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一场特殊的“赛跑”(图)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4月05日10:34 西安新闻网-西安晚报
一场特殊的“赛跑”(图)
赵庚辰特别喜欢大弟子范炳南。 文/图记者金石实习生廖亚平黄

  两人从小都爱鼓乐

  范炳南和赵庚辰年龄相差28岁,他们都出生在东仓,而且从小都喜爱鼓乐。

  因生活所迫,赵庚辰小学未上完就跟着父亲走街串巷做小买卖,年龄稍微大一点,就自己挑担卖豆沙糕、粽子、甑糕等小吃,也卖过蔬菜,啥能挣钱就卖啥。生活虽然艰苦,但到东仓的无量庙听细乐却是他长久保持的惟一爱好。

  这细乐就是后来人们所说的西安鼓乐、长安古乐,他原系1000多年前唐朝的宫廷燕乐(一说宴乐),由于战乱,流落民间,延续至今,被誉为中国音乐的“活化石”、中国古代交响乐。其在明清时期最为兴盛,古城内有上百个鼓乐社。东仓是清朝政府粮仓所在地,清朝时粮仓里搬运工有空就跟无量庙的和尚学鼓乐,会鼓乐的不用扛粮,就在阴凉处演奏,庆贺丰收,为搬运工消闷解乏。因为当时有朝廷俸禄供养,东仓鼓乐社实力雄厚,影响很大,直到民国时期,仍拥有很高的知名度。

  赵庚辰少年时期,西安还有四五十家鼓乐社。鼓乐社除了为自己街道上的寺庙演奏外,其他街巷有了庙会也去庆贺,所以街巷里的鼓乐声此起彼伏。

  范炳南的老家与无量庙仅相隔五六个门。范炳南1946年出生时,赵庚辰已成为东仓鼓乐社的主力。范炳南在悦耳的鼓乐声中长大,长期耳濡目染就喜欢上了鼓乐,只要有鼓乐演奏,他就从头到尾跟着看。

  历经苦难痴心不改

  赵庚辰和范炳南在个性上有很大区别。

  赵庚辰不善言语,办事扎扎实实,勤勤恳恳,遇事顺其自然。鼓乐艺人吕金明看上了他的聪明、老实,主动找他的父亲要收他这个徒弟。15岁那年,赵庚辰进鼓乐社学艺。进入鼓乐社后,他牢记师傅的话:久务必精。他挑着货担边走边念曲,有生意了做生意,没有生意了就在腿上、板凳上敲打鼓拍。师傅们喜欢赵庚辰,给他传授的东西也多,赵庚辰进步很快,短时间里就学会了韵曲、吹笙、吹笛。他没有正式学过敲鼓,却不学自通。到27岁时,赵庚辰成了把式,不仅会鼓乐的所有乐器,连铜器锣鼓也学会了。

  酷爱鼓乐的赵庚辰也曾离开过鼓乐:日军侵略中国,轰炸西安时,他放下鼓乐,暂时到城外躲避;“文革”期间,鼓乐被当做“封资修”批判,无量庙也被拆了,赵庚辰只得克制自己暂不动鼓乐。

  范炳南则不同,他总是要和逆境拼搏。“文革”期间,没有鼓乐听,范炳南见到老艺人总要聊几句鼓乐。对他而言,听不到鼓乐,能听到鼓乐的名字,也是一种享受。“文革”结束后,范炳南迫不及待地去找正在食堂上班的赵庚辰,催促他重建鼓乐社,并主动表示要拜师学艺。他偶尔得知“文革”期间,东仓鼓乐社的乐器被红卫兵抬到柏树林公社,就立即和赵庚辰等人一块去寻找。由于长期无人管,乐器箱被人砸开,乐器散落各处,范炳南挨着房间找,钻到床、桌子底下看,翻遍了公社所有房间的角落,终于找到了弓子、锣、铙、鼓架子、镲等乐器。因乐器不齐,省文化部门投资,范炳南又到北京等地采购回笙等乐器。

  乐器凑齐后,范炳南协助赵庚辰在街巷里挨家挨户动员街坊加入鼓乐社,找来三四十人,并联系上同宗的显密寺、香米园、皇甫等鼓乐社的老乐手。每次练习时,他不嫌烦琐前后张罗;出外演出时,他不怕劳累四处联系。

  演奏鼓乐不为挣钱

  解放前,赵庚辰和其他乐手一样,为鼓乐可以不挣钱,只要有演奏活动,放下生意就去。但他们用钱上却十分节省。每年农历6月初,南五台庙会,他们不辞辛苦步行前往。一路上有几十个庙,他们逢庙就演奏,要走三四天才能到南五台。返回时,老年人坐车回家,尽管车票只要两三角钱,但为了省钱,赵庚辰和一帮年轻人都是步行返回。

  1958年合作化时,做小买卖的赵庚辰被收编到东羊市食堂。1978年,十多年没有摸鼓乐了,赵庚辰心里痒得难受,为了弥补过去耽误的时间,他要专心致志搞鼓乐,于是几次向单位提出退休,但因为他在做小吃上有专长,食堂领导坚决不放,直到1982年,赵庚辰手上长出个疔子,他才以此为借口退休了。退休后,有一家饭店要高薪请他去蒸甑糕,可赵庚辰一心想搞鼓乐,也坚决推辞了。

  当时东仓只剩下4名老艺人,没有年轻人,赵庚辰练过武术,身体好,便当了社长,并第一次开始带徒弟,有自己的二儿子赵筱民、三儿子赵建民等几十个人。那时赵庚辰家有一院房,他就把大家召集来,提供茶水,拉上电灯,让大家在一起念曲、合奏。经过半年的培训,1982年七、八月,他们到止园饭店为西北文艺会演进行观摩演出。此后几年,年近七旬的赵庚辰还兴致勃勃地带着鼓乐社上过几次南五台。

  为了鼓乐一掷万金

  鼓乐在改革开放初期红火了一阵后,由于生活节奏的加快,人们越来越重视经济效益,鼓乐社又得不到社会的支持,乐手们也逐渐不来了,后来只剩下了七八个人,到最后剩下的七八个人也常叫不齐。1987年,北京举行“第五届华夏之声·西安鼓乐音乐会”,南集贤、大吉昌、何家营的鼓乐社去了,而东仓却没能组队前往,只有赵庚辰以顾问的身份前往旁听。1989年,东仓一带拆迁,乐手们分散到四面八方,更无法演奏了。

  这年,范炳南带着满腹遗憾旅居美国。期间,他到过许多国家,发现发达国家对民间文化非常重视,像日本、新加坡等国,对民俗活动不仅提供活动经费,还提供活动场地。范炳南逐渐明白什么叫民族、民俗,认识到对原生态民俗的保护,就是对本民族灵魂的保护;抛弃了本民族的民俗,就是放弃了民族的尊严。而鼓乐是中国最优秀的民间艺术之一。保护它,不仅仅是保留了一种音乐种类。如果西安古城只保留下古城墙,却没有了鼓乐等古老的民间艺术,那无异于一个没有文化、灵魂的空壳。

  过去,范炳南对鼓乐的关注,仅仅是因个人喜爱,如今,他对鼓乐的关注,更重要的是认识到鼓乐的价值。他每次回国,都要看望赵老师,和他探讨恢复鼓乐社的办法。然而,一年年过去,始终没有如愿,甚至连个训练场地都没有。而老乐手越来越少,赵庚辰头上的白发越来越多,脸上的皱纹越来越深。范炳南急呀,如果赵庚辰老先生走了,他所掌握的二三百首鼓乐将随之而去,这将是无法估量的损失。

  2002年春天,束手无策的范炳南宴请著名书法家、时任西安交通大学艺术系主任的钟明善和著名音乐家赵季平。面对宴席上的美酒佳肴,范炳南没有胃口。他眼含泪花向他所尊敬的人,讲述鼓乐的价值,表达拯救鼓乐的迫切心情。

  钟明善被感动了,决定和东仓的乐手联合成立西安交大东仓鼓乐社,并成立西安交通大学鼓乐研究所,由赵庚辰负责给西安交大艺术系的老师传授鼓乐演奏技艺。范炳南看到了希望,兴奋得投资1万多元,为鼓乐社订做了旗帐。

  与老艺人赛跑

  由于种种原因,西安交大东仓鼓乐社活动逐渐减少,原来的设想难以实现,好在还有音乐系教师马西平坚持整理、翻译赵庚辰掌握的鼓乐乐谱。

  范炳南清楚,鼓乐与其他音乐不一样,用的是半字谱,光有谱子演奏不了,要原汁原味学好鼓乐,只能口传心记。所以,要把鼓乐继承下来,必须有一群人专门学习。要组织这样的人来学,就要有投资。于是,范炳南动用各种关系,寻找支持。几次失败后,范炳南感到走投无路。怎么办?如果无法把赵庚辰的鼓乐继承下来,自己就是千古罪人。范炳南朝思暮想,夜不能寐。最后,他感觉只能靠自己,于是最终决定自己投资东仓鼓乐社。

  2004年9月,范炳南开始筹备,他让赵庚辰担任名誉社长,让赵庚辰的二儿子赵筱民担任社长,负责培训。所有管理人员都有工资。考虑到城市的实际情况,在城内难以招到学员,范炳南从农村招收学员,不收学费,并免费提供食宿。他的辛苦没有白费,第一批就招收了11名学员,目前已达到20名。为了有一个不影响别人、也不受人干扰的训练场地,他在长安区农村以1万多元的年租金,租了一院房子。截至目前,工资、服装、乐器等各种花销已达10余万元。范炳南激动地对记者说:“赵庚辰都已经87岁了,再不组织人跟他学就来不及了,我现在是在跟他赛跑。”

  在范炳南的影响下,东仓的老住户杨西建义务担任了鼓乐社经理,负责行政事务,并将自己的私家车无偿提供给鼓乐社使用。

  为了促进西安鼓乐发展,3月24日,范炳南出资与何家营鼓乐社联合邀请周至南集贤西村、南集贤东村、长安何家营和东仓一起在何家营“斗乐”,交流技艺。成为半个世纪来,首次由民间自发组织的一次鼓乐社“斗乐”活动。在这个会上,范炳南提出了成立鼓乐协会的建议,得到多方支持。他还准备组织鼓乐社到北京演出。

  近几年,为了鼓乐的生存,范炳南放下自己的书画事业,频繁回国,在国内待的时间比国外还长。赵庚辰感慨地说:“没有范炳南,就没有东仓鼓乐社的今天。”

 
推荐】【 小字】【打印】【下载点点通】【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免费试用新浪15M收费邮箱 赶紧行动!
缤 纷 专 题
春意融融
绿色春天身临其境
水蓝幸福
水蓝幸福海洋爱情
请输入歌曲/歌手名:
更多专题 缤纷俱乐部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