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时评:请不要再叫他们“农民工”! |
---|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4月04日22:10 人民网 |
余晖 继3月25日北京市十二届人大常委会第十九次会议经过表决正式废止《北京市外地来京务工经商人员管理条例》之后,济南市人大常委会也通过决议,废止了《济南市外来务工人员管理条例》,两项分别实行了10年和7年的地方法规正式退出了历史舞台。有舆论由此断言:农民工有望与市民享受同等待遇!事情果真这么乐观吗? 4月2日,周末,一个“做回地道北京人”的活动受到媒体关注。从上万名农民工中挑选出的十多位优秀建设者,作为北京市东城区首届“全程快乐旅游节”的首发团,游名胜景点,吃京味家宴,享老字号服务。据媒体报道,他们大都参加过北京重点工程的建设,有些人已在京生活多年。此活动对农民工的善意自然不可否认,但笔者在为这些农民工感到高兴的同时,也从字里行间读出了城里人的优越:无论是在媒体的眼中,还是在活动组织者的眼中,无论这些农民工为北京建设做出过多少贡献,也无论他们在北京生活、工作了多少年,只要他曾是农民工,他们就永远是与北京人不一样的群体!也许,他们只能通过这样的活动,来体会一把地道北京人的感觉! 请不要说我大惊小怪、过分敏感,只要你稍加留意,在生活中你会随处找到和我一样的感受。前几日,几位在北京当出租车司机的农民工拨打媒体热线电话,反映公司没有为他们上社会保险,公司的理由只有一条:他们来自农村,是农民工……“农民工”,这一称谓成了他们无法摆脱的身份定位! “农民工”,在这个改革开放初期产生的称谓背后,隐藏着太多的艰辛与苦涩、不公与无奈…… 就因为他们是农民工,在劳动报酬上与来自城镇的劳动者相比存在着明显的不公。国家统计局至今未将农民工纳入职工统计范围,在对外公布的2003年底在岗职工10492万这一数字中,不仅将数以亿计的农民工排斥在外,而且各地的人均GDP、提前实现小康社会的目标、城镇登记失业率、各地和全国职工的平均工资等指标中,也都不包括已成为各行各业重要组成部分的农民工。在许多地方,他们不仅与城镇劳动者同工不同酬,而且劳动定额不合理,劳动时间过长,收入长期基本未增。据调查,珠江三角洲近12年来,社会经济有了显著增长,但外来务工人员的工资仅增长了68元。 就因为他们是农民工,在享受社会保障权利上与来自城镇的劳动者相比仍有很大差距。我国养老、医疗、失业、工伤、生育保险严重滞后,已是全社会的共识,而上亿的农民工事实上还被排斥在社会保险体系、制度与工作之外。在城市,他们的养老、医疗、失业保险参保率多停留在极低的水平上,在县和乡镇则大多根本没有启动。 就因为他们是农民工,在获得劳动安全、卫生保护权利上仍无法与来自城镇的劳动者相提并论。我国工业生产中的重大伤亡事故和严重职业病危害,已成为影响社会和谐的突出因素。而从事小煤矿、小采石场、小化工厂等高度危险、职业病危害严重工作的人,大多数来自农村,由于其农民工的身份,往往在劳动安全、卫生的监管上被边缘化或处于根本无人监管的窘境。 就因为他们是农民工,在接受职业技能培训、享受社会福利、参加和组织工会等权利上与来自城镇的劳动者相比有着太多的不同…… 当然,无可否认,近年来,从中央到地方,清理和取消有关农民进城就业方面的政策障碍、歧视性规定和不合理限制的工作,力度在加强,步伐在加快。国务院先后下发了《关于做好农民进城务工就业管理和服务工作的通知》和《关于做好改善农民进城就业环境工作的通知》,各地也纷纷出台善待外来工政策。农民工的工作和生活环境有了很大程度的提高和改善。 北京和济南废止相关《条例》,就是认识到《条例》作为地方性法规,已与国家的有关政策和行政许可法的规定不符,在许多方面已不适应时代的发展与变化,必须废止。然而,《条例》虽然废止了,但“农民工”这一延用了20多年,带有明显社会偏见和严重社会歧视的称谓以及身份定位,仍在不少管理部门、管理人员的头脑中根深蒂固地存在着,进而引发着一个又一个新的社会问题。 在今年“两会”上,许多政协委员和人大代表大声呼吁:摒弃“农民工”这一称谓。他们希望所有全职务工者都能享有作为工人阶级的权利和尊严,希望农民工能早日成为真正的产业工人,在他们工作、生活的地方享受同等的国民待遇。 其实,需要摒弃的并不仅仅是“农民工”这一称谓,而是那种不能与时俱进、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 请不要再叫他们“农民工”,他们是建筑工人,他们是出租车司机,他们是饭店服务员……他们是和你我一样的劳动者! 让“农民工”这个称谓早日成为历史吧!这不仅是农民工之福,也是国家之福、社会之福,是建设和谐社会、平等社会、文明社会、民主社会的时代要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