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用生命推动梦想之轮远航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4月03日10:16 新闻晨报

  晨报特派记者 于任飞 山东青岛摄影报道

  昨天上午,青岛团岛码头。负载着中国首次进军三大洋科考梦想的巨轮“大洋一号”,在一声长笛后开始了它300天的“环球之旅”。

  与此同时,600公里外的上海,一位老人孤独地守在电视机旁目睹了这一幕。老人是“大洋一号”的现代化增改装工程的常务副总设计师何崇德,是他让这艘船“化腐朽为神奇”,从一艘不起眼的运煤船变成了国内最先进、世界上数一数二的海洋科学考察船。

  老人说,这艘船是他生命中最后一件作品。因为这件作品完成后的半年,老人被查出患了癌症。

  而今船要远航了,老人却无法来送行。

  变脸:从破旧的运煤船到现代化科考船

  “我最初接触到这艘船时,船况不要说环球航行了,就是连最基本的航行安全都保证不了。”剧烈的咳嗽让何崇德弓着腰,和记者的谈话时不时被打断。

  今年60岁的何崇德1967年从上海交通大学毕业,下放农村两年后到科研所工作至今。“大洋一号”改装工程完成半年后,老人的双肺发现了癌细胞。老人说几次化疗下来“脑子已经不好使了”,可是谈起“大洋一号”他仍如数家珍。

  “大洋一号”海洋科学考察船的前身是1984年前苏联黑海船厂建造的“地质学家彼得安特罗彼夫”号。“从名字可以知道,它最初也是一艘科学考察船,但事实上却从没有从事过科考工作,而是被用作跟它本身使命大相径庭的用途——运煤。”这是因为这艘船刚下水没多久苏联就解体了,于是它的命运随之改变,被俄罗斯的一家企业收购,用来运煤。

  “所以说1994年我们买到手时它是一条不折不扣的运煤船。”“运煤船和现代化的海洋科学考察船,你可以想像这两者之间有多么大的差距!”何崇德这样描述当时的“大洋一号”:“除了船壳以外,其他的部件已经破烂不堪。”

  改装:从三大硬伤到“最先进”

  2001年6月,身为中国舰船设计研究中心上海分部研究员的何崇德和他的同事正式着手开展对“大洋一号”的改造,这项工程被命名为“‘大洋一号’海洋科学考察船现代化增改装工程”,何崇德被任命为这项工程的常务副总设计师。整个工程持续到2003年3月9日。当时他们定下的目标是,把“大洋一号”改装成国内性能最先进的海洋科学考察船。

  何崇德说,他记得当时有科学家上船考察后得出了一个评价,这个评价让他吓出了一身冷汗:“这艘船很舒服,遇到风浪左右摇摆的频率很低,坐在上面不会晕船。”

  “这些科学家都是搞地质的,对于船他们并不了解,这么大的一艘船遇到风浪左右摇摆的频率很低意味着什么?也就是说一个浪把船打得向左倾斜它不能很快正过来,这时候如果紧接着再有一个浪打过来,船就会翻。”

  经过缜密的调查研究,何崇德和同事很快发现了“大洋一号”存在的三处硬伤:稳性技术数据明显比俄罗斯原船差,航速过低,船舶航行安全存在严重隐患;实验设备缺乏,很难从事科研活动;船上生活实施不完善,船员与科学家的生活条件甚至比一般普通民船还差。

  一年半以后,一艘崭新的“大洋一号”出现在了世人面前:横摇周期恢复到了俄罗斯原船设计水平,换装了新的导航雷达、全球定位系统航行安全性有了很大提高;实验室面积超过了国外同类船舶的实验室总面积,并且为今后可能开展的调查考察项目作了前瞻性考虑;此外,人均居住面积从原来的5.3平方米增加到9.1平方米,并从根本上解决了全船淡水与热水供应问题,船上还增加了网络接口、设有桑拿房、洗衣房等,居住条件大为改善。

  最让何崇德得意的是船上增设的动力定位系统。“这套系统可以使‘大洋一号’自动跟踪水下6000米深的运动目标,使它与船的水平距离保持在预先设定的范围之内。”

  2004年,“大洋一号”海洋科学考察船现代化改装工程项目被国家海洋局评为“2004年海洋创新成果二等奖”。有关专家这样评价:“大洋一号”海洋科学考察船已成为我国装备最先进的综合性海洋考察船,并进入了世界最先进的综合性海洋考察船之列。

  愧疚:为了“大洋一号”,欠家人太多

  坐在沙发上的何崇德,鼻梁上架着一副深度近视镜,头发有些凌乱,一件灰色的老式夹克裹在身上,下身穿一条棉裤显得腿有些臃肿。他的脸色蜡黄,讲几句话就要拿起水杯喝口水。何崇德念念不忘的一句话是,“我对不起妻子和儿子。”

  在何崇德的记忆中,长达一年半的改装过程是漫长的,在这一年半里他把“大洋一号”变成了性能先进的海洋科学考察船,但同时也欠下了家人这辈子再也没有机会偿还的“情债”。

  2002年8月,改装工程进入到关键时刻,何崇德的妻子突然胃部大出血。“当时儿子在病床前陪了我三天三夜,最后实在撑不住了,他单位领导问他有什么要求,儿子说‘我要我爸回来’。”何崇德的妻子林阿姨说。当时何崇德正在德国考察,当他急匆匆回到妻子的病床前,妻子的病情已经十分严重。然而就当医生要他在CT检查书上签字时,他又因为单位的一个电话奔回了船上,最后林阿姨只好在家属一栏里签上了自己的名字。

  2003年,儿子准备自费到加拿大读MBA。那时何崇德已经查出身患肺癌,几次化疗下来耗尽了几乎毕生的积蓄,“我跟儿子说,我只能送他一张去加拿大的机票,剩下的都要靠他自己了。”

  何崇德执拗地拒绝了记者给他拍照的要求,他摆着手说:“别,你看我现在这副模样哪还像个副总设计师,登在报上让外国人看了会丢‘大洋一号’的脸。”

  何崇德是2003年9月查出患肺癌的。“真是不明白,我从来不抽烟怎么会得了这个病。”“在改装工程结束之前的一个月,我就感觉到自己的身体不行了,我当时想一定要坚持到最后,还好做到了。”

  何崇德现在每个月的收入是3000多元,而一个月用在化疗上的费用远远超过了这个数字。去年他把自己的房子卖了29万元,全部用在了治病上,眼下他和老伴住在儿子的房子里。

  为了节约医疗费,他选择了一所条件较差的医院进行化疗。这所医院的临时病房是由工厂厂房改建的,10人一间。在这样的医院里何崇德住了一个月,直到出院时医生还不敢相信他竟然是一名研究员。

  “他心里最惦念的还是‘大洋一号’,要不是身体不允许,他肯定会去送行的,那是他的命啊!”林阿姨说。

  “大洋一号”创造“第一次”

  “大洋一号”将要进行的航行是“史无前例”的。“300天、6万公里的科学考察,这在我国现代航海史上还是第一次,可以跟600年前的郑和下西洋相媲美。”中国大洋矿产资源研究开发协会(简称大洋协会)的秘书长毛彬说。大洋协会是这次环球科考的组织者,同时也是“大洋一号”的船东。

  “大洋一号”环球科考的起点是青岛。第一站是太平洋,“根据《国际海洋法公约》,这里有近7.5万平方公里的海域是我国多金属结核勘探合同区。”毛彬介绍说,“大洋一号”在这里的任务是进行环境调查和样品收集,并进行部分深海设备的试验验收,然后在东太平洋海隆中段开展综合调查工作。

  之后,“大洋一号”将经巴拿马运河进入大西洋,沿南大西洋中脊进行地质、地球物理、地球化学、水文、生物等走航式为主的调查。

  完成这里的科考任务后,“大洋一号”将继续东行,时间将在2005年的冬季。这时“大洋一号”将经好望角到印度洋,在印度洋中脊的三联点附近进行综合考察;最后将穿过马六甲海峡,回到太平洋,继续开展富钴结壳资源的调查工作。

  毛彬说,“这次航行,光在海上的工作时间可能就有300天左右。”也就是说自昨天一别,“大洋一号”再次回到青岛的时间预计将是2006年1月。

  这300天里,“大洋一号”将走多远的路?据毛彬介绍,不算在海上来回作业的距离,单单航线一项在太平洋海域就达10555海里,换算成公里的话约是19526公里,据推算,此次环球科考的总里程大约是6万公里。据了解,这么远距离的海洋科学考察在中国是第一次,在世界上也是第一次。

  首次环球科考预期取得四大成果

  一是获取三大洋目标区海底热液口附近的硫化物、岩石、沉积物以及生物和其他实物样品,为室内进一步的研究提供基础。

  二是初步考察某些海底区域内的热液硫化物的资源分布状况。

  三是推动大洋科学研究的发展,探索目前世界科学界关心的前沿和焦点问题。

  四是带动相关海洋技术装备的发展。

  300天的旅程,首席科学家和船长将“接力”

  “相当一部分队员只是执行某个航段的任务。”据中国大洋协会周宁处长介绍,这次航行共分为6个作业区,并将停靠5次。根据计划,约300天的时间里,部分调查队员和船员将进行轮换。2日起航的科考船上共有42位调查队员,执行完调查任务的部分队员将离队,而承担新的科考任务的调查队员将上船。

  “大洋一号”科考队上的首席科学家和船长也将实行“交接班制”,根据航段的不同任务,海洋生物专家、国家海洋局第二研究所王春生研究员担任前期科考的首席科学家;在墨西哥停靠后,由中国大洋协会郭世勤研究员担任后期科考阶段的首席科学家。(均据新华社)


 
推荐】【 小字】【打印】【下载点点通】【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免费试用新浪15M收费邮箱 赶紧行动!
缤 纷 专 题
春意融融
绿色春天身临其境
愚 人 节
整蛊先锋幽你一默
请输入歌曲/歌手名:
更多专题 缤纷俱乐部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