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老艺人的困惑:绝活儿传给谁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4月05日02:08 新晚报

  崔淑梅本报记者李玥

  编者按2005年,是哈市开埠一百年。2005年对于道外居民来说更值得纪念,作为我市的开埠老区,今年是它一百岁的生日。道台府、八大庙、靖宇街、老鼎丰……一百年的风风雨雨让老区承载了了太多的历史沧桑,更积累了深厚的文化底蕴。历史赋予道外的不仅是百年老街、百年老巷、百年老店、百年老建筑,还有那无数位曾在道外生活的老艺人,他们是老道外的活资料,更为哈尔滨留下了挥之不去的文化魂。

  据悉,道外区已将区内的736名民间老艺人收录到“区人才库”内,其中包括做风车、刺绣、剪纸、纸葫芦、面鱼儿、扎跑驴等各种制作民俗精品的艺人。可许多老艺人却面临着“绝技”失传的尴尬。目前,为更好地保护开发民间艺术,道外区设立电话,公开征集民间艺人艺术,电话为:88997681、57666070。为迎接哈尔滨开埠设制百年庆典,道外区还将着力挖掘、整理老区独特的文化历史资源。本报将开辟栏目,对百年老道外的历史文化探秘跟踪报道。

  哈市道外区设公开电话征集民间艺人艺术

  “拂尘老人”精品赠梅兰芳

  提起93岁的李来宾老人,老道外无人不知,老人的一手“绝活”———做“拂尘”,不仅在哈尔滨叫得响,在全国都属一绝。梅兰芳、周信芳、刘小楼等名角儿老人都“伺候”过,当年梅兰芳到华乐(现在的哈尔滨评剧院和初建时的华乐茶园的戏院原址)演出时,李来宾贴身伺候,还送给梅兰芳一把自己编的“拂尘”,梅兰芳很满意。临别时,送他3张照片,分别为《霸王别姬》、《贵妃醉酒》的剧照,还有一张便装照片。

  记者在老人家见到,大大小小的“拂尘”挂满了老人的房间。李来宾13岁来哈尔滨,在华乐跑龙套。由于勤快好学机灵,戏团的一位箱倌师傅收李来宾为徒,学习三箱、负责管理大衣箱、二衣箱、三衣箱,还偷学了师傅编“拂尘”的手艺。后来李来宾还学习了给演员“扎靠”。解放后,李来宾在哈尔滨评剧院工作,担任舞台队员。许多著名的表演艺术家如刘小楼、尹玉山、方洪祥都非常愿意和他合作。李来宾利用业余时间编“拂尘”和维修剧院里的“拂尘”。剧院因为离不开他,把他退休的日期一推再推,直到73岁才让他退休。退休后的李来宾,有了更多的时间编“拂尘”。老人告诉记者,“拂尘”也叫蝇甩子,戏剧中使用的道具。老人说,一把好的“拂尘”要经过几十道工序才能完成。首先要选上好的马尾,然后选择最好的藤条或紫檀木做柄,再用黑、白、红等颜色的丝线编织出各种图案作为木柄的装饰。马尾3根为撮,打成梅花结,再进行串连。看似普通的马尾,其中的学问却很大,母马的马尾是扁的,最多能使用30年,而公马的马尾是圆的,一般能使用50年。马尾的颜色有银色、灰色、褐色,以银色为上品。做一把“拂尘”需要用上10天左右才能完工。目前,国内的几大主要剧团都曾在李来宾这订过“拂尘”。

  老人的女儿告诉记者,老人虽然年过九旬,但身体特别硬实,耳不聋、眼不花。天气好时经常去江沿、小花园去散步。带着自己编的“拂尘”到早市或江沿去卖,一把四五百元的“拂尘”不仅得到了我市市民的喜欢,一些外地甚至国外游客也常来买老爷子的“拂尘”,作为工艺品来收藏。

  谈到手艺传承,老人说,以前也曾收过徒弟,可这活儿不仅需要手巧、心细,还要有股灵气劲儿才行,许多人根本干不下去,所以老人直到现在也没能找到合适的传人。“绣球老太”绣球抛出国门

  住在胜利街道办事处升平社区75岁的孙玉华老人,有一手“绝活”———做绣球。每年端午节或庙会老人把自己做的绣球拿到市场上去卖,都很受欢迎。纯手工、颜色鲜艳、做工精巧的绣球,更受到了国外游客的青睐。新加坡、日本、俄罗斯等国家的游客多次慕名到市场上去找她买绣球。她在2000年、2001年分别获得第二、第三届民间民俗艺术博览会的“十佳精品”、“优秀艺人”的大奖。

  老家山东烟台的孙玉华出身于艺术世家,母亲年轻时就爱好制作一些手工艺品。小时候逢年过节,母亲就给他们兄弟姐妹用布头做一些小荷包、小辣椒、小绣球来佩带,图个吉利。孙玉华并没有特别地跟母亲学过手艺,可心灵手巧的她看过几次就自己学着做了。1975年来到哈尔滨后,她一直也没有什么正式工作,全家靠丈夫微薄的工资生活。一年端午节,她逛市场发现,有好多卖“小老虎”、“小葫芦”的摊床,但是就没有卖绣球的。回家后,她回忆母亲年轻时做绣球的工序,开始试着做,做多了就拿到市场上卖,没想到一下子就被买光了。于是做绣球成了她的工作。老人说,好的绣球要求十分严格,设计也非常精美。绣球是由四面嵝口框架内,配以顶花、低穗,一个绣球要经过“烙褙”、裱纸、絮棉花、镶丝等12道工序,全部都是手工完成。更独特的是,绣球的12个瓣中塞满棉花,棉花中间铺上香草,使得绣球远看形美,近闻生香。

  老人说,自己从没想过收徒弟,因为一个绣球小的只卖4元钱、大的卖20几元钱,利润非常小,而且选料严格、制作复杂,不会有人愿意学的。“葫芦大王”难觅身后传人

  走进位于靖宇街道办事处丰润社区的居民邹宝忠的家,如同走进了葫芦的海洋。“葫芦大王”邹宝忠和妻子以及请的几个工人,正在忙碌地工作。他告诉记者,现在就是忙着为端午节赶制纸葫芦,拿起一串5、6厘米长的小葫芦说,像这么大的葫芦,我们一天要做上四、五千个。

  邹师傅说,他只是第二代传人,父亲曾在道外六道街开纸花店,母亲是哈尔滨市纸花厂的职工,父母才是正宗的老手艺人。小时侯,快过端午节的时候,他们兄弟姐妹就帮父母做纸葫芦,然后在早市卖。邹师傅2002年下岗后,就和妻子开起了这个小作坊,手工制作家传手艺———纸葫芦。邹师傅说,葫芦是一种吉祥物。一个小葫芦需要十几道工序才能完成,裱纸、用模具下料,染色、剪穗、用线捻等,少一道工序都不行。每年的端午节都是纸葫芦的旺季,许多批发商都来这批发。为了迎合市场的需求,邹师傅近年还自己设计出30多种样式新颖的小挂式,如小灯笼、小苹果等。原来道外南小六道街曾是有名的“葫芦街”,最辉煌的时候,曾有20几家制作葫芦的作坊。邹师傅不无遗憾地说,可随着拆迁,如今留在这的葫芦作坊就剩下4家了。

  当记者问葫芦世家能否有第三代传人时,邹师傅说,孩子现在学习非常优秀,夫妻二人不想让孩子再学做葫芦了。


 
推荐】【 小字】【打印】【下载点点通】【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免费试用新浪15M收费邮箱 赶紧行动!
缤 纷 专 题
春意融融
绿色春天身临其境
水蓝幸福
水蓝幸福海洋爱情
请输入歌曲/歌手名:
更多专题 缤纷俱乐部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