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一周文化批评:红学主流“失误” 流行屡见“抄袭”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4月03日16:32 人民网

  人民网评论部策划 编辑:王丹

  <开栏语>

  文化是个“大圈子”,圈子大了,什么声音都有。凡事都有自己的对立面,从今日起,文化频道开设“一周文化批评”这一栏目,用犀利批判的唇角,在文化现象的五光十色中牵扯出部分冷色系的批评话语空间,旨在问询文化的良知、精神的高尚,乃至价值的尺度。

  【编辑点题】

  任何一个时间似乎都不会缺少批评的声音,3月的最后一个星期,季节缓缓发生着变换,文化领域却已经发生了不少的事情。就像春天开始颠覆冬天一样,这7天的关键词似乎也与“颠覆”有着丝缕联系,文坛的粗鄙、流行的肤浅、主流的大多数,无不成为颠覆的矛头指向。姑且不必计较前因后果、是非对错,反正,这话是已经被放出来了。

  话语一:主流红学观点错了 后40回没有背离前80回

  矛头指向——“多数”

  青年学人陈林在14万字的红学论文《破译红楼时间之谜》中语出惊人:“主流红学观点错了,《红楼梦》需要重新评价。”陈林认为小说情节隐藏了一个真实的年代序列,这是全面破解红学之谜的关键。他指出,《红楼梦》120回是一个整体,后40回没有背离前80回,而整个《红楼梦》作者是曹雪芹之父曹頫。

  很多读者都认为后《红楼梦》40回的情节逻辑和人物性格都背离了前80回,陈林指出,无论认为后40回好看不好看,是否与前80回相背离,这都是读者的主观判断,不足为据。种种证据表明,120回小说是按照从1706年到1724年这样一个真实的年代序列来逐年叙事的,由于这个真实的年代序列从第一回一直贯穿到第120回,说明后40回的作者明确知道前80回隐藏了一个什么样的真实年代序列。陈林由此推论:这个后40回的作者就是前80回作者本人,120回是一个有机的整体。

  根据“还原”了的年代序列,论文查证的贾宝玉出生日期应为1706年6月8日(农历四月二十八,“药王圣诞”日)。论文进一步提出,既然小说已经表明“作者=石头=贾宝玉”,那么贾宝玉真实的出生日期就是小说作者本人的生日。论文以这个生日对比曹雪芹家世史料,寻找贾宝玉的“文学原型”,认为惟一正确的对应人选就是曹寅的过继之子、曾继任父兄江宁织造一职的曹頫,而元春的原型人物是曹寅的长女曹佳。

  在确认“120回小说是曹頫编年自传体作品”的基础上,论文细致地梳理了小说早期抄本上的“脂批”,认为“脂砚斋”就是曹頫,他于“甲午人日”(1774年2月17日,农历正月初七)写下了临终绝笔。论文认为,“畸笏叟”和“靖藏本批语”将小说作者指为曹雪芹,而且谬称小说底稿遗失、妄拟根本不见于现存120回小说中的情节,因此必定是造假。

  点评:

  答案是存在的,是否能够在一定时期被人所知又是另外一码事。在没有找出所谓的唯一“正解”之前,一切解释皆是能够被宽容地允许的,学术研究需要的就是怀疑、证伪还有拒绝固执的气度。换一个更为超脱的角度,我们有时更可以不必拘泥于《红楼梦》的年代、作者、作者的住所、住所中用过的碗筷……就像书中青埂峰的石兄对空空道人所言:“我师何太痴耶。”

  理解关键词:认知

  话语二:流行歌曲屡见雷同 疑似“组合家具”

  矛头指向——“肤浅”

  一首新的网络歌曲《刺激2005》触动了人的神经,它不仅从《最熟悉的陌生人》、《你的背包》、《听海》、《江南》、《2002年的第一场雪》等22首歌曲中各抽一句拼接而成的一首完整歌曲,而且居然听来感觉并无不妥。难道这些耳熟能详的“热歌”根本就是同出一辙?

  这首“大串烧”不但表明将现在的流行歌曲可以这样重新排列组合,更让人“顿悟”原来在“只要你过得比我好”的旋律上,重新填词就能唱出韩红的“让我们忘了那片海”。类似的例子数不胜数:《两只蝴蝶》的音调之间随处能找到满文军《懂你》的影子;《别说我的眼泪你无所谓》除了歌名酷似齐秦的一首老歌外,其旋律也就是《有多少爱可以重来》和《雨蝶》的大拼盘……

  在如今经济大潮浪赶浪的环境下,并没有多少人在认真钻研“排列音符”的学问。为了眼前的利益,许多歌手一年可以发行三四张专辑,如此大批量生产必然导致音乐作品有“量”而缺“质”,写歌人套用模式、自我重复或互相抄袭的现象蔚然成风。为了推广歌曲的“传唱率”,市面上的所谓“主打歌”都十分“通俗上口”,听两三遍就能跟着唱,但是越唱越像另一首歌的情况也并不鲜见。这样的歌曲如果不“雷同”倒反而成为新鲜事了!

  一句话点评:

  被千百万人追捧传唱的流行歌曲竟然屡见雷同,被人抓住了小辫子,其实除去版权受到威胁的当事人还有极富责任心的正直之士,广大人民群众可能不会计较太多,因为他们只不过是想从中找点乐子,在引吭高歌的同时娱乐一把而已。

  理解关键词:民众

  话语三:当今文坛缺少大美 作品无关痛痒

  矛头指向——“粗鄙”

  尽管贾平凹的的新作《秦腔》还没来得及面世,但是,这丝毫不影响贾平凹作品研讨会的热烈程度。在被问及当下文坛所存在的问题时,贾平凹毫不含糊,他指出,当下文坛缺少大美的东西。

  不久前,曾有评论家放言,纵观当今图书市场,想找一部写得很美、很干净的作品很难,中国文坛越来越趋于“粗鄙化”。对此,贾平凹认为,虽然自己在写作中没有想那么多,也没有想以自己的作品,故意去跟这样的一种现象抗衡,但是,贾平凹承认,当下文坛确实缺少大美的东西。在贾平凹心目中,所谓的大美,就是作者从自己的生命和灵魂里产生的痛痒,然后将它付诸于文字,“无论写什么,作者的笔都必须饱含作者的感情和温度。”他认为,虽然不是每一个作家都能够写出可以称得上史诗性的作品,但是,作家应该具备起码的责任感。

  一句话点评:

  有人说中国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学是最好的文学,因为那是真正无所求的文学,充其量不过是自娱自乐,1000多年后的今天,是一个真正有所求的文学时期,文人也是人,也会耐不住寂寞的。

  理解关键词:需求

  


 
推荐】【 小字】【打印】【下载点点通】【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免费试用新浪15M收费邮箱 赶紧行动!
缤 纷 专 题
春意融融
绿色春天身临其境
愚 人 节
整蛊先锋幽你一默
请输入歌曲/歌手名:
更多专题 缤纷俱乐部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