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陆中秋:关注人间悲喜 纪录人生百态(组图)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4月05日14:10 人民网
陆中秋:关注人间悲喜纪录人生百态(组图)
陆中秋

  陆中秋1963年9月28日生于北京。中国民主促进会会员,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中国新闻摄影学会会员、中国人像摄影学会会员,《中国日报》摄影记者。

  1983年开始学习摄影,当年作品《月全食》获《科学纵横》全国摄影比赛一等奖。1985年调入《北京青年报》社任摄影记者。1986年作品《春节,在北京监狱》获第二届《当代中华女性》摄影比赛优秀奖。1987年作品《民警夜救病婴儿》获“法在人民群众中”全国摄影比赛一等奖。1987年作品《这里有个肮脏的角落。。。》获北京市第四届好新闻作品一等奖。1988年作品《劳务市场冷与热》获北京市第五届好新闻作品一等奖。1987年调入《中华英才》半月刊任摄影部主任,期间主要负责党和国家领导人的采访报道。1991年作品《文化名人组像》获《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全国新闻摄影大赛三等奖。1991年作品《倪志福的星期天》获《生活与健康》全国摄影比赛三等奖。1991年作品《胸怀坦荡·实事求是》获首届全国政协好新闻一等奖。1992年作品《科学之光——严济慈生活速写》、《画家吴作人》、《病中曹禺》入选第十一届全国新闻摄影作品展。1992年作品《文化名人组像》获“丽奥杯”全国万元摄影大赛二等奖。1992年作品《王任重后的54小时》获第二届全国政协好新闻一等奖。1992年获第二届中国摄影艺术最高奖——金像奖。1993年获首届全国人像十杰。1993年作为大陆首次摄影界高层代表团团员访问台湾。1994年调入《中国日报》任摄影记者。2003年参与编辑《百名摄影记者聚焦SARS》大型摄影画册,该画册获国家图书奖特别奖。

  从事新闻摄影工作至今,曾采访全国人大、政协两会、世妇会、全运会等

  陆中秋访谈录——注人间悲喜 纪录人生百态

  你为什么选人物作为你的拍摄主题?

  过去由于工作关系,每天打交道的都是人物,我学习用照相机与人们进行沟通,这也成为我的偏爱。

  一个人,尤其是伟人,他本身就是一面镜子,你接触多了,拍摄多了,也是一个学习的机会,能潜移默化地影响你。之所以成为名人、伟人,都有其与众不同的地方。但是,名人、伟人,首先是人,他也有平常人的喜怒哀乐,应用照片表现出其人性化的一面、他的情感的流露。但你若对他不了解,到了拍摄现场,你的眼前依然会一片空白,你会无从下手。

  宋时轮将军是中国的一名战将,我拍宋时轮将军时,他已80多岁高龄,老人多希望能有个安详的晚年,不想受到打扰。通过秘书的安排,我对他进行了采访,文字记者和他谈话时,我摸出了相机,他看见后吼了一嗓子:“你要干什么?”我说:“您一生戎马生涯,见过那么多长枪短炮,我这门小炮,您还怕吗?”他说:“我就怕你这门‘小炮’。”这是一种智慧的调侃,屋里的气氛顿时轻松起来,我借机取出相机,猛拍了一气。

  若能让被摄者在短时间内接受你,那么你的照片就成功了三分之二。

  你在中国日报的多年采访中,哪些题材的采访给你的印象较深?

  近的说,1999年12月31日至2000年1月1日,“新千年”开始的时候,我到北京妇产医院拍摄“世纪婴儿”,当时现场有60多位记者,大家对“世纪宝宝”都非常关注。一个生命来到世界上,此时,它也同时孕育着一个新世纪的到来。当时记者太多,妇产医院从安全考虑,对进入产房的记者给予限制,能进产房的记者只由5位。孩子出世后,护士长抱着刚出生的婴儿和婴儿的父亲在产房外向媒体亮相,一次放进15位记者,到第四拨也没轮到我,那次采访我是带着遗憾离开医院的。

  2000年12月31日至2001年1月1日,是新世纪的开始。我跟医院院办联系,院办主任特批我进去。当时北京电视台组织现场直播,何鲁丽副委员长亲临现场,公安局也去了十几个人维持现场秩序。我非常珍惜这次采访机会。当时指针指向11点30分时,我已在医院等了近4个小时,其间我与护士漫无边际的聊天,以缓和气氛,进行沟通。11点40分,我穿上白大褂,戴上帽子、口罩进入现场。现场是20平米的产房,空气非常紧张、压抑,静的能听到表的“嘀嗒”声。作为母亲,分娩之前的阵痛是难以忍受的,丈夫在一旁为妻子擦着汗,这时,一位女记者跑到产妇的面前用闪光灯闪了一下,立即遭到了呵斥,产妇的丈夫也急了。产妇临产前的某些角度并不适合表现,该女记者遭到了大家的一致谴责。警察因此将所有的摄影记者撵出屋外。报社曾要求我次日凌晨1点30分前往回发稿,我必须设法回到产房。在与警察磨了半天后,警察终于允许我回到产房拍一个画面,11点46分,婴儿出世了。接着给婴儿称体重、洗澡、穿衣,在电视前亮相……整个过程我都拍了。我看到了一个生命降临到世界上非常不容易,更认识到了母亲的伟大。母亲在痛苦与喜悦交织的情感中挣脱出来。此时记者的照相机和摄像机的镜头已无关紧要了,重要的是,孩子终于出世了。当时,我的感受比我的照片更为深刻。

  2000年1月1日出生的“世纪宝宝”要来北京大聚会,当时我去了,活动是当年12月进行的。主办单位别出心裁,在主席台上拉了一个帘儿,在帘儿后面捣鼓什么,记者进屋‘哗’一下,全拥了过去,我后来粗粗算了一下,现场记者大约有70多位。主办单位用泡沫作了一个坡面的大蛋糕模型,模型上分布着25个洞,孩子就放在洞里,露着脑袋,“蛋糕”上面写着“祝你生日快乐”,和真蛋糕一个模样。当时的出发点可能是想拉开大幕、奏着乐,孩子都露着笑脸。但孩子太小,70多个闪光灯一闪,都吓坏了,有哭的、笑的、闹的、惊呆的、睡着的、东看西看的……什么样的都有。因场地人太多,妈妈们都守候在孩子身边避不开,我拍的画面中有两个大人的半拉脑袋进了画面。画面倒因此显得比较紧凑,有变化。“世纪宝宝”的前后三次拍摄经历,我终生难忘。

  你拍了多年的人物,对拍摄新闻人物有什么感受?

  我在反映人物时,追求以手势、面部表情以及眼睛在瞬间流露出的真情实感来刻画人物。我拍的夏淑琴是国内第一个起诉日本右翼分子侵害其名誉权诉讼案的原告。夏家在抗日战争期间,一家七口被日本兵捅死了,日本兵在强奸了她的姐姐后,用擀面杖从阴道里捅死了她的姐姐。夏淑琴当时年仅8岁,虽被刺刀捅了,但后来被救活了。几十年来,战争给她留下的创伤一直伴随着她。多年来,她渴求一种平静的生活,不希望被打扰,她之所以起诉,是因为日本右翼分子出了一本书,说到了一些在她家发生的一些细节,诽谤了她,她感到非常气愤。起诉的经历必然要勾起她对许多痛苦往事的回忆。我一直在现场关注着她,记录下了她悲愤交集的场面。

  到中国日报后跟以前拍人物不同,现在多是在事件发展的过程中抓住人物表情的变化,有时需要在大的场景中抓住众多人物的表情。无论拍摄什么样的题材,记者都应该尽早进入拍摄状态,才能将被摄主体表现的更为鲜活。

  中国日报在对外报道中,是否有一个传统或特点,即着眼于人,关注人、关注人的生存状态?

  我们一向关注人的喜怒哀乐。这是中国日报的一个风格。作为事件,它反映人在其中的生活状况,始终保持着对人物命运的关注和对事件发展的关注。因为事件的发展离不开人。事件本身就是由人和自然、社会构成的。即使拍的是一件事,像图解似的,如拍的是“北京汽油昨日调价”,这图里也得有人,有司机,不能光照图表呀!哪怕这司机是个虚的影,也该有呀!因为油的调价与司机有直接关系,其中的人物也应是这一新闻的有机组合。

  中国日报摄影部在任何题材的采访中,都把对人和人性的关注放在首位,我想,这也是摄影部有那么多记者在拍摄人物新闻时,都有上佳表现的原因。

  多年来,我拍摄了许多独领风骚的文化名人,如曹禺、夏衍、艾青、韩素音、吴作人等。与被采访对象共思共想,努力沿着他们的情感脉络去展示一个个别具特色的形象。

  当我第一次采访被誉为中国“莎士比亚”的戏剧大师曹禺先生,曾颇费一些周折。自从几年前他患病住进了壁垒森严的北京医院,就几乎再没有机会外出,原因只有一个:在这里,医生的命令是绝对权威的。

  但是,病中的曹老却依然对天下大事洞若观火,每天从报上和电视上获取的信息,足以使这位对人生这出大戏了如指掌的戏剧大师,得出合乎生活逻辑的判断。由于曹老住院,一般不让记者拍照,与我同去的文字记者有着丰富的知识和采访经验,从作品《雷雨》谈到当前文艺创作的一些观点……时间过了将近一个半小时了,这时曹老的夫人李玉茹对我说“他好久没有这样高兴了。”曹老跟着说:“看见你们这样的年轻,我真高兴啊。”一连说了好几遍,我想,他爱青年,是因为他爱祖国生机勃发的春天,此时,我情不自禁地抓拍了几张他微笑的照片。我们没有谁能觉得,这位妙语连珠、谈笑风生的长者已80高龄。

  第二次去北京医院,是一周后。在走廊里,我见到李先生缓缓推着轮椅,轮椅里的曹老,显得疲倦和苍老。李先生说,那天见了你们,可能是太兴奋了,所以第二天心脏就有些不舒服。回病房后,曹老躺到了床上,李先生给他带上了氧气罩,而他,则捧着一本书读了起来。我俯身看了一下,曹老读的是《古文名篇读本》,他正读到苏东坡的《前赤壁赋》。见此情景,我急忙掏出相机,连拍数张,记录下这令人难忘的瞬间。

  人物摄影的最高境界应是“形神兼备”,没有个性的人物形象是立不起来的。在我眼里,美学家、文艺评论家王朝闻,不单单是双手有力,而且有那么一种不可言传的艺术的柔韧味儿——那真是一双地道的雕塑艺术家的手。跟他握手之后,更确信这双完成了《毛主席像》(浮雕)、《毛主席选集》(封面)、《刘胡兰》(圆雕,现存中国历史博物馆)等著名雕塑艺术作品的手的确有着它独特的神奇魅力。

  王朝闻透过镜片的眼睛,射出挡不住的智慧之光,额头的皱纹交织着艺术辩证法;满头银发自由洒脱。只有当你拜读过这位著名美学家的著作后才会产生这样的感受。

  我在拍摄他时是抓住了一个非常难得的瞬间,以最能表现人物心灵和神态的眼神、口型,以及微微颤抖的手势把人物雄辩的、充满激情的以及“本真性情”定了位,确立了独特的“这一个”。

  表现人物的鲜明个性是摄影者追求的美学原则。当我步入摄影领域,把人类的“第三只眼”对准人生这个大舞台时,我信奉的宗旨是“抓取瞬间,留住历史”。
陆中秋:关注人间悲喜纪录人生百态(组图)
陆中秋的作品:画家吴作人

陆中秋:关注人间悲喜纪录人生百态(组图)
陆中秋的作品:作家夏衍

陆中秋:关注人间悲喜纪录人生百态(组图)
陆中秋的作品:戏剧表演艺术家袁世海


 
推荐】【 小字】【打印】【下载点点通】【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免费试用新浪15M收费邮箱 赶紧行动!
缤 纷 专 题
春意融融
绿色春天身临其境
水蓝幸福
水蓝幸福海洋爱情
请输入歌曲/歌手名:
更多专题 缤纷俱乐部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