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我们到底能不能“弃档”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4月03日00:31 红网

  在甘肃省人事厅高新技术人才市场保管的两万多份档案中,就有8000份档案已经10年未缴纳保管费了,属典型的“弃档”,占该市场所存人事档案的40%。记者还发现,“弃档”中的90%左右属于年龄在30岁至40岁的青年人。(《中国青年报》兰州4月1日电)

  这曾经主宰了无数人命运的档案如今为何被大多数人视为“草芥”随意丢弃了呢?据人事部门有关专业人士分析说,如今,档案已不再是用人单位选拔和使用人才的惟一依据,更多的作用已转变为提供相关的人事代理服务。就目前情况来看,这些人事服务也有弱化的趋势。这和以前档案可以左右一切的时代相去甚远。从过去的经验教训不难看出,以往的档案制度对于人才的禁锢十分严重,比如把一些适合承担某些职位的人予以排斥,让一些不适合的人去承担这些职位;把愿意承担某些职位的人予以排斥,而将那些“身在曹营心在汉”的人强力留住。因而,人才只能“带着脚镣跳舞”才能不能完全发挥,同时也造成了人才资源的浪费。而现在很多单位只是看重平时的工作表现而对档案记录越来越看轻,所以人们对于这样一份无关紧要的人事档案当然也就懒得理它了。

  其次,对于传统的档案制度存在的弊病,兰州大学经济学院聂华林教授分析指出档案承载的诚信不足,使得档案失去了公信力。我们的档案里面可谓是赞扬之声如滔滔江水,连绵不绝。毕业生的档案掺水,夸大成绩,放大优点,人人是班干部,个个是三好生,单位员工全都是努力工作,积极进取。如此一来,用人单位纵使有火眼金睛也很难从这样一份档案中分出优劣。致使用人单位宁愿相信自己的眼睛,看实际表现。毕竟档案记录只代表过去,不能说明现在。

  再者,传统的管理档案中存在着另一个突出的问题,就是不管材料信息正确与否,信息的轻重程度如何就把个人材料一股脑儿地什么都放进去。譬如不经调查的举报信等等,都可能被放进档案里。而且被记录的这个人对于别人在自己档案里记录了什么一概不知,人事部门在管理中全凭主管领导的偏好进行人事鉴定。把不称职者写成称职,把称职者写成不称职这种混淆是非的事情时有发生,因此档案就此丧失权威沦为操纵别人和打压异己的工具。

  但是另一方面,档案在我们工作和日常生活中的一些方面照样发挥着凭证、依据和参考的作用。比如报考研究生、办理出国护照,需要出具档案政审材料。另外,没有未婚证明,不能结婚和生育。1992年以前参加工作的人,退休还需要档案,领取养老保险金的数额要根据档案上记载的工龄来计算。看来。如果要“弃档”人士随着档案一同放弃这些与自己息息相关的利益的话,心中难免还是难以割舍。

  目前的档案制度,无论是从内容上还是从管理上,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问题。如何能让已经“日落西山”的传统档案制度在急剧转型的社会中如何发挥它应有的作用与功能?这是留给我们有关部门的一道难题。(稿源:红网)(作者:杨华)(编辑:杨国炜)


 
推荐】【 小字】【打印】【下载点点通】【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免费试用新浪15M收费邮箱 赶紧行动!
缤 纷 专 题
春意融融
绿色春天身临其境
愚 人 节
整蛊先锋幽你一默
请输入歌曲/歌手名:
更多专题 缤纷俱乐部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