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深圳人翱翔南极151天(组图)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4月03日06:43 深圳新闻网-深圳特区报
  深圳人翱翔南极151天

  我市首个参与南极科考的直升机组昨日凯旋
深圳人翱翔南极151天(组图)
  昨天,深圳首个参与南极科学考察活动的直升机组凯旋。此次是我国第21次南极科考活动,中信海洋直升机公司的荣伟、黄传浩、马海深、吴祥林驾驶“直九”直升机,参与了为期151天的极地征程。机组在科考期间共飞行71小时,起降100多架次,完成了运送人员、活动和应急支援等艰巨任务,受到了国家考察队的赞扬和有关部门的表彰。

  晴朗天空转眼飞雪漫卷

  此次远赴南极,考察队要完成26项科考任务、13项后勤支援保障任务。而考察船“雪龙号”在南极基本不能靠岸作业,科考人员往来,运送货物、科考支援等任务大多要靠直升机解决。而这次随行出征的仅有2架直升机,其中中信海直机组更承担了我方与所有外国科考站往来交流的运送任务,工作强度可想而知。

  驶入极地后,“直九”频繁往来于中山、长城两个科考站和“雪龙号”之间。此次科考正值南极夏季,白天气温仅有零下10度左右,夜晚更降到零下20度以下。无论白天黑夜,只要科考队需要,机组都立即出发。副驾驶员黄传浩说:“每天睡觉都恨不得‘全副武装’,免得接到任务后浪费时间。”

  直升机来去自如的优势,也使得机组在货物运送任务中“勇挑重担”。此次行程中,中信海直机组作业量最大的一单任务真是分量十足:128桶汽油。在南极长期的科考活动,需要大量汽油发电、取暖、行车和进行研究考察。而中山站位于一大片冰原的边缘地带,到前方的科考补给点必须穿过一个长达50多公里的大斜坡,雪地车如果载上1桶汽油就无力上坡。

  到补给点的路途虽不远,但“直九”每飞一次都要1个小时,机长荣伟对此记忆犹新:“那几天风很大,飞机很难稳定,视野里全是雪,地面也没有参照物,非常难飞。”面对恶劣的天气和地形,机组咬紧牙关,和地面的科考队员紧密配合,用“蚂蚁搬家”的方式,一次吊运4桶,在极昼环境下连续工作了2天,终于解决了极地内陆科考的能源补给问题。

  49岁的老机长荣伟飞行时间达9000多小时,他说在南极飞行最大的特点就是天气变化太快,20分钟内天气可以由晴朗无风变成漫天风卷雪,能见度下降到零,海上从波澜不兴到掀起20多米的巨浪往往只是五六分钟工夫。

  大风中起飞抢救同胞
深圳人翱翔南极151天(组图)

  “雪龙号”距离长城站180公里时,机组迎来了漫漫征程中最危险的一次任务。当天下午5点,考察队的领队急冲冲找到荣伟,希望直升机立即送一位急性阑尾炎发作2天的队员到长城站旁的智利站。因为该名队员随时有可能因腹水穿孔而丧生,海上风急浪高,必须到智利站才有做手术的条件。

  “我们马上以最快的速度起飞!”在现场风速达到25米/秒,海浪高度超过20米的情况下,机长荣伟当即表示克服一切困难救人。国际上风速超过20米/秒、浪高超过18米是严禁海上直升机起飞的,因为恶劣的天气随时可能导致机毁人亡。机组兵分两路,马海深、吴祥林到机库把已经卸下的机顶旋翼再装上,荣伟、黄传浩来到甲板观察风向。在零下十几度的严寒中吹了一会风,甲板上的两人终于想到强行起飞的办法。

  一波接一波的巨浪中,“雪龙号”慢慢侧过船身,用船体稍稍挡着风,使起飞坪上空的风速减低到20米/秒左右。病人连人带担架被牢牢固定在“直九”的乘客座位上,荣伟缓缓拉动操纵杆,直升机摇晃着离开了甲板。

  “起飞时天已经全黑了,能见度接近零,地形也不熟悉,当时真是捏了一把汗。”副驾驶黄传浩说,智利站附近多山,地面又没有参照物和照明物,“直九”在半空中完全是“两眼一抹黑”,只好按照大致的方向走,特别怕撞上不知名的山体。

  此次科考出发时间较早,到达时还是南极的初夏,“直九”一升空就遇上了颠簸气流,被吹得忽上忽下,荣伟、黄传浩只能使出浑身力气控制飞机与暴风搏斗。经过50分钟高度紧张的飞行,智利站的灯光出现在“直九”前方时,随队医生忍不住欢呼起来。安全降落后,病人立即被送上手术台,经过4小时50分钟的手术终于转危为安。荣伟、黄传浩回到船上倒头就睡,小黄说:“感觉比三天三夜没睡还累。”

  “以一抵二”助推高点考察

  国际上普遍认为,南极有4个必争之点:极点、磁点、冰点和高点。其中前3个点已前后被美、法和前苏联率先到达并进行系统考察。仅存的“处女地”——高点也是我国此次科考的重要任务之一。到达南极后,12名队员组成的专项考察队很快开始挑战“不可接近之极”——南极内陆冰盖最高点“冰穹A”,直升机责无旁贷地肩负起救援和部分补给任务。

  从中山站到“冰穹A”约1300公里,沿途冰裂缝很多,也是人类首次从地面进入冰穹A并开展系统科学考察活动。“直九”的活动半径仅为800—900公里,机组在气候、路况均不熟悉的情况下多次起降,有时甚至冒着中途没油的危险对专项考察队进行补给。当专项考察队冲击高点成功的消息传来,机组成员都高兴地笑了,不少科考队员也恭喜他们“以一抵二”——因为国外科考队进行类似的考察,至少要配备4架直升飞机,而中国科考队只有2架。

  飞行员忙个不停,机务马海深、吴祥林2名工程师也不能闲着。直升机一落甲板,他们就要立即开始检测保养,排除隐患,更换损坏零部件。起飞前,还要再次进行检查,并对需要运送的货物进行吊挂。机顶旋翼如果露天放置一晚就可能被大风在根部“吹”裂、电路和许多零部件在极端低温下随时可能失灵……南极的恶劣气候使直升机各部件的损耗速度大大加快,但在他们的“精心呵护”下,“直九”全程表现稳定,为完成任务提供了坚实保障。

  晕船成为最大“敌人”

  “雪龙号”刚离开上海港时,第一次参加南极科考的机组成员们都以为能吃上新鲜蔬果,但端上餐桌的大部分却是一盘盘冷冻了2个月的速冻食品。科考船还没到达澳大利亚海域,船上的时令蔬菜已经被100多号人一扫而光了。黄传浩说,尽管船上饮食有点单调乏味,但每周一次的大聚餐仍然是少不了的,大家一起吃好像胃口也好些。

  “如果没有带上笔记本电脑,真不知道船上生活怎么打发。”25岁的黄传浩是机组中最年轻的成员,他笑称,没有飞行任务时自己喜欢“窝”在房间里打游戏,而机务马海深则更喜欢钻进图书馆里看书打发时间。船上篮球场、羽毛球馆、游泳池等康乐设施齐全,俨然就是一个海上小“社区”。住房是两人一间、上下铺结构,两位飞行员住一间房,年轻的黄传浩自然把下铺留给了教了自己3年的师傅荣伟。

  出发后没过多久,强烈的西风带气流给机组成员带来了行程中最大的“敌人”——晕船。海浪经常超过12米,往往一个浪就卷起100多吨海水灌入船内。“雪龙号”花了整整8天的时间才穿过西风带,此次航程的大部分时间也都行进在大风大浪中,晕船、心脏病、高血压等疾病危险不时困扰着大家。4名机组成员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晕船症状,但面对繁重的飞行任务,没有一个人提出过休息。

  不见月儿圆思乡情更浓

  味同嚼蜡的速冻食物和凛冽刺骨的寒风没有把机组成员吓倒,但强烈的思乡之情却常让4位男子汉愁眉不展。“雪龙号”与外界的联系必须依靠海事卫星电话,为了方便管理,船员们只有在每个月仅有的几天内才能与外界联系。“我妈一拿起电话就哭,不让放。”黄传浩一个月都很难跟山东老家的父母说上1句话,电话通了也时断时续,说一句话也要重复吼上几遍,

  由于工作的关系,机长荣伟在船上和家人联系的次数就更少了。当“雪龙号”一驶入长江口,荣伟看到在手里攥了半天的手机有了信号,马上拨通了家里的电话:“回来了,一切都好,挺高兴的。”除了妻子,在外地上大学的儿子也是荣伟最大的牵挂,“已经有半年多没有见儿子了,怎么能不想呢。”荣伟的目光里是慈父的期盼。

  在151天的行程中,有2个多月是不见夜幕的极昼,49岁马海深和40岁吴祥林虽然没有像年轻人那样急着排队打电话,但也拿着妻儿的照片辗转反侧。昨天一出机舱,参加完简短的欢迎仪式后,两人不约而同绕开人群走到一旁,拿出手机给家里打电话。被记者问起,马海深眼圈有点红了:“出去这么久,家里人肯定比我还累。”

  担负南极考察飞行任务的“B-7112”直升机和4名机组人员吴祥林、荣伟、黄传浩、马海深(从左至右)凯旋,昨抵达深圳直升机场。本报记者许光明摄机组人员正在为南极科考活动运送物资。钟信摄作者:本报记者吴凡通讯员张继民实习生申凡编辑:

 
推荐】【 小字】【打印】【下载点点通】【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免费试用新浪15M收费邮箱 赶紧行动!
缤 纷 专 题
春意融融
绿色春天身临其境
愚 人 节
整蛊先锋幽你一默
请输入歌曲/歌手名:
更多专题 缤纷俱乐部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