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来信/来论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4月04日09:11 南方都市报

  不可抗力导致房贷合同变更,不应由借贷方埋单

  为制止因个人房贷利率上涨而导致的市民提前还贷势头,广东多家银行准备出台收取提前还贷违约金的措施。前日、昨日《南方都市报》均有人撰文指出,是银行先“违约”,导致先前个人房贷的市民不得不“违约”,理应由银行对此埋单。让我觉得非常在理。不过,我觉得理由还不是十分充分。

  其实,从《合同法》里,我们还可以得到法律支持。央行突然提高贷款利率,显然是市民与银行签订售房贷款合同的时候,所无法预见的,也无法避免、无法克服的。因此,这一因素导致借贷方提前还款,应视为不可抗力使借贷方无法按照约定履行合同而导致的行为。这样,根据《合同法》第117条规定:“因不可抗力不能履行合同的,根据不可抗力的影响,部分或者全部免除责任,但法律另有规定的除外。当事人迟延履行后发生不可抗力的,不能免除责任。”

  至于“法律另有规定的除外”,笔者至今尚未查知“法律另有”之“规定”在何处。这样,即使是人民银行有规定,商业银行可以根据合同加收一定的罚金。但人民银行的规定,在法律上只是“行政规章”,不能算作“法律”。而且相对于《合同法》来说,它在法律效力上只能是处于“下位”的,必须服从于合同法的规定。

  因此,于法于理,央行加息,买房市民提前还贷,都不应由借贷方来埋单。埋单者只能是银行自己。

  周志坤

  死刑冤案频发,呼吁全国人大成立专门调查委员会

  湖北“杀妻”冤案受害者佘祥林出狱了。湖北京山县人民法院也拿出了积极的姿态。法院金(音)院长前晚亲自赶到他们家中道歉,并咨询佘家人对案件处理的意见(4月2日《重庆晨报》)。

  法院对待错误的诚恳态度让人感到欣慰,但是联想到最近连续两起有关死刑错案的报道又让人揪心,笔者认为,最重要的是反思:我们的司法体制为何会结下如此的苦果?我们今后如何避免这样的苦果产生?这就需要对我国的诉讼机制进行深刻的反省:

  是什么力量使得省高院的法官无法独立办案,在认定此案证据有问题时,不是疑罪从无,而是疑罪从有:不判死刑而判有期徒刑15年?为什么刑讯逼供的问题,在我们的司法诉讼中无法驱除出去?为什么法医鉴定,不能确认死者的身份,我们的鉴定体制究竟存在哪些问题?为什么长达11年,这个案件得不到纠正,只有当被害人“死”而复生才被重视?

  这样的问题事关全局,笔者认为应该由全国人大出面组成特定问题调查委员会,调查我国刑事诉讼中存在的问题,并根据调查的结果提出有关改革的建议。

  根据我国宪法第七十一条明确规定: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认为必要的时候,可以组织关于特定问题的调查委员会,并且根据调查委员会的报告,作出相应的决议。调查委员会进行调查的时候,一切有关的国家机关、社会团体和公民都有义务向它提供必要的材料。

  其实这样的特定问题调查委员会,在很多国家的议会经常采用,对于死刑、种族歧视、性骚扰等问题进行调查。调查的目的,并不全是追究责任的,而是找出产生问题的原因,努力弥补体制性的漏洞。笔者认为,全国人大成立相应的调查委员会,并通过这样的个案调查,来发现我国司法体制中深层次的问题,为司法体制改革指明方向。

  是时候了,我们必须评估一下,我国何时才能实施沉默权,我国何时才能让律师从业更有保障,我们也必须让国家赔偿更可靠,让对于公民的权利救济更彻底。死刑冤案频发让人们上述的要求更迫切,当此时,全国人大常委会组成特定问题调查委员会才会让问题解决得更彻底。邹云翔

  参观火葬场就能珍惜生命?

  “我干这行已十多年了,中学生到这里来参观还是第一次。”3月31日下午,看到这么多中学生前来参观,海南海口市殡仪馆火化工吴师傅有些疑惑。而正是这次参观,引发了一场有关心理折磨的争议。有家长认为让未成年的孩子接触人生最惨痛的生死,对孩子以后成长不利(南京日报4月2日)。

  中国人是忌讳谈论死亡的,家长们在对孩子谈起死亡的话题时,要么闪烁其词有意敷衍过去,要么就是诸如化蝶高飞、破茧重生之类的美好童话。但参观火葬场就是死亡教育吗?在这样一个特殊的场合,学生们看到的是冰冷的尸体,哀号的生者,是神秘的丧具和繁琐的葬仪,通过这些带有悲剧色彩和神秘意味的场景,学生获得的恐怕不是珍惜生命的感悟,而是毛骨悚然的惊恐。正如培根所说,随死亡而来的东西,比死亡本身更可怕。

  事实上,死亡教育包括生命的探索、自我与人际两个最基本的方面。因此,教育的重点应该放在生命意义的讲解上,而不是熟悉死亡后的程序。老师应该帮助孩子培养坚强的品质和积极的生活态度,使他们认识到死亡是一个无法避免的必然,但在人们心中有许多情感足以压倒对死亡的恐惧:亲情可以淡化死亡,爱情可以消解死亡,友情可以舒缓死亡,追求可以淡忘死亡,崇高可以藐视死亡,信念可以超越死亡。在有限的生命旅程中应当更积极地探索生命,更积极地体验与别人共存的幸福,进而用坚强的品质延伸生命的长度,用积极的生活拓宽生命的宽度。惟有这样的死亡教育才能使学生们意识到生命是一个完美的奇迹。 李劭强


 
推荐】【 小字】【打印】【下载点点通】【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免费试用新浪15M收费邮箱 赶紧行动!
热 点 专 题
日本谋任常任理事国
第24届香港金像奖
2005中国国际时装周
房贷利率上调
本田雅阁婚礼门事件
骑士号帆船欧亚航海
房价高难道错在百姓
京城1800个楼盘搜索
《新浪之道》连载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