没有认识到,所以有这种想法,还有一些教员认为我本来可以多教6个学分,但是校方拿掉了这6个学分。但是几年下来,无论是大家对这个功能和效果的理解,特别是同行们包括内地的许多校长和负责素质教育的人,内地的教育官员,香港的有识之士,都看到了这个课程本身的意义是在那里的,方法是比较灵活多样的。不是说有一个学究在那里拿个扇子摇头晃脑:“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我们的教学方法是采用最现代的手段教学生最古老的、联系性最强的文化。在课程还未正式启动之前,我曾经有几次机会演讲。一次是在国际会议上,我提到中国文化是如此的古老,如此的现代。

  【主持人】现在网友向您打招呼,网友:嘉宾守时本身就是最好的文化宣传,欢迎您张校长。

  【张信刚】谢谢,守时是我的习惯。

  中国文化不是从来一成不变的

  【简超】传统文化是我们根,我们共同的根,请问张委员,您认为我们的根在哪里?您是如何使我们的年轻人和国人来认同根的意思?

  【张信刚】我很愿意回答,但是我的回答未必可以满足网友的要求,这个问题比较大,回答的时间也不够。从全世界看,文化是多样性的,中华民族文化是一种独特的文化,首先文字是方块字,语言是单音词,韩国和日本也借鉴了我们的文字。我们的文化孕育在这块土地上,最早也是有不同的源头,经过不同的生活,很多个世纪融合而成的。世界上其他的文化,许多文化的重心都有转移。比如说美索不达米亚的文化。而我们的文化是在这里诞生的,延续至今,单音字和方块字都在这些地方流传。

  所以我们的根就在这里。文字、语言是最基本的文化载体,你和我的姓氏、语言,生活方式和居住的地方就是我们的根。

  【主持人】您大概有30年的时间在海外生活,是不是因为在海外待了这么长的时间,才使您心目中有这么深的对中国的感情?

  【张信刚】不能这么说,我在没有去海外之前也有这种感情,但是可能没有这么强烈。我本科学的是生物工程,我在美国也做系主任、院长多年,也需要演讲,我在演讲中间经常使用比较俏皮的中国谚语,后来就变成我的招牌和商标了。有一次在演讲中忘记用中国谚语,有人说我的谚语在哪里?同行尊重我,对我有好感,一部分是因为我体现了自己是中国文化的传承人。

  【网友】我对在大学生中开展传统文化的教育模式比较感兴趣,在现代社会传统文化应该如何实行为好?

  【张信刚】中国文化不是从来一成不变的。从四五千年前到现在的精髓都不是一成不变的。现在的中国文化也是演变中的中国文化,虽然根在那里,枝叶是要慢慢繁盛的,一些枝叶枯了,也就不要了。现在要合乎现代精神的方式来发展中国文化,我们中国文化对中国人来说是瑰宝,对世界其他民族来说也是有借鉴价值的,正如世界其他民族的优点对我们也有借鉴价值。我们应该用一些手段,包括互联网、包括其他的方式把我们的文化传播给其他民族,也在我们的青年中广为传播。

  【一片乌黑】我很想知道您对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是怎么理解的?

  【张信刚】因为它博大精深,所以我很难在很短的时间说清这个理解。博大是因为来源很多,包罗很多。南到浙江流域等很多地方,差不多在六七千年前都有创建,慢慢融合成今天共同承认的文化。我们广东代表团今天晚上和黑龙江省代表见面,我们地处天南海北,但是我们的语言、我们的认识是一样的。

  精深是因为先贤们提出的一些哲理,这都是很精深的,这个不是完全不改样的接收了,而是把儒家、道家的思想加入在里面,比如说中国的佛教。博大精深好像是四个字,年轻的朋友们可能会认为是陈腔滥调,但是它是很有意义的。

  现在的科学很发达,但是对人际关系的看法,人和自然的关系,人和社会的关系,精深还是当不起这几个字的。

  【主持人】您的这种想法能不能在香港其他大学推广呢?

  【张信刚】我是香港城市大学校长,我不可能把我的想法推广到其他大学去。但是我知道很多香港大学的校长也在进行着相关的工作。

  有的学校做了很大的服务器,学生听讲、上课、交谈、彼此的讨论也是在网上进行,真正面对面的不多,但是我知道在香港和内地的许多大学都开始着重于把中国文化或者是把整个素质教育当做一个本科教育中的重点来做。

  【如苍生何】在香港,新儒学的活力如何?你是怎么样评介?

  【张信刚】新儒学我并不是专家,在香港50年代有新亚书院,是由几个过世的有名的教授把在内地的东西带到香港去了。他们几个人加起来被认为是现代中国新儒学的代表人物。他们的传人还在,他们多年在香港教学之后,跟许多的中坚分子都接受过这样的训练,他们未必从事哲学的研究,但是都有新儒学给他们的影响,今天香港有一批人,由于当初50年代的钱穆先生等的教育,使得相当一批人有这样的人生观和事业。

  应该给青年人提供一个系统学习传统文化的机会

  【主持人】您能否再给我们介绍一下,您是怎么通过在学生中推广中国传统文化而向学生传递一种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呢?

  【张信刚】我们不是直接的跟他们说什么是正确的人生观等,年轻人也不会因为你这样说了就接受,我们首先让他们对我们民族的文化有一个认识,并且通过这个认识产生自豪感,通过自豪感他会自己判断,对大是大非的事情他有自己的判断力,而不是要他拿什么东西作一个说教式的传播。

  【安全出口】您是学工科的,为什么对中国文化这么感兴趣?

  【张信刚】不止是中国文化,我对西方文化也相当感兴趣。可能是我在中学的时候对中外历史,对于中国文学和外国文学都有兴趣,大学的时候是念专业,硕士博士的时候是专业,但是教书的时候也有不少机会让我接触到一些很有文化素养的朋友们,我在这些朋友们身上学到了不少东西,几十年来自己也学到一些东西。中学的时候老师也给我一些启迪,让我对一些事情有了一些认识。我们在中学的时候,重要的《四书》的段落都念过了,台湾大学还有《史记》和《左传》的选读。由于我工作的岗位是大学的校长,尤其我看到了香港回归之后,青年人虽然体现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髓,但是没有系统的知识,我作为一个教育者应该是给香港的中学生提供一个机会,得到我当初从老师那里得到的教育,但是我的方法和我的老师的方法不一样,毕竟是差了好几十年。

  【论坛见习生】張校長:我知道您在美國的大學執教多年,現在又是香港城市大學的校長,您覺得大學應該是大而全還是小而精?

  【张信刚】每个学校不一样,不可能每个学校都做成大而全的,主要还是针对自己当时的社会情况,自己的校址,自己的财政和人才的资源来办。比如说香港城市大学,我们不希望自己是大而全,也不可能办成大而全,香港城市大学是交通最方便的,是东西走向的地铁和南北走向的广九铁路的交界点。我们的20万平方米的教学面积统统是在一个巨大的楼里面。我们的重点是自己很清楚的定位,我们本科的教育主要培养未来的专业人才为主,我们并没有哲学系和宗教系、美术系和音乐系。我们培养的是工程师、律师、会计师,但是我们做研究做得非常好,我们不希望做那些诸如人类的起源是什么样研究,天文地理的也不做。我们都是做有实用价值的,以应用研究为主的,我们教员发表论文的数量非常大,都在应用方面。不必大而全,也不会变成小而精。以培养专业人才和作应用研究作为我们主要的主轴。

  明明我们的东西却不知道了,那就忘记根了

  【主持人】有人说年轻一代深受西方的影响,使本国的传统文化处在比较尴尬的境地,您对此有什么样的看法?

  【张信刚】这个看法我可以理解和感受到一部分。我也不会完全的忧心忡忡。中国的文化从来不是一成不变的,对于我们这么大的土地和这么多人来说,文化经过时间的推移本身就有转变,还有几次冲击,比如说隋唐时代,从丝绸之路来的冲击。元朝的时候来了一批,明朝中叶以后到清朝海事和西方的交往更多了。今天我们是全球化的一部分,交往更多了。

  现在一些年轻人,非常的喜欢庆祝圣诞节。圣诞节在西方国家是它有宗教意义的节目,如果他是基督徒的话,耶稣的诞生是对他有意义的,我们中国人也那么庆祝圣诞,作为一个社会习俗无可厚非,但是有很多中国的节日被大家忘记了,比如说端午节,屈原投江,这个也是很好的习俗,至于是不是丢粽子喂鱼无可考,但是与其庆祝圣诞节,为什么不好好庆祝一下端午节呢。与其在情人节送玫瑰,请客,为什么不好好过一下7月7牛郎织女节呢。

  明明我们有的东西不知道了,那就忘记了根了。

  【主持人】几年前,内地也有教育家提出加强对青少年传统知识的培养,对此您有什么建议?

  【张信刚】我非常赞成这个做法,我觉得一个民族的根和民族的真正精神核心力量所在,正是由于民族对其文化的认同。只有做到了这个才能谈到建设、发展和振兴,如果这个都作不到,其他的就会事倍而功半。

  【主持人】各位网友,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是先辈们留给我们的宝贵的财富。我们很感谢像张校长那样致力于振兴中国传统文化的学者,也感谢您对我们这期访谈的关注。接下来张校长将做客强国论坛与网友进行交流,感谢您的收看。

  在中国文化的推广上,我觉得还算尽了力

  【论坛见习生】听说香港教統局的一些人對城市大學的中國文化中心的設立很不感冒,如果大學繼續縮減經費,是否會影響該中心的開辦,比如沒有足夠的經費請人來講課?

  【张信刚】我个人觉得香港政府的包括香港教统局的高层的负责人,没有人对于中国文化中心或者课程表示不满的,香港的大学经费由于香港整个社会政府赤字的问题,是可能会有些消减的,但是大学有自主权,不会说政府对某一个中心直接消减经费,所以这个担心是不必要的。

  【一片乌黑】作为一位校长,在加强中国传统文化的教育或者宣传方面,您在香港做了些什么工作?

  【张信刚】我自己的确比较有意识的在我的工作岗位上和我在香港的其他的接触方面,尽量发挥自己的影响。比如说我是香港特区政府长官认命的文化委员会主席,所以我在自己的岗位上和其他的工作上,我都尽量的能够希望发挥我的影响力,来对中国文化的传统教育进行推广,我自己也经常在香港和中国内地或者其他地方,应邀演讲。那么成绩如何不敢说,自己觉得还算尽了力。

  【如苍生何】香港回归以来,在母语教学上有什么新情况,可以介绍吗?

  【张信刚】香港的教学语言在回归之前就已经是引起争论的问题,回归以后,由于正式使用了母语教学就产生了更多的争议,我认为在香港能够完全用流畅而准确的英语教学的中、小学老师,比例并不是十分高。所以香港政府才说与其用并不是十分好的英语教一些家庭中间是使用华语的学生,不如直接用华语教学。但是在香港的情况下,所谓的华语或者母语是指的粤语,而不是普通话,这一方面是过去英国时代,另一方面是短期内香港没有办法找到足够的教师用流畅的普通话上课,这点香港和中国内地和台湾都有所不同。另外,一般的家长为了未来子女的出路,都希望他们英语好,而如果他们入了学校是英文学校,家长比较放心,以为这样的话子女出路会好,这样的学校是否真正能够让子女的学习有效,是否英语一定会比念中文学校的毕业生好呢?还没有十足的科学证据。但是,这个问题在几年之内应该会逐渐得到解决。

  【替父申冤】张委员您好:您经常上网吗?尤其是人民网的强国论坛?

  【张信刚】我能上网,也有兴趣上网,但是时间不够,不常上网,很惭愧今天是第一次上“强国论坛”。

  【边城飞人】能否给我们分析一下香港与台湾的大学教育,谁与中国大陆的传统文化更加亲近?

  【张信刚】希望这位网友不会在我们“城大”飞过去。

  言归正传。我对台湾和香港的大学教育都有认识,我觉得台湾的大学教育至少在几年前和内地的教育,和中国文化传统更为贴近。香港各大学的教学语言主要是英语,课程的设置也和台湾和内地有异。

  就业的性质由于大学毕业生的增加而有所改变

  【一片乌黑】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这是中国文化的精华,您怎么要求您的老师们来落实?

  【张信刚】你所引的韩愈这句话,可以说是对什么是老师这个问题的标准答案。可是,韩愈还有一句话,就是“师不必贤于弟子,弟子不必不如师”。我当了30多年大学教师,因此不希望被社会给予太多的责任和压力,认为是什么都要由老师来承担、负责。而最重要的是老师需要跟其他的专业人士一样,具有一定的专业知识和职业道德。对学生关心、对学生了解、对学生帮助就是这个职业道德的一部分。如果能做到这个,相信也就接近“传道、授业、解惑”了。

  【两点之间直线最短】看您的简历,您是学医的,请问您怎样看现在的看病难问题。

  【张信刚】我的专业是生物医学工程,与医学有关但不是医生。昨天我也听到温家宝总理提到希望能够解决人民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在我看来这是很值得关注的问题,但是基本原因大概还是由于中国的医疗设施和医生在全人口中间所占的比例仍然比发达国家要低许多。比如说,美国每年用于医疗卫生的费用,占全国GDP的13%以上。其他的发达国家的医疗费用的比例也都比中国高许多,而全世界的医疗器材几乎都是由几个发达国家制作出来的。他们的价格对富国和穷国都是一样的。一台MRI卖到哪里都是这个价钱,因此富国就能买得多,穷国就买不起,这是一个重要原因。第二、中国的医务人员和医院的设施的分布在大城市、小城镇和农村之间是极不平衡的,这就造成了许多人看病既难且贵的问题。

  【说三道四】请张教授介绍一下:一个香港的大学讲师年收入是多少?据说,清华有2名的年轻讲师因不堪工作压力和经济窘困而英年早逝。

  【张信刚】我觉得这个问题更有意义的提法应该是:香港大学教师的年薪与人均所得的比例,以及他们的年收入与工程师、会计师、律师、小商人、公务员等的比例如何。香港人均收入在世界也名列前茅,现在每年人均收入约两万五千美元。香港城市大学的教员分五个等级,即讲师、助理教授、副教授、教授和讲座教授。内地的讲师应该相当于我们的助理教授,他们每月工资大约是四到七万港元。

  【未央歌】介绍一下您所在的学校的就业情况吧,也象大陆这么严峻吗?

  【张信刚】我们城市大学每年对应届毕业生作全面性调查,6个月之内他们的就业情况作为当年就业的指数。前几年,就业情况不太理想,但也有九成以上在6个月之内找到工作或者继续攻读研究院。去年上升至9成以上,希望今年更好一些。香港总人口680万,每年大学本科毕业生不超过2万。所以失业情况并不严重。但是就业的性质由于大学毕业生逐年增加,有所改变。过去大学生认为不屑去从事的工作,现在也需要接受。这和我在美国的经验十分相似。80年代中我在美国做系主任的时候,前后三位秘书都是大学毕业生。

  我决不同意所谓“扩招惹的祸”

  【如苍生何】你对自己子女的家庭教育是如何的?是否也要求他们接受传统文化熏陶?

  【张信刚】我有一子一女,都已经超过30岁,各自有事业了。他们二人都在美国出生,也在美国和加拿大受教育,但他们通过英语阅读都对中国文化有认识。我的女儿在大学时曾经选读两年的中文,儿子曾在大学时在中国做交换生,对中国老庄哲学、佛家思想以及寒山诗等特别偏好。

  【未央歌】您也认为是“扩招惹的祸”?再深入谈谈行吗,对大陆高校扩招的看法。

  【张信刚】如果我对你的问题理解正确,那我决不同意所谓“扩招惹的祸”。美国每一万人口中,有1500名大学毕业生,俄国和日本各900名左右,中国目前每一万人口中就有150名大学毕业生。美国和加拿大18岁到22岁的人口中,有超过50%就读于大专或者大学。在韩国比例可能更高。中国的大学生占全国人口总数是太少,而不是太多。

  【如苍生何】香港城市大学与内地高校在文化交流上多吗?主要集中在什么方面进行?

  【张信刚】相当多。我们与几十家内地院校都有来往,我们的博士生主要来源是内地的大学。更具体的说,我们的法学院与人民大学多年来共办中国法的硕士学位。城市大学的创意媒体学院与北京电影学院,以及美国南加州大学的电影、电视学院建立了三角联盟关系。我们与中国科技大学在苏州建有联合研究中心。我们的《中国文化课程导读》(上、下两册)是由我任总策划与北京大学通力合作而写成的。我们与上海交通大学合作多年,并且由他们(以及复旦大学)为我们代招内地生到城市大学修读本科。今年开始我们参加教育部的高考联招,所以就不再麻烦上交大与复旦这两个姊妹院校了。

  【张信刚】各位网友,我多年来都提倡用最新的科技手段从事对文化的传播,但是过去是“光说不练”,今天真正上网跟各位互动,算是实践了我自己的理念。希望以后再有机会像这样子和你们无拘无束地交流。再见。

  张信刚简介

  男,1940年7月生,辽宁沈阳人。现任香港城市大学校长。

  1962年获台湾大学土木工程学士学位。1964年获美国史丹福大学结构工程学硕十学位。1969年获美国西北大学生物医学工程学博士学位后,任美国纽约州布法罗纽约州立大学助教、副教授。1976年后任加拿大麦基尔大学副教授、教授。1984年任美国南加州大学系主任、教授。

  1990年任香港科技大学工学院创院院长、教授。1994年任美国匹兹堡大学工学院院长、教授。1996年后任香港城市大学校长。兼任香港文化委员会主席,香港创新科技顾问委员会委员,香港司法人员推荐委员会委员。

  2002年获香港特区政府颁发的“金紫荆星章”。
张信刚:我决不同意“扩招惹的祸”(组图)
  发布时间:2005年04月01日19:17 (责任编辑:杨文全)

 
推荐】【 小字】【打印】【下载点点通】【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免费试用新浪15M收费邮箱 赶紧行动!
缤 纷 专 题
春意融融
绿色春天身临其境
愚 人 节
整蛊先锋幽你一默
请输入歌曲/歌手名:
更多专题 缤纷俱乐部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