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苏北起飞当此时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4月02日11:29 扬子晚报

  苏北的面貌变化巨大,苏北综合实力的提升令人瞩目,苏北的发展正在跨入一个新的平台上。

  省委书记李源潮说,苏北的发展,事关江苏全局,意义重大。只有苏北发展起来了,才能实现全省的协调发展。只有让苏北3200万人民充分享受到发展的成果,才能最终实现全省的和谐发展。省长梁保华指出,加快苏北振兴,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进富民强省、“两个率先”的重要举措,是江苏区域共同发展的关键所在。

  “明者因时而变,知者随事而制”。3200万苏北人民在全省人民的支持下,如何以更大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追求加快振兴苏北的新目标?如何与时俱进,完善落实加快苏北振兴的新政策新举措,进一步激活苏北地区的内生动力?

  3月31日至4月1日,省委、省政府在盐城召开加快苏北振兴推进区域共同发展工作会议,再次把决策的目光投向苏北。一个新的“两步走”的战略应时而出。

  大家一致认为,省委省政府对加快苏北发展进一步作出部署,符合全省发展的大局,符合苏北发展的实际,反映了苏北人民的迫切愿望。

  苏北发展正在步入一个全面振兴的历史性新阶段。省委省政府提出新的“两步走”发展新战略

  背景链接历史上,苏北是灾区,饱受江河泛滥之苦;革命战争时期,苏北是老区,为中国革命的胜利作出过巨大牺牲;社会主义建设时期,苏北是农区,为全省尤其是苏南的工业化作出了重大贡献。

  为改变苏北的欠发达面貌,历届省委、省政府作出了坚持不懈的努力:1984年省第七次党代会,提出了“加快发展苏北,积极提高苏南”的方针。1994年省第九次党代会,进一步明确了“没有苏北的小康就没有全省的小康,没有苏北的现代化就没有全省的现代化”的战略思想,把区域共同发展作为三大发展战略之一。2000年,省委、省政府在研究制定“十五”计划时,根据区域发展现状,对苏南、苏中、苏北三大区域作出了新的界定,进一步明确提出提升苏南发展水平、促进苏中快速崛起、发挥苏北后发优势,在更高层次上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2001年,省委、省政府分别召开了三大区域发展座谈会,加强分类指导,加大工作力度,制定了《关于进一步加快苏北地区发展的意见》,成立了省苏北发展协调小组,出台了支持苏北大发展的政策措施。省苏北发展协调小组每年召开一次会议,每次会议突出一个重点,及时研究解决苏北发展中的有关重大问题,现已先后召开了四次会议。

  与会者普遍认为,近几年是苏北地区综合实力增长快、城乡面貌变化大、人民群众得益比较多的一个时期。

  此次会议提供的权威材料显示,到2004年底,苏北地区在总体上基本赶上了全国的发展水平,其中大部分经济指标增幅超过全国平均水平。

  在全省各方面的共同支持下,通过苏北广大干部群众的艰苦努力,近几年来苏北地区的面貌发生了深刻变化。2001—2004年,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2%%(2004年增长13.9%%),高于“九五”时期0.2个百分点,高于全国平均水平3.4个百分点。

  城乡居民收入不断增长,人民生活水平有了较大改善。2000—2004年,财政总收入年均增长22.8%%,比“九五”时期增幅高出9.1个百分点;去年苏北28个县(市、区)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平均达到2.29亿元,比2000年增长68%%。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2004年比2000年分别增加2505元和767元,年均增幅达到8.4%%和5.6%%。

  从人均GDP和人均财政收入看,有关方面比较分析后认为,苏北现阶段的水平也接近10年前苏南地区的水平。

  产业结构发生了历史性变化,“二、三、一”的产业格局初步形成:二、三产业比重较2000年上升了6.3个百分点,三次产业结构调整为20.1∶46.6∶33.3。

  基础设施建设有了突破性进展,发展环境明显改观。“十五”期间,共安排苏北地区和跨区域涉及苏北地区的重大基础设施项目67个,总投资4400亿元。

  当前苏北发展也正面临着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一是国际资本和产业加速转移。随着沿江开发的推进,这种转移跨江北上的态势已经呈现,正向苏北地区扩展。与此同时,南方资本和产业特别是苏南、上海、浙江、广东的资本正在加速北上,积极寻找投资机会。二是经过多年努力,苏北地区的交通、水利、能源、通讯等基础设施有了根本性变化,可以成为江苏产业集聚新的优势区域。三是低成本优势进一步凸显。在国家加强宏观调控的新形势下,苏北自然资源比较丰富、发展空间相对较大、劳动力资源相对充裕等优势日益显现,已形成一种低投资成本、低生产成本的洼地效应。

  苏北发展正处于起飞的历史性新阶段,加快苏北振兴的时机已经成熟。这是省委、省政府在把握国际国内宏观经济发展态势,全面审视江苏发展大局,并对现实进行深刻分析后作出的一个重要判断。

  由此,省委提出了新的振兴苏北“两步走”发展战略:第一步,经过5—10年的艰苦奋斗,力争使苏北的增长速度,赶上全省平均增长速度,使南北增长差距不再继续扩大。

  第二步,在此基础上,再经过较长时期的奋斗,逐步缩小南北差距,实现区域共同发展。

  工业化、城市化、经济国际化,是加快振兴苏北经济的主导方向

  背景链接苏北地区土地面积超过全省的一半,人口数量接近全省的一半,但GDP总量只占全省的1/5,人均GDP不到全省平均水平的1/2。客观地说,苏北弱就弱在工业经济规模偏小。从工业看,2004年苏北地区尚有6个县仍以农业为主;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仅占全省总量的12.3%%,增速低于全省平均水平;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仅占全省总额的14.1%%,增速比全省慢1.9个百分点。

  差就差在城市实力不强。从城市看,苏北城市化水平为37.8%%,低于全省10.4个百分点,中心城市不够大,县城实力比较弱。

  低就低在开放水平不高。从对外开放看,苏北的外商直接投资仅占全省总量的6.4%%,外贸出口仅占全省的2.8%%。

  省加快苏北振兴推进区域共同发展工作会议认为,苏北发展滞后的症结就在于工业化、城市化、经济国际化进程滞后。抓住了“三化”,就抓住了振兴苏北经济的主导方向。

  盐城市委书记张九汉说,当前,盐城已进入工业化、城市化、国际化加速发展的新阶段,面临着发展的战略性机遇期,我们将抢抓机遇、乘势而上,努力实现以工促农、以城带乡、以经济国际化推动新型工业化,加速振兴盐城经济。要把以工兴市作为振兴盐城的第一方略,加速推进新型工业化。围绕建设我国东部沿海新兴制造业基地的目标,着力实施“四个百亿”工程,力争今后每年新上投资亿元以上工业项目100个以上;百亿产业强体工程,着力培育优势特色产业,把盐城建成我国东部沿海的“汽车城”,把纺织丝绸、精细化工、轻工等六大产业建成销售超百亿的支柱产业;百亿企业培育工程,把悦达建成年销售收入超千亿元的国际知名大集团,把森达、中大、马佐里等10家企业建成销售超100亿元的国内同行业排头兵;百亿园区建设工程,实现市开发区、盐都新区、亭湖开发区“三区联动”,竞相发展,每个县(市)建成一个销售超百亿的开发区,把滨海、响水化工集中区建成我国东部沿海最具竞争力的化工园区。

  实施沿东陇海线产业带和沿海经济带的开发建设是省委、省政府调整优化全省生产力布局、推动区域共同发展的重大战略举措。连云港市委书记陈震宁说,作为“两带”交汇点,我们毫不动摇地把加快新型工业化进程作为呼应并融入这两大发展战略的第一方略,在兴办潜力巨大的临港工业、发展特色鲜明的新兴产业、提升优势明显的传统产业等方面找准突破口,加快构筑有连云港特色的工业体系,确保2010年前年均新增工业投入不少于200亿元,工业化率每年提高23个百分点。

  苏北振兴,激发内生动力是决定性因素

  背景链接会议透露,省委、省政府将出台《加快苏北振兴的意见》,在四项转移的措施不变、五件实事的支持不变、优先发展的导向不变、对口支持的体制不变的前提下,提出了十条政策措施。总的原则是多予、少取、放活,由以扶持输血为主转向激活内生造血机制为主。

  ———多予,就是谁发展,谁得益;快发展,多得益。创收多的不多收,创收少的不多给。目的就是鼓励创业,鼓励发展,增强造血功能。

  ———少取,就是对苏北发展的增量部分,省里少取,对部分特殊困难的地区省里不取。进一步调动发展的积极性,增强自我发展能力。

  ———放活,就是怎么有利于增强活力怎么放活,怎么有利于发展怎么放活,怎么有利于富民怎么放活,创造更大的发展空间,营造更加宽松的发展环境。

  此外,2005年,省发改委、苏北办将大力推进长三角地区产业转移作为支持苏北发展的工作重点,力争全年向苏北产业转移的项目投资总量达到700亿元。

  会议期间,与会代表参观了盐城市的城市建设、规模企业和县域经济。正在崛起的现代汽车工业城、初显英姿的纺织工业集中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药品生产企业……盐城近年来大力实施“四化”联动战略,抢抓振兴盐城的新机遇的喜人成果,更鲜明而生动地诠释苏北振兴的必由之路:对欠发达地区的发展给予支持是必要的,但靠外力帮助只能解一时之难。完全靠扶持起来成为先进地区的例子,江苏没有,全国没有,世界上恐怕也没有。加快苏北振兴,决定性因素还在于激发内生动力。

  宿迁市市长张新实深有感触地说,盐城这几年变化很大,到处充满创业的活力,展现了生机勃勃的发展情景。我们参加“加快苏北振兴”的会议感到非常振奋,也感到奋力追赶的巨大压力。

  “思想解放到哪一步,发展才能走到哪一步。当前,制约苏北发展的最大障碍还是思想障碍,加快苏北振兴的首要任务还是解放思想。”

  “解放思想必须结合苏北实际,大力弘扬‘三创’精神。要把‘三创’精神作为推进‘两个率先’的精神支柱,作为新时期江苏精神的核心内涵,作为解放思想的现实要求,在苏北干部群众中叫响做实。”

  “苏北的同志要不争论、不观望、不等待,大胆探索,主动实践,加快实现由农到工、由扶持到创业、由靠政府到靠市场、由封闭到开放的根本性转变,用创新的思路破解难题。”

  李源潮书记在会上的一番话掷地有声,给苏北的干部以强烈精神振奋。

  张新实说,苏北的发展到了加速推进的新阶段,振兴苏北关键在于工业突破,全民创业。宿迁目前还处于苏北的“洼地”,加快发展,一要大力进行招商引资,发展私营个体企业,培育外来资本和本地民资在宿迁大地投资兴业。二要加快推进有组织的劳务输出,通过大力组织劳动力的技能培训和职业教育,使大量农村劳动力输向发达地区。我们的目标是通过三年的努力,使110万人在外地常年务工,40万人在本地企业就业,使全民创业成为社会风尚,创业富民成为内生动力。

  一组数据令人鼓舞:据有关方面透露,2005年,省发改委、苏北办将大力推进长三角地区产业转移作为支持苏北发展的工作重点,力争全年向苏北产业转移的项目投资总量达到700亿元。同时,一批实在的举措为苏北的发展“添柴加薪”:继续组织一年一度的南北投资洽谈会,推动苏南5市与对口帮扶的苏北5市搞好定向产业转移;对转移到苏北地区的产业项目,在项目报批、土地供应、信贷投入和担保、利用国内外资金、能源保障、转移后的存量调整等方面给予优先支持;加强对苏北地区技术人才和劳动力培训,通过政府委托培训、中介机构培训、企校挂钩订单培训等途径,促使苏北农村劳动力的就地转移。

  互惠互利,共赢互补,重新认识苏北的发展优势

  背景链接“四项转移”是扶持苏北发展的主要着力点。2001年以来,苏北5市累计承接500万元以上的产业转移项目4770个,总投资1175亿元,实际引进区域外资金486亿元。省级财政对苏北地区的转移支付和专项补助逐年增加,近四年来,省级向苏北地区累计投入各类扶持资金871亿元。

  省科技三项经费、星火计划贴息资金等科技经费向苏北倾斜。四年来,共实施省级各类科技计划项目2362个,省级投入2.24亿元,引导社会投入176.6亿元。省财政累计投入农村劳动力转移专项资金9000万元,主要用于苏北农村劳动力培训。

  四年来,苏南向苏北转移500万元以上项目474个,项目总投资128亿元,其中苏南对口投资55亿元,苏南吸纳苏北劳动力97万人,南北互派干部360名。全省240多家单位积极参与对苏北16个经济薄弱县(区)的挂钩扶贫,四年先后派出681名干部驻县扶贫,筹集和协调资金10.7亿元,实施各类帮扶项目4015个。

  “多年来,苏南地区对苏北的发展给予了巨大的帮助,为区域共同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对口帮扶被证明是有效的支持、发展、富民之策。”

  “苏南地区要继续在产业转移、劳动力转移、招商引资、人才支持等方面做更多的工作,全力支持苏北振兴。要继续举全省之力支持苏北加快发展。”

  李源潮书记的话,是对既往苏南帮扶苏北硕果的肯定,也是对拓深新一轮对口帮扶内涵的期望。

  可喜的是,对于支持苏北发展的理解,苏南的干部不仅停留在“帮扶”的层面,而是更多从“苏南产业升级”、“双向合作、互利双赢”的更高层面去考量,使得南北挂钩在新形势下被赋予了更深的内涵。

  3月30日,盐城市市长赵鹏与常州代市长王伟成签订本年度盐常挂钩合作计划,两地在经济合作、社会发展,人力资源和区县帮扶等五个方面,达成17项合作协议。

  王伟成说,根据李书记关于“加快苏北振兴重在激发内在动力”的要求,新一轮南北挂钩应该赋予新的内涵。新一轮的挂钩不再是原来意义上的简单帮扶,而是发展资源的优化质量和组合,苏南和苏北的经济有很强的互补性,苏南的资本、产业优势是苏北所缺少的,苏北的发展空间和劳动力优势正是苏南所没有的,苏南苏北应该在合作上做到优势互补、共同发展。其次,新一轮的挂钩合作主体是企业,应该按照市场经济规律运作,谋求双赢的合作结果。政府应该注意科学组织,在南北挂钩中注重实效,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推动南北合作不仅是促进苏北发展的迫切需要,也是加快苏南自身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拓展发展空间、实现新的腾飞的需要。无锡市委书记杨卫泽说,无锡今后将遵循区域经济发展规律,完善责任机制、扶持机制、市场机制、交流机制,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调节作用,维护市场的公平竞争秩序,保障合作各方的权益,同时进一步加强政府之间的交流协商,共同加强南北合作机制建设,共同协调解决南北合作的突出矛盾和问题,为促进南北的顺利合作提供有力的保障。

  新一轮南北对接,要大力提高南北要素资源配置的市场化进程,这已成为与会代表的共识。昆山市市长张国华说,苏北发展有其自身的特点,无论在产业、政策、环境、资源、区位、文化、成本等方面,同样存在着比较优势。苏南地区加快产业升级、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力度很大,产业梯度转移的趋势已经显现。当前要加快完善南北要素信息交流平台,发挥各自优势,促进土地、生产资料、技术、人才、资金等各类要素资源在苏南、苏北区域内的科学配置和自由流动,实现南北优势互补、资源共享。金伟忻 沈峥嵘(新华日报)


 
推荐】【 小字】【打印】【下载点点通】【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免费试用新浪15M收费邮箱 赶紧行动!
热 点 专 题
日本谋任常任理事国
第24届香港金像奖
2005中国国际时装周
房贷利率上调
本田雅阁婚礼门事件
骑士号帆船欧亚航海
房价高难道错在百姓
京城1800个楼盘搜索
《新浪之道》连载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