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磅礴长卷封存东京梦华”系列之五 尘埃历尽终成千古绝唱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4月05日04:17 河南报业网-大河报

  5个骰子已经落定,掷出的全是六,还有一个骰子尚在滴溜溜地转。

  围观者和掷骰子的人兴奋中带着紧张,嘴里在喊着什么。根据常理推测,他们喊的肯定是“六六六”。但他们的口型不是张开,而是撮着。

  一个高明的鉴赏专家,根据这个细节断定,他面前这幅所谓的《清明上河图》不过是仿冒之作。众所周知,张择端是山东人,他画的又是开封的市肆风俗,在北方口音中,“六”是开口音,而在南方一些地方,“六”才是撮口音。所以这幅画应该是南方人的仿品。

  《清明上河图》的名气太大了,宋元之后,仿冒品层出不穷,大多自称是真品。各种版本在社会上广泛流传,一样是长卷,一样画的是市肆风俗题材,人们无法判断哪个是真哪个是假,只有从中找出各种破绽。但这种方法只能剔除假的,不能认定真的。数百年间,版本之争扑朔迷离,《清明上河图》因此显得神秘莫测,也因此更加让人着迷。

  在开封清明上河园里,《清明上河图》印刷品卖得最快。游客大多是冲着这幅画的名气而来,当然想买幅画好好欣赏。但记者随意看了几张,发现这里出售的几种版本差别之大,令人吃惊,虽然都叫《清明上河图》,可根本不像是同一幅画。有的版本中,根本没有掷骰子这个情节。细节的差别还不算什么,就是虹桥和城门的模样也大不一样。既然是仿冒品,怎么会差别那么大?记者百思不得其解。

  故宫博物院、台湾故宫博物院、美国大都会博物馆,都曾经认为自己的藏品才是真迹,而其他的版本不过是被称为“苏州画片”的仿品。经过近些年的研究和争论,绝大多数专家认定北京故宫博物院收藏的《石渠宝笈三编》本《清明上河图》,才是张择端的真品,通过对其内容丰富的题跋进行研究,专家们弄清楚了这幅名画800多年来颠沛流离、五进五出皇宫的大致过程。在了解这个过程的时候,我才恍然大悟,原来很多版本的作者,并没有看到过真正的“天下第一神品”,更不用说对照原画仔细模仿了。旧库房中发现真品

  1950年冬天,中国大地战火初熄,东北博物馆(辽宁博物馆前身)开始着手整理战争中缴获的文物。

  东北博物馆临时库房寒冷昏暗、条件艰苦,各种藏品堆积如山,后来名闻中外的古书画鉴定权威杨仁恺先生奉命来到这里,与馆员们一起进行整理和鉴定工作。有一天,杨仁恺整理出一卷题签上写着《清明上河图》的画卷,但他并没有太过激动。在这以前,东北境内已经发现好几幅《清明上河图》,都是伪满洲国覆灭后丢弃的,经文化部审定,认定其中一件是真品,其余都是明清时苏州作坊或清宫画师所绘制的仿摹本。而根据传闻,真正的《清明上河图》已经被运到了台湾。

  然而随着画卷一点一点地展开,杨仁恺的内心按捺不住地一阵阵狂喜。他被眼前这卷古画所震撼,几乎就要脱口喊叫起来。展现在他眼前的,是一幅长卷绢画,画面呈古色古香的淡褐色,一望便知是那种年代久远的物品。而画中描绘人物街景的方法,都体现着独特的古老绘画方式,与先前所见的仿摹品有着天壤之别。这幅长卷上虽没有作者的签名,但后半段却有大量历代名人的题款印章。仔细观看,历史上的收藏者们的题跋透露出重要的信息,结合此画的时代风格,杨仁恺初步断定它就是800多年间见录于各种画记、却始终埋没在传闻中的北宋张择端真迹——《清明上河图》。

  在杨仁恺先生的《国宝沉浮录》中,他这样描述自己当时的心情:“顿时目为之明,惊喜若狂。得见庐山真面目,此种心情之激动,不可言状。”

  一幅传世名画,怎么会埋没在旧库房中的众多藏品中?这里面还有段曲折而惊险的故事。

  这幅画是从东北人民银行保险库拨交给东北博物馆的,它和其他一批古字画原本是战利品,是在沈阳机场从伪满洲国皇帝溥仪手中缴获的。只差那么一点点,这些无价的珍品就流失国外了。

  1945年8月,日本军队在东北战场节节败退,苏联红军截获了一份重要情报:有一条“大鱼”要从沈阳机场逃往日本,于是抢先派飞机占领了这个机场。不久,一架小型军用飞机降落,本想在此转机的伪满洲国皇帝溥仪满脸沮丧地发现,迎接他的并不是日本接机人员,而是手持冲锋枪的苏联红军,他只好乖乖地束手就擒,当时最重大的事情是抓到溥仪,他随身携带的物品并没被人看重。后来,那些物品移交给了解放军,存入了东北人民银行保险库。

  这些东西其实非同小可,都是溥仪从故宫偷出来的珍品。1922年,溥仪利用他两个弟弟每天上午“进宫”陪读的机会,将故宫中出类拔萃、精中取精的珍品,包裹在包袱里,由他的弟弟们每天运出紫禁城。盗运大约进行了半年多,积累到七八十口大木箱后,运到天津英租界的楼房里存放。被撵出故宫后,溥仪潜逃到天津日本租界,并于1931年在日军掩护下潜逃东北,进入长春伪皇宫,登上了伪满洲国皇帝宝座。从故宫偷出来的珍宝,也由日本人运到长春。

  最后一次出逃,为了能多带些东西,溥仪下令把保护法书名画的楠木盒、花绫包袱皮等统统扔掉,将这些国宝硬塞进大木箱里。为了这些东西,溥仪费尽心思,辗转带了数千里,最后还是竹篮打水一场空。

  仔细鉴赏着真迹,杨仁恺先生突然明白了一件事,历来“假冒”《清明上河图》的作者,其实并没有见过张择端的真迹。虽然仿冒品广泛流传,但真迹的收藏者却把自己的画视为珍宝,藏得严严实实。以前,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究竟是个什么样,没有几个人清楚,那些仿冒者只是根据传闻,参照《东京梦华录》构图铺陈而成。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流传于世的有30多个版本,相互间差别极大,与真品相差更为明显。真品中的虹桥为木结构,而仿冒品都是石拱桥;真品中的城墙是版筑的土城墙,而仿冒品却是砖城墙,只有真品所反映的情况符合宋代的真实。

  从绘画技巧上说,真品生动自然,出神入化,具有显著的宋画特征,是仿品所不能比拟的。但那些仿冒品也大多出自各时代名噪四海的大家之手,功力也颇为了得,这才使得不同版本之争扑朔迷离、真假难辨,令世人如堕五里雾中。

  1955年,真本《清明上河图》拨交到北京故宫博物院收藏。经数十年的鉴定和讨论,绝大多数研究者认可了这个版本。而张择端的妙笔神工终于在800多年后,完全浮出水面,呈现在世人的面前。名画倒手常伴灾难

  通过研究画上的题跋,参照相关史料,研究者弄清楚了《清明上河图》传承的大致脉络。

  在问世以后的800多年里,这幅伟大的作品曾经被许多收藏家和鉴赏家把玩欣赏,同时也是帝王权贵巧取豪夺的目标。它的倒手,常常是因为原主倒了大霉,清宫得到它时,原主毕沅就被抄了家。毕沅曾任湖广总督,生平喜爱金石书画,家中收藏颇为丰富。他得《清明上河图》以后,与其弟毕泷同赏,画上有二人印记。抄家的事发生在毕沅死后,原因是湖广一带反清活动风起云涌,清廷认为毕沅任湖广总督期间,滥用军费,没有尽到职责,将其全家百口全部杀掉,家产连同《清明上河图》全部被抄没入宫。嘉庆帝对这幅画珍爱有加,命人将它收录在《石渠宝笈三编》一书内,珍藏宫中。

  明朝皇帝得到《清明上河图》时,也抄了一位大臣的家。那次倒霉的,是臭名昭著的严嵩。这件稀世珍品是怎么到严嵩手中的?因为缺少可靠的历史资料,现在已经很难考证。不过,民间流传着不少有关严嵩巧取豪夺《清明上河图》的传说。

  明代李日华《味水轩日记》载:明代中期,《清明上河图》在名士陆完手中,陆完死后,他的夫人将长卷缝入枕中,不离身半步,视如身家性命,连亲生儿子也不得一见。陆夫人有一娘家外甥王某,言辞乖巧,非常会讨夫人欢心。王某擅长绘画,更喜欢名人书画,便挖空心思向夫人央求借看《清明上河图》。反复恳请后,夫人勉强同意,但不许他带笔砚,只许他在夫人阁楼上欣赏,而且不许传给别人知道。王某欣然从命,往来两三个月,看了十余次以后,竟临摹出一幅有几分像的画来。当时专横跋扈的严嵩正四处搜寻《清明上河图》,都御史王得知后,便花800两纹银从王某手中购得赝品,献给严嵩。严嵩府上有一装裱匠汤臣,认出画是假货,便以此来要挟王,令其出40两银子贿赂自己,但王对其不予理会。汤臣恼羞成怒,在严嵩设宴欢庆时,将图上旧色用水冲掉,严嵩在众人面前大为窘迫,以后便寻机将王害死,临摹此画的王某也因此受到牵连,被抓去饿死在狱中。

  另一种传说是,王 收藏有《清明上河图》,严嵩子严世蕃知道后强行索要,王便送去摹本,当时汤臣恰好在旁。从前王任两浙巡抚时,见汤臣贫困潦倒,便将他推荐给严世蕃。汤臣不思报恩,反想构陷王以求发达,便对严世蕃说:此画他曾在王家中见过,送来的是赝品,如若不信,只看屋角雀是否一脚踏二瓦便可证实。严世蕃细看,果如其言,心中深恨王。恰好此时蒙古俺答部进犯中原,王为蓟、辽总督,严嵩父子乘机将他害死。后人曾据此写过《一捧雪传奇》一戏,只是将《清明上河图》改成了“一捧雪”白玉杯,主人公改成了莫怀古。

  不管传说有多少可信性,严嵩父子确实得到了《清明上河图》。但没过几年,隆庆年间,严嵩父子被御史邹应龙弹劾,官场失势,严世蕃被斩,严府被抄,《清明上河图》被收入皇宫。

  再往前考证,宋、金两国失去《清明上河图》,都伴随着灭国之难。

  据考证,首先收藏《清明上河图》的是北宋宫廷。张择端完成这幅磅礴长卷后,将它呈献给了宋徽宗。擅长丹青的宋徽宗自然识货,喜爱之情油然而生,用瘦金体亲笔在图上题写了“清明上河图”五个字,并钤上了双龙小印。据说明清时这部分内容还保存着,后来或许因破损而裁去,或许因宋徽宗的字和双龙小印值钱而被裁去单独卖掉了。

  金人攻破汴京后,在皇宫内外大肆掠夺,从开封运走2500车物品,包括徽宗的书画图籍。《清明上河图》大概是随着这批书画被送到金国宫廷。此后,在相当长的时间内,金国忙于战争,很少有人过问这些书画。

  半个多世纪后,到社会逐渐稳定,这幅画引起了人们的关注,金国书画鉴赏专家、后曾任“监御府书画”的张著在画上题跋。张著在画上介绍了张择端其人,说他是山东东武人,幼年读书,游学于汴京,后来学习绘画,擅长画舟车桥梁城郭市肆。他的画曾作为神品被宋廷收藏,告诫后世收藏者珍视这幅长卷。这是关于这个伟大画家最早也是唯一的记载。

  蒙古骑兵横扫天下的时候,将金国皇宫珍宝掠夺一空,《清明上河图》也同时被收进了元朝的皇宫。

  有趣的是,元、明、清三代《清明上河图》三度出了皇宫,并且都是被偷出去的。清代的大盗是末代皇帝,元、明时代的大盗则都是宫中小人物。

  《清明上河图》进入元朝皇宫后,“只识弯弓射大雕”的蒙古皇帝并不了解其价值,这幅名画长时间被遗弃在库房里,无人问津。有一天,元朝内务府的一名装裱匠在书库里发现了《清明上河图》,装裱匠欣喜若狂,开始琢磨怎么才能把画偷出去。他绞尽脑汁终于想出了一个掉包计,用一个仿本偷偷地把原作换了出来,然后以高价卖掉,发了一笔大财。

  明朝皇宫收藏的时间很短,这幅画到了大太监冯保的手里。冯保在卷后题跋说,在《清明上河图》面前,隋侯珠和氏璧也算不上珍贵,得到这画的人应该好好珍惜。这么珍贵的画是怎样从皇帝那里到了冯保手中的呢?是赏赐吗?

  如果是皇帝赏赐的,冯保一定会在题跋中大书特书,大做文章的,可是他在题跋中却只字未提赏赐的事,只有一个可能——冯保是偷来的,实在忍不住才做了题跋。冯保是如何偷盗,后人无从猜想,只怕这是个永久的谜了。

  《清明上河图》在血雨腥风之中离开汴京,在人世间颠沛流离800多年,如今天下太平,这幅展示“东京梦华”的名画,有可能回家看看吗?

  (未完待续)


 
推荐】【 小字】【打印】【下载点点通】【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免费试用新浪15M收费邮箱 赶紧行动!
缤 纷 专 题
春意融融
绿色春天身临其境
水蓝幸福
水蓝幸福海洋爱情
请输入歌曲/歌手名:
更多专题 缤纷俱乐部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