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学子论文:中国新闻传播教育急速升温的观察与思考(图)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4月05日15:26 人民网
  董锦瑞

  [内容提要]

  本文采用实地调查、比较研究、定量统计、定性分析等方法,对中国新闻传播教育近几年急速升温的原因、引发的泡沫现象作了跟踪、深刻的剖析,并集中从四个方面提出了解决问题的对策。

  关键词:

  新闻传播教育 急速升温 问题 对策

  一、中国新闻传播教育的回顾与现状

  中国新闻传播教育起始于20世纪初叶。新中国成立前的三十年中,全国共开办过59个新闻教育机构,[1]但规模不大,在校学生人数最多时不超过400人,设备也很不完善,三十年间累计培养出的毕业生还不到三千人。[2]1949年10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中国新闻传播教育也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新闻传播教育继续发展。此后还出现过1952——1955年、1958——1960年两次高潮。“文革”十年,新闻传播教育几陷于停顿。1976年“文革”结束,教育事业、新闻传播事业恢复了正常秩序。这前后,兴起于20世纪中叶的传播学渐入中国,新闻传播教育受到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1983年5月,中共中央宣传部和国家教育部在北京召开了建国以来第一次全国新闻工作座谈会,着重讨论了中国新闻教育的发展规划问题,会议做出了加大新闻教育工作力度的决定。此后,中国新闻教育进入了前所未有的大发展时期。到1989年,全国新闻教育机构就由1983年5月前的14家猛增到51家,在校学生人数多时达到6000人。[3]之后,中国新闻传播教育虽有过起伏,但总的趋势是向前发展。到1999年,全国设有新闻类院、系、专业的高校有六十所以上,专业点超过一百个。[4]但在此后两年多的时间内,中国新闻传播教育却出现了急速升温的现象。从2002年初杭州召开的全国传播院校会议上传出的消息表明,全国已有232所高校开办了与传播有关的专业,[5]平均十天左右就有个新闻传播专业点诞生,总数是1999年末的两倍多,新闻传播在读研究生和本专科生达18600多名,这个数字也将近是1999年末的两倍。而到2004年底,在清华大学召开的第八届全国传播学研讨会传出的信息是,“目前全国开设新闻、传播、公关、广告类学院、系、专业达到470余家,比上年增加了110家,在校生超过10万人,每年毕业生超过2·5万人”。[6]平均三天多就增加一个点,学生总数是1999年的7倍多。这个数字在全球也是排在前列的。

  这快速攀升的数字,接踵出现的专业点,让我们分明感受到了一种气息:新闻传播教育是最热门的专业!新闻传播教育在急速升温!

  二、新闻传播教育急速升温原因探析

  中国新闻传播教育急速升温,其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理性的思考,也不乏盲目逐潮者。

  1、新闻传播事业快速发展,需要新闻传播教育部门为其输送人才。

  改革开放后特别是近几年来,中国新闻传播事业快速发展。新报新刊接踵出现,原有的报纸扩版、电视增频成为一股潮流。新闻传播事业的快速发展还表现为传媒中的“新生儿”网络面世后,备受受众青睐。网络的迅猛发展给新闻传播事业注入了新的活力。作为一个产业,目前,中国新闻传播业迎来新一轮牛市行情,呈现强颈势头,而且是从报纸致到杂志,再到电视与广播,全行业普遍繁荣。

  新传媒迅速出现,原有的传媒扩版、增频,众多的新闻媒体需要新闻教育部门为他们输送人才。

  2、传媒被认为是中国最后一个暴利行业,这又从另一个侧面刺激了新闻传播教育的快速发展。

  有“媒介军师”之称的中国人民大学舆论研究所所长喻国明1998年时就推测:“传媒可能是中国最后的暴利行业。”[7]但当时正是金融、保险、股票、房地产的“燃情岁月”和网络被当作“高科技”受到追捧的时候,谁也没把报纸、杂志和电视这些传统媒体放在眼里,有人甚至把它们当成不久于人世的夕阳产业。但广告为传媒带来的越来越高的利润却在很大程度上印证了喻国明的预言。1998年传媒产业的广告利税总额就已经超过了烟草业,成了我们国家排名第四的支柱产业。[8]2000年全国广告经营额712.64亿元,占国内生产总值的0.8%。此后,媒体广告额持续攀升。据最新数据统计,2003年全国广告营业额突破千亿大关,达到1078.68亿元,占国民生产总值的0.92%。[9]让许多人认为,“传媒可能是中国最后的暴利行业”决非无稽之谈。于是众多资本转移到了传播媒体,传媒领域成为新的投资热点。这种投资热在2001年形成一股热浪,有人把2001年称为媒体年,部分甚至主要原因是境内外不少资本把宝押向传媒业。

  3、一些院校视新闻传播教育为热门专业,盲目追风。

  尽管专家一再提醒谨防出现网络泡沫之后的传媒泡沫,尽管不少传媒上市之后业绩并不乐观,但传媒业仍为不少人所追逐,这种形势也漫延到新闻传播教育界。一些院、校、系看到新闻传播业火焰高照,眼见别的院校办新闻传播专业势头不错,便不顾自己的实际情况,盲目追风。“各地各校过高估计了中国新闻事业的发展速度,过分地看好新闻传播这个热门专业,因而造成专业开设一哄而起,招生规模盲目扩大的失控局面…….一些连本科层次尚未办好的院系却绞尽脑汁地拼命想上硕士点博士点。”[10]当然,这些院校盲目追风的另一个原因是考生和家长对新闻传播专业的看好。从国际惯例和新闻传播业发展规律来看,被称为“无冕之王”的新闻记者有着独特的行业优势和令人敬重的社会地位,因此,不少考生和家长看好新闻传播专业,填报志愿时新闻传播专业成为热门。有了考生和家长的“偏爱”,新闻传播专业身价再增。一些生源较差、学生毕业后就业困难的院、校、系视新闻传播专业“风景”特好,便不顾自身师资、设备等条件的不足,急着抢着开办新闻专业。笔者调查时,有院校领导坦言,我们得为学校想出路。

  三、问题与对策

  由于新闻传播事业快速发展,新闻传播院校招生规模不断扩大,新闻学科专业多元增扩,多层次发展,这又促进了新闻传播事业的进一步发展。应该说,不少新闻传播院、系、专业,特别是一些创办历史较早、实力雄厚的院校,新闻传播教育是比较成功的。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一些院校的新闻传播教育却存在不少问题,新闻传播教育中泡沫泛起,亟需寻找解决的对策。

  1、 控制数量,改变数量多、质量不高的现象。

  我国新闻传播教育专业从数量上看,有了相当的规模,不到几十万人的一座城市中就有近十所高校开设新闻传播专业,而且,一些院校还在筹办新闻传播专业。但是,一个值得注意的问题是,速度快了,数量上去了,质量却不尽如人意。笔者曾到一些院校走访、调查,不少学生的回答很让我们深思。一些学生直言,“我们高考时都是成绩排在前面才被录取的,但四年下来什么也没学到,距实际工作的需要差得很远”。笔者曾经试着让某校新闻系四年级学生改写一篇消息,结果很令人失望,三十多名学生有95%甚至是98%或99%的学生连导语都不会改写。而且类似的情况也不是一校一系,《中国青年报》副总编陈小川就曾谈到,“我们报社新来的记者所受的教育非常陈旧…….没有两年上不了路。”[11]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院长、国际传播研究中心主任李希光教授则尖锐指出:“新闻学教育中存在着理论与实践严重脱节的问题,一些新闻与传播学院培养的人不会写有新闻的新闻,只会写无新闻的‘新闻’。”[12]“北京和上海等地媒体的领导也普遍认为,新闻院校培养的学生敏感和工作适应性强,但后劲不足,写小而浅的东西可以,写大而深的报道则不行。”[13]

  针对新闻传播专业点数量急速增加而质量不尽如人意的现状,专家建言,“为了我国新闻教育的健康发展,必须注意提高质量,控制数量。凡高校新办新闻类专业,应严格申报制度,严肃批准手续,建议教育部和各省、市、自治区制定出新办新闻专业的最低标准和起码条件,经过一定的评审手续后再行招生。新闻类专业的布局也应力求合理,“一般不宜在同一城市、同一地区举办过多的新闻专业,以便于集中师资、设备和优势,真正把新闻专业办好,形成拳头力量,避免重复浪费。”[14]

  另外,应适当调整不同院校新闻专业的定位。目前,全国高校新闻传播院、系有综合、财经、政法、体育、外交等各类大学办的,这些院校应发挥各自的优势培养出有特色的新闻传播人才。比如,财经院校开办的新闻传播专业,培养目标基本上应定位于适应财经新闻传播媒体的需要。而这种媒体需要的人才既应具备新闻传播技能与理论,又要掌握财经专业知识。时下,我国能达到这一要求的财经采编人才很是稀缺。有鉴于此,财经院校开办新闻传播专业,就要定准位,借助自己的优势,办出特色。

  2、延聘、引进既有厚实的专业知识,又有新闻实践经验的编采人员为教师,改变新闻传播教学与新闻传播实践脱节的现状,弥补师资力量的不足。新闻传播是一门应用性非常强的学科,它要求教师有专业知识的同时,最好还要有从事新闻实践的经验。“如果我们的教授几十年在大学教新闻学,但自己没有做过总编辑、首席记者或电视台的制作人,他们的教育就会和实际脱节。”[15]这话也许说得绝对了些,我们倡导新闻实践与新闻教育的联手,并非都是需要总编辑、首席记者才能登上讲台,总编辑、首席记者毕竟位数不多,但从新闻传播单位引进一些有新闻工作经验的编辑、记者还是可以的。一项调查显示,在美国大学的新闻学院里,只有17%的教授没有当过记者,美国大学新闻学院中,5个教授中有4个坚决主张要把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记者聘为大学新闻学院的教授,[16]大部分教授认为新闻从业经验更是聘任新闻教育工作者的一个先决条件。比如,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新闻学院是美国最著名的新闻学院之一,该新闻学院院长是原《纽约时报》驻北京记者。另一所美国著名的新闻学院——纽约州立大学新闻学院的老师更是以有经验的新闻记者为主。这些教师的研究成果包括对新闻学和新闻媒体深刻的批评著作,对新闻教学和新闻工作都极具指导意义。

  另一项调查发现,在美国大学里从事新闻采写和编辑教学的教授中,具有的是丰富的实践经验,而不是概念性的理论。而这些教授却是美国新闻学教育中最成功的老师。长期以来,传媒业高度发达的美国新闻界领袖人物坚信,法学院的办学思路是成功的新闻学教育模式,这种教育应是贴近专业知识,远离脱离现实的纯学术性的问题。美国西北大学新闻学院教授比尔·克尔说,新闻学教育的专业人才培养功能跟医学院、建筑学院和商学院的功能是一样的。他有一个形象的比喻:病人不会让一个从来没有进过手术室的教授培养的外科医生来动手术。长期以来,美国最好的新闻学院与新闻媒体第一线的专家的关系非常密切,就跟医学院的教授与各大医院的专家们的关系那样重要。

  而我们不少新闻传播院校特别是省级以下不少院校的新闻传播专业点,一个院、系都没有一个代课教师从事过新闻实践,也没有一个新闻专业出身的教师,“约有六成以上的新闻专业实质是文学专业的翻版,原来教文学史的现改教新闻史,原来教文学概论的现改教新闻学概论。”[17]上新闻写作、新闻评论课,老师却“一不留神”讲的是文学写作、文学评论,上新闻采访、新闻编辑这些最需要与实践联系的课程,老师却只能照本宣科,上课是就理论讲理论。一些院校更是先“搭台”再找“唱戏”的,某校获准开办新闻传播专业,2002年9月就要开课,但6月底还没有一位专业教师。而某师范院校的情况更令人担忧,该校当年4月获准创办影视文学专业,招生广告信誓旦旦:四年中,本专业将开设新闻学原理、新闻写作、影视摄影、影视创作等课程。四年后,您可能是某大报社一位出色的编辑,您也可能是某电视台的一名优秀记者…….循着这样诱人的招生广告,我们到该校调查,了解到的情况是,该专业的教师全是原先教中文临时转过来的,既没有一个教师是新闻科班专业毕业的,也没有一个教师从事过新闻工作。当我们问及新闻写作将由什么老师代课时,该专业教研室主任不知是不懂,还是根本认识不到新闻写作和文学写作是两门差别很大的课,脱口而出:已安排原先教文学写作的老师代课。在他看来,新闻写作课充其量是把新闻写作的一些要求、规范照本宣科教给学生就够了。面对这样的答复,我们真为这些2002年9月跨进该专业的学生捏把汗:四年后,他们真能成为某报社出色的编辑,某电视台优秀的记者吗?

  3、重构课程体系,改变课程设置不合理的现状。

  既注重新闻专业课程的教学,又越来越重视非新闻专业包括文学、哲学、法律、经济、心理学、历史学甚至自然科学各相关学科的知识教育,这对于提高新闻专业学生的综合素质,扩大未来新闻工作者知识面和业务“后劲”无疑是重要的,有益的。但是,现在一些院校甚至是不少院校在课程设置方面却出现了两种令人忧虑的情况,表现出课程设置的严重不合理。一种情况是,可能是受认识的限制,也可能是受师资力量的限制,有的新闻传播专业点基础课、非新闻专业课占总教学时的2/3甚至3/4或更多,新闻专业基础课、专业课的比例却非常低,在某些院校,弱化新闻学课程的现象非常严重,有的学校学生四年级快毕业了,还没有学新闻写作、新闻编辑学等核心课程,学生到单位实习时,连五个W都不懂,导语都不会写,更别谈修改稿件、制作版面了。“在某些新闻院系,新闻学的核心课程(新闻采访写作)正在沦落成一门选修课,新闻教育学因此正在失去它的灵魂——内容(新闻或故事的制作方法和方式)。”[18]更有甚者,干脆把这些新闻主干课也精简掉了,一味只强调多开一些综合类课程,这样的教育也就失去了自己的专业特色。

  另一种情况是,只重视新闻传播专业课程的设置而忽略或者无视相关课程的重要性,“记者应是杂家”,“编辑须是通才”,这些对新闻工作者的要求,其实也是对新闻传播教育的要求。上海文汇新民联合报业集团2001年招聘人才,374名各类人员应聘,经过层层筛选,最后对47名应聘者进行笔试,集团党委书记赵凯出了一道题:请按排名顺序列出中央政治局7位常委名单。但令人难以置信的是,只有2人答对。而“三个代表”是什么的试题则一半以上的应聘者答不出来。据说这些答错的应聘大学生均属“各门成绩优良”的佼佼者。[19]这个事实让我们惊醒,只重视新闻传播专业课程的设置是不行的。

  新闻传播教育培养的是未来的编辑、记者,就应该让学生在学习阶段努力打好比较宽广的知识基础。“按照传统,新闻课程体系还应包括经济学、政治学、历史、法律和自然科学等未来记者采写报道中会遇到的内容。”此外,网络学、管理学这些与现代社会联系紧密的课程也需要涉猎。《纽约时报》前.总编辑基恩·罗伯特说,“人文学科,如文学和历史是新闻学的天然伙伴,更贴近于新闻实践和媒体实践。”[20]哥伦比亚大学媒体研究中心的罗伯特·基尔斯更是强调说,“新闻专业的学生应该从大学里的主流院系(指人文社会,艺术科学等)里的‘真学者’那里去了解世界。他认为未来的记者的知识结构是多学科的而不是跨学科的。”[21]

  但是,在具体教学安排中要处理好这个问题不是说一句话能解决的,新闻传播课程与非新闻传播课程的比例该各占多少,怎样安排才更合理,还需要更进一步探索。

  关于新闻传播学未来的教学重点,美国最有影响的新闻机构和媒体集团“自由论坛”曾在美国各大媒体的人事部门、老板、总编和资深记者中做了下面的调查(见下表),[22]可供借鉴。
学子论文:中国新闻传播教育急速升温的观察与思考(图)
4、采用案例教学法,改变传统的概念串例子的教学方法。

  2002年4月召开的“21世纪新闻学教育峰会”上,有新闻界人士倡议将案例教学法引入新闻传播教育中。《中国青年报》副总编辑陈小川谈到MBA的兴起时说,为什么商业管理会出来一个MBA,就是因为商业管理的市场变化太快了,学院式教学不能适应这个变化万端的市场,所以就想出了案例教学,不是用概念串案例子,而是逐一地讲案例。将案例教学法用于新闻传播教育是值得倡导的。因为现在进入高校的学生基本上都是高中毕业后直接进入大学,对社会了解甚少,一味地灌输概念他们觉得抽象。比如,我们说新闻工作者要有政治意识,对涉及宗教、军队、少数民族等方面的内容从稿件的写作到选择、修改都要慎重。这个问题如果只是三番五次地强调,很可能会引起学生的反感,但用案例教学法,举例有一家报社20世纪九十年代中期因报道宗教的一篇文章不太谨慎引起纠纷,导致该报被撤。某报报道房地产时无意将军队营防面积报了出去,客观上是在泄密,引起了军委领导的高度关注,该报有关人士受处分等案例,却使学生对此有了直接的感受,从而加深了对这个问题的认识。

  面对新闻传播专业陡增再陡增急速升温的现象,面对急速升温后表现出来的诸多问题,专家的提醒会使我们更加冷静地看待这一状况。十多年前,著名新闻教育家方汉奇先生就审慎指出:“为了保证新闻事业对新闻人才日益增长的需要,新闻教育必须保持一定的发展速度,慢了不行,太快了,师资设备、经费都跟不上,硬件、软件都上不去,保证不了质量也不行……如何保持一个适当的发展速度,避免大起大落,是需要在今后的工作中注意掌握的一个问题。”[23]

  作者简介:董锦瑞(1966——)女;汉族;中国人民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博士生;主任编辑;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新闻传播事业发展史、传媒经济与流通、比较新闻学。

  注释:

  [1][3][23]方汉奇:《新闻史的奇情壮彩》[M]第257页、290页、296页,华文出版社2000年3月第1版。

  [2] [4]彭兰:《网络传播概论》[M]“总序”第2——3页,中国人民大学2001年10月第1版。

  [5]《全国232所高校开设传媒专业》[J],《新闻记者》2002年第4期第64页。

  [6]凌久:《新闻教育·电视栏目》[J],《新闻记者》2004年第11期第26页。

  [7] [8]《传媒产业迎来风云激荡的日子》[N],《金融时报》2001年5月18日第9版。

  [9]孙正一、柳婷婷:《2004:中国新闻业回望(上)》[J],《新闻记者》2004年第12期第15页。

  [10][13][17][19]刘海贵:《论中国新闻教育的危机与转机》[J],《新闻大学》2001年冬第89页、88页、89页、88页。

  [11][12][15]黄瑞等翻译整理:《21世纪新闻学院应培养什么样的人才》[J],《新闻记者》2002年第6期47页、45页、47页。

  [14]邱沛篁:《新世纪中国新闻教育:四种关系与改革思路》[J],《新闻界》 2002年1期19页。

  [16] [18] [20] [21][22]李希光:《是新闻记者的摇篮还是传播学者的温室——21世纪新闻学教育思考》[J],《新闻记者》2001年第1期25页、24页、25页、26页、26页。

 
推荐】【 小字】【打印】【下载点点通】【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免费试用新浪15M收费邮箱 赶紧行动!
缤 纷 专 题
春意融融
绿色春天身临其境
水蓝幸福
水蓝幸福海洋爱情
请输入歌曲/歌手名:
更多专题 缤纷俱乐部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