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国家统计局长谈宏观调控:不存在何时结束的问题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4月04日23:30 中国新闻网

  2004年是中央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的重要一年,也是我国经济发展极不平凡的一年。一年来,我们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不断提高宏观调控水平,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显著成绩。在加快经济发展的过程中,我们也进一步深化了对宏观调控的认识。今年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巩固宏观调控成果,保持经济社会良好发展态势的关键一年,也是全面实现“十五”计划目标,衔接“十一五”发展的重要一年。去年底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和刚刚闭幕的十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均强调指出:要坚持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中央大政方针已定,关键在于贯彻落实。只有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进一步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着力推动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才能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奠定良好的基础。

  一、宏观调控成效显著

  2004年,各地区、各部门在党中央、国务院的正确领导下,认真贯彻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统一思想,扎实工作,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积极推进改革开放,进一步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经济运行中的不稳定不健康因素得到抑制,薄弱环节得到加强,避免了经济大起大落,宏观调控取得明显成效。

  一是宏观经济从总体上保持了增长速度较快、物价上涨较温和、就业状况进一步改善、国际收支情况良好的运行态势。全年国内生产总值136515亿元,比上年增长9.5%。分季度看,四个季度的国内生产总值分别增长9.8%、9.6%、9.1%和9.5%,保持了快速平稳增长态势。居民消费价格比上年上涨3.9%,处于可控范围,且涨势趋缓。城镇新增就业人数980万人,比预期目标多80万人;年末城镇登记失业率为4.2%,比上年末下降0.1个百分点。对外贸易高速增长。全年进出口总额11548亿美元,比上年增长35.7%;贸易顺差320亿美元,比上年扩大65亿美元。全年实际使用外商直接投资606亿美元,增长13.3%。外汇储备大幅度增加,2004年底国家外汇储备6099亿美元,比年初增加2067亿美元。

  二是农业生产出现重要转机,粮食获得丰收。去年中央把加强农业特别是粮食生产作为宏观调控的重要任务,采取更直接、更有力、更有效的政策措施,取得了积极成效,农业生产形势明显好转,粮食获得大丰收。全年粮食总产量9389亿斤,比上年增长9.0%,扭转了1999年以来连续5年下降的局面;粮食单产308公斤/亩,比上年增长6.6%。粮食单产和当年粮食增产量均创历史最高水平。在强有力的宏观调控下,粮食产量的恢复性增长,大大降低了因粮食供需不平衡引发物价大幅度上涨的可能性。

  三是投资过快增长的势头得到遏制,薄弱环节得到加强。固定资产投资增长速度有所回落。全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达到70073亿元,比上年增长25.8%,比上年回落1.9个百分点。投资结构有所调整,部分增长过快的行业投资增速明显回落。非金属矿物制品业投资增长43.6%,回落38.5个百分点;黑色金属采选和冶炼及压延加工业投资增长31.7%,回落65.5个百分点;有色金属采选和冶炼及压延加工业投资增长29%,回落43.5个百分点。煤电油运等行业投入力度加大,全年一次性能源生产总量18.46亿吨标准煤,比上年增长15.2%;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投资增长43.5%,比上年增长21.2个百分点。

  四是经济运行质量继续提高。税收收入增加较多。全国税收收入25718亿元(不包括关税和农业税),比上年增长25.7%,是近年来增长最快的一年。企业利润大幅增长。全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盈亏相抵后实现利润总额首次突破1万亿元,达到11342亿元,比上年增长38.1%。城乡居民收入快速增加。全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9422元,比上年实际增长7.7%;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2936元,实际增长6.8%,比上年提高2.5个百分点,与城镇居民收入的增长差距由上年的4.7个百分点缩小到0.9个百分点。年末城乡居民人民币储蓄存款余额达119555亿元,比上年末增加15929亿元。

  上述事实说明,中央采取的一系列宏观调控措施是及时、果断、正确、有效的,从而使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避免了由局部性问题转变为全局性问题,避免了严重通货膨胀和经济大起大落等情况的发生,保持了平稳较快的发展。在复杂和困难的环境下,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能够取得这样的成就,确实来之不易。这主要得益于党中央、国务院的正确领导,是全国上下坚决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各项宏观调控措施,共同努力的结果。

  二、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一次重大实践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了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这是对20多年来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经验总结,是战胜非典疫情给我们的重要启示,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从而进一步揭示了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体现了我们党对发展问题的崭新认识。要发展,更要科学地发展。只有这样,才能更全面更准确地把握发展是硬道理。回顾这一轮宏观调控的整个过程,充分体现了科学发展观的指导思想。

  从1993年到1997年,我们开展了5年反通货膨胀的斗争;1998年到2002年,我们又经历了5年反通货紧缩压力的艰苦斗争。在这10年中,我们不仅保持了经济的较快增长,而且建设了大量基础设施,做成了许多长期以来想办而未能办成的大事,为经济发展打下了很好的基础。经过10年的调整,加上国际经济环境的改善,2003年我国经济进入了一个新的快速增长时期,但同时出现了一些新的情况:

  一是粮食生产滑坡。新中国成立后,我国用不到世界10%的耕地解决了超过世界20%人口的吃饭问题,这是一个奇迹。中国粮食产量从1949年的2264亿斤上升到1998年的10246亿斤,达到历史最高水平。在上世纪末,我国出现了粮食胀库、农民卖粮难、种粮效益差、粮食价格逐步下降、农民收入增长缓慢等一系列问题。受粮食价格走低和农民收入增长缓慢影响,2003年粮食产量降低到8614亿斤,与1998年相比减少1632亿斤,退回到甚至低于1991年8706亿斤的水平,而这12年中人口则净增长1.34亿人。在两方面因素的综合作用下,2003年粮食供求关系出现失衡,10月份出现了部分地区粮价猛涨的现象,确实令人吃惊不小。好在我们建立起了中央储备粮体系,充分发挥了国库存粮的吞吐功能,同时采取紧急调运等措施,及时稳住了粮食市场。但是,粮食价格大幅波动这个信号强烈地提醒我们,在工业生产高速发展的时候,农业特别是粮食生产增长缓慢甚至滑坡,则表明一、二产业的关系出现了失衡,需要有针对性地采取宏观经济政策适时进行结构调整。

  二是投资增长过快、规模过大、低水平重复建设严重。2003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7.7%,是1995年以来增幅最高的一年。这一轮投资扩张有其客观原因,一方面中国正处于城镇化提速、重化工业加快发展的历史时期,另一方面世界经济进入新的结构调整时期,境外一些加工工业正向中国转移。由于投资需求增长过快,带动了重工业的过快增长,反过来又拉动了钢铁等相关行业的投资,进一步推动整个投资规模的扩张。投资与重工业之间的这种循环,与社会消费相脱节,就可能造成经济结构的扭曲,形成部分行业需求过盛和产能过剩两种“泡沫”,并且使得煤电油运新的“瓶颈”制约再度突现,经济运行绷得比较紧。一旦市场发生变化,就会导致部分企业倒闭、失业增加、银行坏账增多,最终造成经济的大起大落,对经济发展造成巨大破坏,而恢复起来却需要更长的时间,付出更大的代价。

  三是滥用土地资源现象相当突出。在生产诸要素中,用地扩张是造成固定资产投资增长过快的重要根源。一些地方流传这样一句话:“吃饭靠财政,发展靠土地。”从某种程度上可以说,2003年投资过快增长是从大量征地开始的。一些地方大搞所谓经营城市,实质就是经营土地。土地低进高出就有钱搞政绩工程,用廉价土地就可以招商引资。一些企业用相对低的成本获得了土地,又以土地作抵押获取贷款,成为实现投资扩张的重要条件。在这次用地扩张中,圈地规模之大相当惊人,问题确实是非常严重的。农用地的征用中,不少是高产良田,属于国家严格保护的基本农田。2003年占补平衡后,我国仍净损失耕地3806万亩。一些地方不顾农民的根本利益大量征用土地,一味追求经济增长,造成了大量的无地、无业、无社会保障的农民,引发了不少社会矛盾,加重了社会不稳定性。“民以食为天,食以土为本”。大量占用并极为粗放地经营耕地,不仅推动了固定资产投资的过快增长,也是造成粮食大幅减产的最直接原因。


 
推荐】【 小字】【打印】【下载点点通】【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免费试用新浪15M收费邮箱 赶紧行动!
热 点 专 题
日本谋任常任理事国
第24届香港金像奖
2005中国国际时装周
房贷利率上调
本田雅阁婚礼门事件
骑士号帆船欧亚航海
房价高难道错在百姓
京城1800个楼盘搜索
《新浪之道》连载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