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全面处置“烂尾楼”(图)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4月04日15:31 桂龙新闻网-北海日报
  近年来,北海市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发展经济为核心,推动四大支柱产业及各项事业实现跨越式发展,在发展中化解遗留问题,通过化解遗留问题促进更大发展——

  本报记者 程霞

  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初的一场开发热潮,给北海留下了“烂尾楼”之痛。面对总面积高达123.8万平方米的136个停缓建工程这一沉重包袱,北海市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发展经济为核心,推动四大支柱产业及各项事业实现跨越式发展,在发展中化解遗留问题,通过化解遗留问题促进更大发展。目前全市停缓建工程复工率已达85%以上,并有望在今年“五一”前基本完成全市停缓建工程处置工作,给消除当年泡沫经济留下的影响划上圆满的句号,并进一步推动全市社会经济和谐发展。

  科学决策,处置“烂尾楼”创新思路

  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初,北海借邓小平南方讲话的东风,曾掀起了一轮以房地产为主的开发建设热潮,推动了城市建设和经济建设的一次跨越式发展。同时,由于泡沫经济的影响,在国家实施银根紧缩的宏观调控政策之后,开发热急剧降温,房地产积压严重。据2000年统计,开发热后遗留的闲置土地2172公顷,空置房107万平方米,俗称“烂尾楼”的停缓建工程108个,面积121万平方米,直接沉淀资金超过200亿元。

  停缓建工程长年停建,风雨侵蚀,破败荒凉,有碍市容市貌,直接影响了外来投资者的投资信心,多年来一直成为制约北海经济发展的主要瓶颈和遗留问题。迅速解决停缓建工程问题已成为增强投资者信心,树立北海新形象,实现北海新跨越的必然要求,势在必行。

  北海的停缓建工程,是在特定历史条件下形成的房地产历史遗留问题。对于如何解决这一历史遗留问题,市委、市政府进行了相当长时间的积极探索,在认真总结上个世纪90年代初北海市房地产开发建设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市委、市政府深刻地认识到,靠一枝独秀的房地产无法支持城市建设和经济发展的重负,由此,北海市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进一步确立了坚定不移地实施开放带动战略,以“引进来”为重点,大力发展园区经济,改善投资环境,做强做大旅游、高新技术、海洋产业和现代农业等四大支柱产业,在发展中化解遗留问题,通过化解遗留问题促进更大发展的新思路,努力实现“树立新形象、实现新跨越、建设新北海”的宏伟目标,推动国民经济进入了加快发展的新阶段,掀起了新一轮大发展的高潮。自2000年以来,北海市各项主要经济指标均以两位数增长,高于全国、全区平均水平,是自上世纪90年代国家实施宏观调控以来发展最快的时期。一批重大项目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引发了新一轮投资热潮。

  在全市经济环境、投资环境明显好转的有利条件下,北海市抓住时机于2003年4月全面启动了停缓建工程的处置工作。

  用足优惠政策,三项创新“啃”下“硬骨头”

  明确了科学的工作思路之后,北海市积极主动地争取并充分利用国家和自治区给予支持的政策,通过政策创新、制度创新、措施创新,把工作做实做细,全面加快停缓建工程处置工作。

  ——政策创新。北海市在对房地产市场进行全面调查研究的基础上,积极主动地争取国家和自治区给予支持的政策。2002年12月30日,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下发《关于处置海南和广西北海市积压房地产有关税收优惠政策的通知》(财税[2002]205号),给予北海市积压房地产在2003年1月1日至2004年12月31日转让销售实行免征营业税、契税的优惠政策。为抓住这一特殊机遇,解决长期困扰北海市城市建设和经济发展的停缓建工程问题,2003年4月初,市政府制定并颁发了《北海市停缓建工程处置工作方案》、《北海市停缓建工程处置办法》、《北海市处置积压房地产有关税收优惠政策的实施细则》、《北海市处置积压房地产有关税收优惠政策的操作办法》等;2003年11月10日,经自治区政府批复同意,出台了《北海市停缓建工程处置规定》;2004年5月20日市政府又制定并颁发了《北海市停缓建工程代为处置程序规定》。六个配套政策文件,为解决北海市房地产历史遗留问题,加快停缓建工程复工建设提供了政策依据,为促进房地产业的健康发展,改善经济环境,拉动经济增长,树立北海新形象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制度创新。停缓建工程处置工作牵涉面广、时间紧迫、任务艰巨,关系到社会稳定和今后北海市房地产市场的健康发展。

  北海市坚持突出重点、分类处置的工作方法,把市区主干道两侧38个停缓建工程重点项目分解到政府有关委办局,签订责任状,实施停缓建工程重点项目处置“一帮一”工作责任制,充分调动了各责任单位的积极性,主动为项目业主解决处置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经过一年半工作实践证明,采取“一帮一”责任制的工作方法,举全市之力,专项(目)专人(单位)承包,有效解决了许多平时难以解决的问题,化解了许多难以化解的矛盾,推进重点、难点项目的处置,带动了停缓建工程的全面处置。

  由于停缓建工程普遍存在业主变更频繁、权属不清、债务缠身、自建资金不足、资料不全、手续不完备等突出问题,处置工作难度很大。为了有效地推动停缓建工程处置工作的开展,在可享受国家给予税收优惠政策期限内,及时解决项目审批和复工建设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加快项目复工建设进度,北海市把做好协调工作作为一项经常性的重要工作来抓,并开设了绿色通道。

  ——措施创新。北海市停缓建工程,是在特定历史条件下形成的特定历史遗留问题。在处置停缓建工程过程中,市委、市政府本着法律原则,尊重历史,充分考虑停缓建工程的实际情况,实事求是,从有利于北海市城市建设、有利于改善投资环境、有利于加快停缓建工程复工建设进度的目的出发,实行措施创新,努力为项目业主排忧解难。

  根据停缓建工程项目的不同情况,北海市采取不同措施进行处置,即一楼一策,分类处置的方法。与此同时,还实行限时办结,提高工作效率。为了能够及时掌握停缓建工程处置工作进度,市政府还采取定期报告、互相监督的措施,对在规定期限内尚未复工建设的项目业主和责任单位,限期进行调查研究、分析原因、制定整改措施;每季度召开一次全市停缓建工程处置工作座谈会,向项目业主和责任单位报告处置工作情况,找出差距,调整思路,制定计划和措施。

  点“石”成“金” ,推动城市全面和谐发展

  如今,昔日曾被人们视为城市“疮疤”的一幢幢“烂尾楼”已陆续穿“衣”戴“帽”,尤其是北海大道、北部湾路两条城市主干道两旁,以南南大酒店为代表的一大批停缓建项目,经过拍卖和彻底改建重新焕发生机:有的成为最受外地人追捧的高级海景公寓,有的成为可提供1000多个就业岗位、广西最大的百货连锁商场,有的成为具有一流水平的现代化写字楼……“烂尾楼”脱胎换骨变成了“黄金楼”。

  在市委、市政府及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下,一批又一批停缓建工程项目相继复工建设和竣工投入使用,不仅有效解决了北海市房地产历史遗留问题,激活了房地产市场,促进了城市房地产的健康发展,更重要的是改善了投资环境,重塑了北海形象,增强了投资者的信心,拉动了北海城市建设和经济的发展,促使北海市的人居环境得到进一步完善。

  在处置停缓建工程取得明显成效的基础上,市委、市政府审时度势,经过反复研究和科学分析,果断决策,于2004年10月20日对银滩二期部分“烂尾楼”进行炸拆,与此同时向社会宣布,北海市将举全市之力,组织开展银滩中区建设和全市停缓建工程处置大会战,奋战6个月,全力推进城建旅游项目建设,以最快的速度基本完成全市停缓建工程处置工作,完善银滩中区基础设施,启动一批新建项目,打造“欢乐夜银滩”,争取在2005年“五一”前将一个靓丽的银滩展现给市民和游客。

  随着大会战的开展,北海“烂尾楼”处置工作再掀新高潮,银滩中区建设和全市停缓建工程处置工作迅猛推进。据介绍,截至2004年12月止,北海市共审批确认市区停缓建工程项目136个,停缓建建筑总面积123.8万平方米。已复工建设项目118个,复工率达86.8%;已完成总建筑面积约180万平方米,占计划总建筑面积233.2万平方米的77.2%。

  在118个复工建设项目中,已经竣工的项目41个,占复工项目总数的34.7%;竣工面积56.9万平方米,占118个复工项目完成总建筑面积180万平方米的31.6%;主体工程已完工并进入装修阶段的项目有31个,占复工项目总数的26.3%;完成建筑面积67.6万平方米,占118个复工项目完成总建筑面积180万平方米的37.6%。在118个复工建设项目中,已销(预)售总面积49万平方米,占计划销(预)售总面积110.3万平方米的44.4%。

  面对良好的发展势头,市委、市政府决心乘势而上,抓好旅游、高新技术、海洋经济、现代农业等四大产业的发展,以人与自然的和谐为主线,全面推进城市建设与生态环境的持续、协调发展,完善北海的各种设施,让北海更绿、更亮、更美,努力把北海建成世界上最漂亮的滨海旅游城市之一。
全面处置“烂尾楼”(图)
复工建设中“凯旋国际”(原南南大厦)英姿。马继涛 摄

  责编:劳海波

 
推荐】【 小字】【打印】【下载点点通】【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免费试用新浪15M收费邮箱 赶紧行动!
热 点 专 题
日本谋任常任理事国
第24届香港金像奖
2005中国国际时装周
房贷利率上调
本田雅阁婚礼门事件
骑士号帆船欧亚航海
房价高难道错在百姓
京城1800个楼盘搜索
《新浪之道》连载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