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沙治绿了,人治穷了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4月05日05:52 时代商报

  阜新一个治沙“愚公”的两难境地———

  沙治绿了,人治穷了引言 人物档案

  昨日沈城风沙扑脸,循着风起的方向,我们能找到辽宁与内蒙古交界的一片沙化带。然而风儿不知道,那里有一位治沙模范,他从1984年开始,卖了所有家当,贷了一万多元,种草植树治沙20多年。至少,他已经为沈城和祖国大地上更多地区的风沙减弱了烈性。

  但他的处境十分尴尬。如果卖了树,风沙将再起;如果不卖树,穷困难支撑。“种树越种越犯愁,治沙越治越贫困”,负债累累,沦为贫困户,欲罢不忍、欲干不能。

  治沙“愚公”的两难境地考量的是一个国家对公益事业可持续发展的解决之道。

  这片树林是卖还是留,是老杨最大的愁。

  杨海清,男,55岁。阜新市彰武县人。自发治沙20年,被人称为“当代愚公”。

  1999年获得全国乡村十佳护林员;1999年辽宁省“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辽宁省劳动模范;辽宁省优秀共产党员;阜新市优秀共产党员,优秀护林标兵。

  “辽宁省治沙模范”杨海清被自己的心病折磨得够呛。什么是他的心病?过去是沙子,现在是穷。

  清晨5点多,杨海清就在老伴的做饭声中睁开了眼睛。坐骨神经痛折磨得他浑身上下都酸疼酸疼的。但他一想到自己“山”上的那些树苗,他就强忍着病痛坐了起来。穿衣,洗脸,依旧是不吃饭,只是喝二两散白酒,就扛着自制的小铁锹,上“山”了。把妻子的“唠叨”声抛在了耳后,杨海清的一天就这样开始了……

  12万棵树实现“穿鞋”的梦想

  杨海清的家住在辽宁与内蒙古交界的阜新市彰武县四合城乡,距离阜新200公里。

  四合城乡是辽宁省沙化非常严重的地区,部分地区的沙化程度已经高达65%,杨海清就是在这种环境下成长起来的。从1984年开始,杨海清在21年的时间里共种下了1410亩草坪,种活了12万棵树,创造了沙漠上的奇迹。

  在杨海清的记忆中,他住的村子是“黄色”的,没有草,没有树,也没有路。到处都是细细的黄沙。每天出门都不用穿鞋子。与其说不用穿,不如直接说是“无法穿。”

  上世纪70年代的四合城乡,如果穿着鞋子跑步,都不知道什么时候鞋子就会丢了,而且根本就找不到,因为走路的时候,在不知不觉中脚上的鞋子就会被沙子埋住。一旦刮了大风,人也无法出门———门都被风吹过来的沙子给堵住了,人只好从窗户跳出去。杨海清就这样“光脚走路跳窗户扒门”的过了30年。

  1969年,在乡里当会计的杨海清结婚了。妻子在当地是响当当的一个人。漂亮,能干,是操持家的好手。

  婚后几年间,3个孩子陆续降生了,给这个幸福的小家增添了很多欢乐。可烦恼也随之而来。依旧是没有绿色的沙地,依旧是刮风后要清理的大门。这些都在他的孩子身上不留余地的继承着。

  每天,他望着3个孩子小小的身影,光着小脚丫走在上学“路”上的情景,他的心不由得在抽搐。“既然生孩子了,那就意味着在这里扎根了,我不能要我的孩子跟我吃一样的苦。我要种树,我要让孩子穿着鞋上学去。知道什么绿色。”这样的梦想,支撑杨海清治沙20年。

  沙打旺”制造了“绿色梦想”

  1984年,杨海清把家里的10头牛、3匹马和13只羊卖了1万块钱,又在农村信用联社贷了1万块钱。2万元,包下了当地沙化最严重的一个面积为1200亩的沙坨子。这里是“阿尔沙带”的必经之路。一脚踩下去,整个脚都会陷进去。

  坨子承包了下来。杨海清就到当地的治沙研究所去求援。可治沙研究所的工作人员明确的告诉他,他所承包的沙地根本就不能种树,只能种些草,并卖给了他一种名为“沙打旺”的草种。这种草在沙漠地区生命力相当强,它生长的速度要比沙漠的形成速度快上几倍。

  捧在手中的草籽成了杨海清的希望。他透过草籽仿佛已经看到了孩子穿着新鞋走在树阴下的笑脸。沙坨子承包了,草籽也在自己的手里了。

  “沙打旺”,杨海清种了整整1年。杨海清开始编织起自己的“绿色梦”。

  去不起医院抽不起烟

  1985年,他惊奇地发觉,他承包的沙坨子已经将沙土完全固定了,再也没有往外扩展。“该能种树了吧!”杨海清在心里合计着。他又来到了治沙研究所。这一次,他把技术人员都请到了自己的沙坨子上。专业治沙人员看过之后,都觉得是个奇迹,他们以为不能实现的事情,在杨海清的努力下竟然成功了。

  治沙管理所的技术人员经过科学的研究,给杨海清制定了治沙方案。在种草的基础上,种植刺梅、杨树、桑树和彰子松。8分钱一棵树,杨海清一口气买了8万棵。在以后的几年间,杨海清又陆续买了4万棵树。12万棵树在沙坨子上顽强地生存着。

  每天,在漫天的黄沙中,隐约的走过4个人影。那是杨海清和3个孩子。他们每人都穿着鞋子,背着小铁锹,夹着小树苗。

  每天他都喝上二两散白酒。因为常年种树的辛劳,他患上了严重的坐骨神经痛和风湿。但是杨海清不愿意上医院,因为他怕花钱,用杨的“计算方式”,“有看病的钱又能种1000多棵树。”

  杨海清向朋友要了个偏方,朋友要他喝点药酒来缓解疼痛。“就这样一来二去,病没治好,酒瘾还勾起来了”。对于自己爱喝两口酒的习惯,杨海清自嘲道。

  为了买更多的树苗,杨海清把抽了几十年的烟给戒了。“用省下来的钱种树不是更好嘛。”接连3次的贷款和多年的存款总共10万元钱,他都无怨无悔的搭在了树苗上。

  杨海清有钱吗?有!有人估算过他的家产,以12万棵树计算,至少也有个几百万。可杨海清依旧过着清苦的生活。他的财富都是“山”上的那些树!

  一个跪在环境面前的“守财奴”

  现在的杨海清已经进入了一种两难境地,从财富上看,杨海清拥有“12万棵树和1410亩草坪”,但是他现在却是一个每天只吃一顿饭的“欠债人”;他也曾想彻底地放弃“治沙”,但是他又不甘心,因为一旦放弃,他所有的努力又将变成黄沙。

  杨海清现在的生活已经到了一贫如洗的地步。家里的房子住了几十年都没有翻盖过,惟一的家用电器是台12寸的黑白电视机。

  杨海清在信用联社先后贷款3次,共4万元钱,他都投在了树上,自己家那几万元的存款也花光了。都说生态治理是个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伟业。种树20年,只有投入没有回报。很多村民都说他傻,4万元贷款,对于一个脸朝黄沙背朝天的农民来说,是个天文数字。

  卖树———是杨海清惟一的还债方式。但是“卖树”却是杨海清最大的烦恼。

  因为按照正常的树龄来看,杨海清的树已经种植了20余年,早已成材,正常胸径都应该在30厘米多。可四合城的自然环境不好,杨海清种的树,胸径只有8.9厘米,而且长不高。行业内称这些树为“低产林”。望着这些树,杨海清有自己的难处,卖了吧,舍不得;不卖吧,自己已经到了一贫如洗的地步;就算卖了,也卖不上价。

  但是不“卖树”,就没有钱;没有钱,治沙工作难上加难。

  另外,一些村民对杨海清的不理解,甚至有意破坏,让杨海清也很伤心。

  有人说杨海清是一个“守财奴”,因为他从不让“外人”进入他的林地。

  原来,每天都有人赶着自家的牲畜来到他的沙坨子上吃草。杨海清不得不用泥垛子把他的山包围起来,方圆1200亩的山,杨海清自己一个人垛了一个月。杨海清说:“那些羊和牛吃的不光是草,更是我的心血,是当地老百姓赖以生存的环境资源。”

  “杨海清”们何时不再伤心

  杨海清种树成功了。可他最对不起的就是已经去世的前妻。他为了种树和妻子闹翻后,妻子仍尽妻子的义务。每天都为他做饭,洗衣。但面对杨海清她只有沉默。杨海清每天回家后,逗妻子开心,总是讲山上的笑话,讲他抓虫的故事。终于,妻子被他感动了。2002年9月,两个人做了一次彻底的长谈。妻子对他的工作表示支持,要和他一起面对风沙。

  可就在那个杨海清幸福的9月,突如其来的脑出血,因为没有钱送大医院,妻子离开了他。

  谈起亡妻,杨海清仍旧泪留满面。

  杨海清艰难地寻找资金,他还想继续治沙。结束采访时,杨海清望着远处的沙漠说:“‘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我一定要它永远留在诗里。”

  时代商报记者杨博文并摄重要提示 今日有沙尘

  【本报讯】(时代商报记者王术马薇)就在市民为整个3月没有发生沙尘天气而暗自庆幸时,今天,这个不速之客就将光临沈城。昨日,沈阳市环境监测中心站监测显示:今日沈城将迎来首个较大规模的扬沙天气,预计环境空气质量为轻微污染或中度污染。本报提醒市民:扬沙天气应尽量减少外出活动,外出时一定要做好自我防护。

  4月4日,沈城出现了一次明显升温天气,同时伴有4到5级大风,尽管没有形成扬沙或者浮尘天气,但还是“制造”了许多沙尘,人们因此可以明显感到沙尘的存在。

  大风天气是造成沙尘天气的主要原因。由于春季天气较为干燥,建筑工地等裸露地面有的还没有进行绿色覆盖,大风将本地尘沙卷到空中,直接影响了沈城的空气环境质量。同时,来自内蒙古、阜新沙带区的外来沙尘也起到了“助纣为虐”的作用。新闻延伸

  杨海清已经用自己的努力改变了家乡的面貌,而且也让几百里之遥的沈城的风沙减少了烈性,我们应该感谢他。

  但他的窘境不容回避。在全国有很多和杨海清一样的治沙模范,他们也面临着与杨海清一样的尴尬局面。

  在今年的全国两会上,宁夏的代表就治沙模范的两难境地提出了议案,反映了“治沙模范”们在治沙时投入大,周期长,经济效益非常低下,目前,这些治沙劳模“种树越种越犯愁,治沙越治越贫困”,负债累累,生活窘迫,有的甚至沦为贫困户,处于欲罢不忍、欲干不能的两难境地,让人心酸和叹息的现状,并提出了5个解决方案。

  一、建议国家安排专项资金用于收购治沙劳模所营造的林木。

  二、建议将获得省部级以上的治沙先进集体和个人用于治沙造林的银行贷款利息,按中央和地方财政合理分担的原则,全部予以贴息。

  三、建议研究建立帮助支持治沙劳模摆脱困境的长效机制。

  四、建议国家研究发挥“生态银行”长效机制的作用。

  五、建议取消至少也应放宽对非公有制林业经营者林木采伐的限制性政策。


 
推荐】【 小字】【打印】【下载点点通】【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免费试用新浪15M收费邮箱 赶紧行动!
缤 纷 专 题
春意融融
绿色春天身临其境
水蓝幸福
水蓝幸福海洋爱情
请输入歌曲/歌手名:
更多专题 缤纷俱乐部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