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磅礴长卷封存东京梦华” 系列 之 四 丹青盛世出汴梁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4月04日06:27 河南报业网-大河报

  如果以“踏花归来马蹄香”为题,请你作画,你会如何构思呢?友情提示:难度在于要把看不见的香气画出来,让人能“看到”。

  或许各位“看官”早就知道这个故事,因为这本来就是一个有名的考题,还是宋朝“高考”考题。那年“高考”,头名考生的卷子是这样的:繁花压枝,落花遍地,游人骑马归去,马儿轻快地四蹄翻飞,两只蝴蝶追逐着马蹄翩跹起舞。画家用两只蝴蝶让人“看到”了香气,而且让人感到春意盎然、心情轻快,使整个画面生动优美。

  那些年,画学“名誉校长”宋徽宗坐镇开封,主持招生考试时,出的题目都是这样的路数,诸如“竹锁桥边卖酒家”、“万绿丛中一点红”、“深山藏古寺”等等。“深山藏古寺”第一名的卷子,根本就没有画庙,崇山峻岭之中,一股清泉飞流直下,跳珠溅玉,泉边有个老态龙钟的和尚,一瓢一瓢地舀了泉水倒进桶里,把“深山藏古寺”这个题目表现得含蓄深邃。

  “山之精神写不出,以烟霞写之;春之精神写不出,以草木写之。”这样的考试,刺激中国绘画产生了根本转变。

  以前中国绘画的主流是追求写实的技巧和形式,到宋代写实的技巧已臻完善,在宋徽宗等人的着力倡导下,转向追求画的神韵、意境,追求诗的境界,后来这成为中国画最鲜明的民族特征。

  从北宋前期开始,东京汴梁就出现了许多绘画名家,宫廷和市井都喜欢绘画艺术,持续100多年的经济文化空前繁荣,逐渐使绘画艺术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境地,名家辈出,高手如云,被称为中国历史上的“丹青盛世”。

  著名学者、书画研究专家郑振铎先生就认为,中国的绘画史,以宋代为辉煌的鼎盛时期,他把宋代绘画与古希腊雕刻和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绘画和雕刻相提并论。应该说,这个评价毫不为过,中国绘画史几乎所有重要的转折都是从北宋开始,由此全面影响中国绘画的发展轨迹。“天下第一神品”《清明上河图》不是沙漠绿洲,而是“万绿丛中”的“一点红”。

  支撑绘画走向巅峰的,是辉煌一时、光照百代的宋文化。宋代雕版印刷的普及、活字印刷术的出现,使书籍的数量猛增,使文化大为普及。宋代十分重视教育,从中央到各州县,设立了各级各类学校。宋徽宗时,仅公费培养的州县学生就有十五六万人之多,在当时世界上是绝无仅有的。民间教育更是发达,有的地方甚至达到“三家两书堂”,以至于“家能著书,人知挟册”。全社会文化素质大为提高,许多地方“执役力田之人”,也会吟诗作赋。

  而宋文化能活力四溢、光照百代,还在于其“积极向下”的文化取向。贴近社会,贴近生活,贴近市民,使宋文化大俗大雅,雅俗共赏,活力无限。宋词艺术空前绝后,可谓大雅,却以反映爱情生活为主,成为当时的“流行歌曲”,真情倾诉悲欢离合,“凡有井水处,皆歌柳词”,一如今天的《2002年的第一场雪》、《丁香花》等。高度繁荣的绘画同样“积极向下”,不像唐代绘画那样只画重大场面和贵族生活。《清明上河图》是画中极品,反映的却是市井风俗,外行人看到大热闹,内行人看到大门道。东京梦华成就了这幅画,这幅画也让人难忘东京梦华。宋徽宗创办“画学”

  900年前,世界上第一所培养画家的学府在开封创立,其创始人和“名誉校长”,是当朝天子宋徽宗赵佶。当时赵佶不过22岁,却已经是独步天下的大画家,他在作品上的署名是一个类似拉长了的“天”字,据说象征“天下一人”。

  开封与画实在有着不解之缘。一幅名画留下一扇窗口,让我们可以窥探八九百年前的东京梦华。但当初这如梦的繁华,也是在一位酷爱绘画的皇帝手中走向毁灭。

  传说宋徽宗赵佶出生前,他的父亲宋神宗做了个怪梦,梦见南唐后主李煜前来拜见。后来赵佶果然和李煜很像,艺术上才情绝代,可当皇帝都很弱智,整日里陶醉于“春花秋月”之中,结果不但做了亡国之君,并且被敌国生俘,从皇帝变成阶下囚,在屈辱凄凉中了却残生。奇怪的是,这两个如此相像的人,在后人的心目中形象却有天壤之别,一个令人同情敬慕,一个被人唾弃不屑;一个让人只记住他的才情,一个却只让人记住了他的昏庸。推想起来大概有两个原因,一是词与画相比,在传播能力上有优势,一句“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几乎所有中国人耳熟能详、心为之软。而宋徽宗的画有几人能看到?另一个原因是,在李煜手中亡的是僻处一隅的南唐,而赵佶手中亡的却是占据中原的大宋,持续168年的东京梦华一朝灰飞烟灭,那伤痛多少年都抚不平。

  赵佶幼年时便在书法和绘画上显露了非凡的才华。他的那些兄弟大多沉溺于纸醉金迷,赵佶却醉心于水墨丹青,书法、绘画、诗词都十分出色,十六七岁已盛名在外。公元1100年,18岁的赵佶登上皇帝宝座,中国绘画艺术和书画收藏从此进入一段20多年的黄金时期。

  宋徽宗即位后,大规模召集天下绘画名手,应诏而来的数百人,但大多不能令徽宗满意。北宋开国之初,推行“右文抑武”国策,完善了科举制度,并继承五代诸国的传统设立翰林画院,出现了黄筌、徐熙、李成等著名画家。以前画院一直从民间画工中招募人才,在寺院、宫殿的壁画工程中召集民间画工参与,从中发现人才,召进宫廷任职。宋徽宗不再满足于这样的办法,于是创立“画学”,仿照科举考试的办法,通过考试录取学生。画学的入学考试很严格,考试方式与现代高校的艺术类招生相似,不但要考试画技,还要考核经文之类的文化课。

  皇帝创办的学校,自然有号召力,应试者源源而来。因为学校规模不大,只有最优秀的人才方能考取,但考试方式的制度化,极大刺激了人们追求绘画艺术的热情。

  被录取的学生分为“士流”、“杂流”两类,各招收30人,由国家发给生活费用。学生宿舍仿太学三舍法,分为外、内、上舍三类,上舍5人,内舍10人,外舍15人。初入学住外舍,按照考试成绩逐级递升。

  “画学”学习的专业课有佛道、人物、鸟兽、山水、花竹、屋木等,文化课有《说文》、《尔雅》、《释名》等,目的是提高学生文化素质。宋徽宗自己曾说,他平生没别的爱好,“惟好画耳”,因此喜欢与画家们交往,有空时常到“画学”走动,来了兴致就客串一下“教授”的角色。很多画家和学生经他指点,画艺大有进步。以《千里江山图》闻名后世的王希孟就曾是“画学”的学生,入学之初画技“未甚工”,但徽宗很赏识他的天分,就亲自教授他,半年后,王希孟就画出了千古名画《千里江山图》。

  “画学”最有名的教授是北宋大家、号称“米颠”的米芾,此人绘画时落笔如云龙飞动,深得徽宗喜爱。有一次徽宗诏他书写屏风,将御案上一方端砚让他使用。米芾对那砚爱不释手,书写完毕,捧着砚说,这东西我用过了,怕是不堪再让您用了。徽宗心情正好,挥挥手就赐给了他。米芾大喜过望,抱砚而出,墨汁洒满衣袖。在“画学”、画院中,许多这样的事情被传为佳话。

  徽宗还是个大收藏家,他收藏了三国至宋初名画1500多件,包括顾恺之《女史箴图》、吴道子《维摩像》、顾闳中《韩熙载夜宴图》等名作,辑成《宣和睿览集》,并将宋初以来的绘画精品辑录为20卷的《宣和画谱》。每过十天,徽宗派人押送两匣收藏的名画,让“画学”的学生观赏揣摩,令他们受益匪浅。

  经过数年的训练和考核,“画学”的学生大多进步神速,毕业后,直接进入画院,由朝廷授予官职。他们被允许和朝官穿一样的衣服,一般的艺人领工资叫“食钱”,书画家的则叫“俸值”,这显示了对绘画人才特别的尊重。宋徽宗的宣和画院中,画家人数之多,画艺水平之高,在中国历史上绝无仅有。由于有关张择端的记载很少,研究者还不能确定他是不是“画学”、画院出身。但生活在这样的“丹青盛世”,张择端的个人创作道路不可能不受到时代的深刻影响。

  靖康之变,汴京被金兵洗劫,一部分画家被掳北去,宫廷藏画流散北方甚多,给金朝统治区绘画发展以相当影响。另外,大批画家纷纷逃到江南,又成为南宋高宗画院中的骨干力量,促进了江南地区绘画的发展。市肆风俗画开封勃兴

  宣和年间,宋徽宗赐王丞相一座住宅,搬进去没多长时间,这栋房子的屋梁上长出了一棵灵芝。王丞相很高兴,当“花边小新闻”报告了皇帝。宋徽宗很好奇,不顾连绵数天的阴雨,亲往丞相家中,他正看着梁上灵芝连连称奇,偏巧这时候灵芝掉了下来。王丞相大窘,开封城内一时传为笑谈。有人为此写了17字诗:“相公赐新宅,梁上生芝草。为甚脱下来?胶少。”拿到勾栏瓦肆的舞台上一亮相,当即笑倒一片。

  这种17字诗跟现在的“三句半”差不多,东京城内有人专门卖此为生,那是一种类似手机短信写手的职业。除此之外,还有写诗、写杂扮(滑稽戏,类似今天的小品)出售的人。

  汴京城是个大市场,只要有需求,什么都可以作为商品和谋生手段,靠卖画为生的人也不在少数。各种文化形式的“市场化”,也为自身的发展带来充沛的活力。

  画家高益初到开封时以卖药为生,为了招徕生意,他想出“买一送一”的招,谁来买药就送他一幅画。这样不但药卖得快,高益的名气也传开了,后来被招进画院做了官。当时卖画致富的人不在少数。备受人们景慕的司马光去世时,很多开封画家为其画像,结果不但开封人买,外地也有很多人派人来买,很多画家因此一夜致富。

  不但如此,繁华的开封市肆、热闹的勾栏瓦舍也深深地吸引着画家们,成为他们着力表现的题材。突破坊墙后的开封,有点儿像上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后的中国,城市和商品经济大发展,并持续繁荣了100多年。宋前期,将城市居民定为坊郭户,与农村户口区分开,这是中国户籍管理二元化的开始,市民从此正式登上历史舞台。市民全新的生活方式,要求适合他们需要的生活设施和娱乐方式,茶馆、酒店、勾栏瓦肆大量出现,甚至出现了大型的演艺场所,如开封东角楼附近的象棚可以容纳数千人。杂扮、吟叫、说书、杂剧、相扑等市民文艺活动日渐丰富、生机勃勃。全新的景致吸引着敏感的画家,在他们看来,市肆生活无不可入画,风俗画兴起成为宋代绘画的显著特征,也成为“丹青盛世”耀眼的亮点。

  牛郎织女七夕相会的动人故事,在民间流传极广,每逢七夕,民间有“乞巧”的习俗。在商品经济极其发达的东京汴梁,传统的节日大多成了不可错过的“商机”,自七月初一到七月初七,汴京形成了一个极为繁华的“乞巧市”,专门卖与七夕节相关的商品。这个市场占数坊之地,每天美女如云,“车马盈市,罗绮满街”,场面相当壮观。最热闹的时候,人一进市场就难再出来,直到夜深,人流才逐渐散去。宋太宗时的画家燕文贵常年生活在开封,以卖山水人物画为生。徘徊在美女如云、情调别致而又热闹繁华的“七夕市”,燕文贵决心把自己看到的画下来。他穷数年之功,画成了《七夕夜市图》,场面宏大,“至为精备”。

  相扑,又称角抵,宋代盛行一时,从宫廷到民间,无处不有,是汴京勾栏瓦舍最受欢迎的节目之一。男子比赛前,一般先由女子上场交手,有点像拳击比赛前的“热场”。相扑的着装,男子是头上梳髻不戴冠,上身完全赤裸,腰胯间束有短裤,下身光腿赤足。女子装束同男子差不多,只是多件短小的无领、短袖上衣。由于争斗惨烈,衣物常被撕毁,所以又称为“妇人裸体相扑”。

  正月十五上元节,皇宫宣德门外举行高规格的相扑比赛,激烈的女子相扑正在进行,广场周围观者如堵,皇帝也带着嫔妃登上宫门观看。所有的人都看得兴致勃勃,只有行为端方的司马光心里很不痛快,他认为宣德门是国家的象征,当着大庭广众和皇帝、后妃的面进行女子相扑比赛,实在有点儿不成体统、有伤大雅。尽管司马光义正词严、喋喋不休地对此事“进谏”,但女子相扑仍然是勾栏瓦肆常有的项目,这种情形一直持续到南宋。

  开封画家高元亨极爱观看相扑,他的《角抵图》所画观众,不论富贵贫贱、男女老幼,还是外国人,都伸着脖子看比赛。相扑的画面也极生动逼真,“古未有也”。

  北宋著名的市肆风俗画,还有《夷门(指开封)市廛图》、《夜市图》等。可以说,在《清明上河图》之前,开封已经出现不少以市肆为题材的名画。在这种新画风的影响下,张择端多方吸取营养,大胆创造,不落俗套,最终一鸣惊人,为后世留下了“天下第一神品”——《清明上河图》。

  这幅磅礴长卷完工后不久,东京汴梁的繁华就在金人的铁蹄下毁灭,从此《清明上河图》颠沛流离800多年,数次被弃置,又数次被人慧眼识珠。有幸看过真品的人很少,而声称拥有真品的人却不少。故宫博物院、台湾故宫博物院、美国大都会博物馆,都曾声称自己的藏品才是真迹。直到今天,这幅名画的身后,还留着一连串的谜团。(未完待续)


 
推荐】【 小字】【打印】【下载点点通】【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免费试用新浪15M收费邮箱 赶紧行动!
热 点 专 题
日本谋任常任理事国
第24届香港金像奖
2005中国国际时装周
房贷利率上调
本田雅阁婚礼门事件
骑士号帆船欧亚航海
房价高难道错在百姓
京城1800个楼盘搜索
《新浪之道》连载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