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亲密接触”张云泉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4月05日16:37 扬子晚报

  张云泉——泰州市人民政府副秘书长、信访局局长。他从事信访工作22年来,凭着对事业的一片赤诚,对人民的满腔热情,为党分忧,为民解难,任劳任怨,甘于奉献,在平凡的岗位上作出了突出贡献,先后被授予“江苏省优秀共产党员”、“江苏省劳动模范”、全国“人民满意的公务员”等荣誉称号。3月16日,省委决定,在全省党员、干部中深入开展向张云泉同志学习的活动。

  3月19日,由人民日报、新华社、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央电视台等37家中央和地方重点媒体、51名记者组成的中央新闻采访团,进行了为期7天的集中采访张云泉活动。本报记者与张云泉进行了一周的“亲密接触”,他的事迹,独特的人格魅力,给记者以深深的感染。

  张云泉的“亲人”,让记者三次落泪

  张云泉的“穷亲戚”特别多。记者的采访,也是从他“亲人”身边开始的。没想到的是,采访了他的三个“亲人”,记者也三次落泪了。

  第一个亲人是他的干女儿方小娟。在泰州海陵中路明珠鲜花店里,记者见到了她,一个漂亮能干的姑娘。她对记者说的第一句话就是,“这么多年如果没有他,我甚至不知自己在什么地方。”

  现在已经结婚并要做母亲的她,曾经有过11个年头的上访经历。小娟是不幸的,4岁,父亲突发脑溢血离她而去,母亲不堪打击,得了偏执性精神病,一口咬定丈夫是被人谋杀的。从1986年起,母亲就带着年幼的她往返各地,为丈夫“讨说法”。漫漫上访路,不但耽误了宝贵的学习机会,还让年幼的小娟落下一身病,并且养成她倔强、冷漠的性格。上访不是“好玩”的,小娟印象最深的就是在冬天的北京,白天走在繁华市井的喜悦心情,晚上可能一扫而光,因为没有住的地方,马路、桥洞、广场就是她的家。一次冬天下大雪,在北京火车站广场上睡觉的小娟,只有两块破塑料纸:一块铺在身下,一块盖在身上。听到这里,记者的眼眶湿了。而结束这个可怜女孩流浪生涯的正是张云泉。1997年底,听到母女俩回乡的消息,张云泉立刻驱车百余里,赶到她家。小娟把住大门,充满敌意的眼睛紧紧盯着张云泉。在她看来,这个人难以理解,不会有真正关心我们的人吧。 张云泉走进这个破败的家,不声不响地收拾起散乱的锅碗桌椅,平平常常的举动消融着小娟心头的坚冰。从此,张云泉成了她们家的常客,并帮她联系了学校读书,帮她母亲联系医院治疗。就这样,张云泉认下了这个干女儿。后来,张云泉又把小娟接到自己家中,医治她的胃病和身上的伤。小娟慢慢学会了微笑,学会了电脑,也懂得了爱美,懂得了礼貌。 第二个亲人是他的“兄弟”。这个开小店铺的,叫李庆余。奇怪的是,他的店铺名称怎么叫“共产党万岁”?2001年,泰州市一家企业驻外办事处因发生煤气泄漏事故,5名职工意外身亡,其中包括李庆余的独生儿子。晚年丧子,使李庆余一夜之间青丝变成白发。他眼含泪对记者说,我们老两口也不打算再活下去了。那时候,张云泉经常来看望我,开导我老伴,还帮我把户口转到了城里,办了低保。政府这么照顾我,我得活下去。我就想到要做点事情,想开个小售货亭。张云泉就帮着到邮政、城管局把手续都办好,又送来1000元帮我搞棚子。我请打字店帮我刻下了“共产党万岁”5个大字!我是在共产党的一个好干部帮助下才有了第二次生命。李庆余说,张云泉一共送过他5次钱,2次1000元,3次200元。大恩不言谢。听着这些,记者已经在抹眼泪了。 第三个亲人是他的“儿子”——姜堰市溱潼镇湖东村的徐宇。徐宇19岁时,其父亲得了肝癌去世。第二年,当地有人擅自挖路,他母亲被摔成高位截瘫,法院裁定应赔偿他家9.8万元,他多次去要钱,肇事者就是不给,一次竟然把他抓了起来。徐宇急了,说抓我一天不要紧,我那瘫痪在家的母亲就要饿死了呀。20岁的他只好辍学上访。经好心人指点,2003年冬天,他到泰州找到了张云泉。那天很冷,张局长看他穿得少,从身上掏出200元钱给他说:“你先去吃顿饭,买件棉袄再来……”徐宇现在回忆起来还感叹不已:有的干部看见我都像躲瘟神一样,而他竟然对我这么好!我感动得要给他下跪,但他不让。临走时,带着他给我买的饼干和橘子,我向信访局的办公大楼深深地鞠了一躬。回到家,我一夜未合眼。一个陌生人,素不相识的人,这么帮助我,我不知道怎么去感谢他。之后,张局长用了半年时间,把应该赔给徐宇母亲的9万多元钱给讨回来了。前后他和张云泉见了6次面。去年底,听说他要结婚,张局长又掏出400元钱给他。在徐宇心里,张云泉就是他的再生父亲。 张云泉帮助过的人,已经数不清了;让人感动落泪的事,也远不止这些。“他是当今的包青天,人民的好公仆!”在民间,流传着这样的一句话,甚至好多上访的人,都是因这句话找到了他。 张云泉先天有一种悲天悯人的性格,恰巧,他又处在“信访工作”这一岗位上,工作环境感染着他,党的培养激励着他。“人不伤心不落泪,人无难事不上访。”一个信念在他胸中燃起:群众把我们看作希望,我们绝不能让群众失望。 一号接待员的“功夫”,记者为之折服 张云泉的办公桌上,放着一个醒目的牌子:“一号接待员”。这个“一号接待员”不是那么好当的,也不是谁都可以当的。张云泉有着超越谈判专家的口才,处理问题时刚毅、果断、智慧,这些都成为他当好“一号接待员”的先天条件。 最让记者折服的,是他作为“一号接待员”的“功夫”。长年的信访工作,练就了张云泉一身常人无法想象的“憋功”、“忍功”和“站功”。他可以几天不睡觉,他可以连续站立8个多小时做宣传解释工作,不喝水、不去厕所…… 他处理事件的能力让所有接触过他的人都感到折服。1998年中秋前的一个夜晚,泰州某镇发生恶性交通事故,肇事司机的某些言语激怒了死者亲属,情绪激动的死者家属与前来处理事故的干警发生了误解,准备纠集上千人到高速公路步行上访。当时,张云泉受伤致残的左眼再度发炎,正住院治疗。得知这一情况,他说:“遇到这样的事,我在床上躺不住,一定要去!”一到现场,他就被上百人团团围住,哭的、骂的、推搡的、吐唾沫的都有,个别人还煽动掀翻汽车。张云泉克制着一步一步走进死者家中。在遗像前,他恭恭敬敬地鞠了三个躬。霎时,喧嚣的场面静了下来。张云泉从怀里掏出600元钱,用一张白纸包好,放到遗像前,转过身大声说:“我鞠三个躬。第一个躬,是我本人并代表信访局全体同志向死者哀悼;第二个躬,是代表肇事者向死者和各位请罪;第三个躬,是代表政府向你们承诺,一定会合情、合理、合法地处理好这件事。”一番话,使紧张的气氛顿时缓和下来。他坦诚和群众交换想法,说得声音嘶哑,终于感化了群众,把一场即将发生的集访事件提前化解了。 去年9月14日,一场突如其来的风雨,浇得泰州某食品厂36名职工从头凉到脚:两年领不到一分钱工资,干了一辈子的厂又未经职代会卖掉了。无助的职工到政府门前请愿。张云泉又去做工作。职工丁秀勤回忆:“那天,我们大部分人打着伞,穿着长袖衫,不少人还加了外套。可张云泉穿的是短袖衫。45分钟啊,他一直站在风里雨里,冻得浑身发抖,听我们反映情况,让我们很感动。”张云泉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他当夜亲自起草信访摘要,向市领导汇报。事情很快有了结果:春节前把扣发的工人工资福利全部发到工人手上,并制订了切实可行的人员分流方案,费用落实到每个人。在改制中收取贿赂的负责人也锒铛入狱了。 和其他地方一样,保护失地农民的利益也一度成了泰州的热点问题。泰州经济开发区推行了“一证一卡”制度,让农民每个季度都能领到保障金,可市郊一村的土地补偿款,却被一名村干部借给一位老板了。后来,企业倒闭了,资金流失了,村干部也跑了。没了土地,没了补偿款,村民们请政府给他们做主。了解到上访群众中有两户家庭特别困难,张云泉从身上掏出200元,“这点钱并不能解决你们的问题。我只是想告诉你们,这件事政府一定管到底。”人劝回去了,张云泉心急如焚。调查、核实、酝酿,张云泉草拟了处理方案,市里立即会商解决方案,并很快得到实施:对符合条件的村民应保尽保,帮助部分群众解决就业问题;拨出专款补偿群众,追缉外逃人员,追讨征地补偿款。 在“一号接待员”这个位置上,张云泉平均每年接待来访群众2000多人,处理人民来信2000多封,先后从自己的工资中挤出4万多元捐给群众。这4万元是他自己的工资吗?张云泉面对这样的疑问笑着对记者说,“在我这位置上,你也会掏钱的,因为他们太苦了。换作是我的孩子这样,我怎么能忍心面对他们。” 疾恶如仇,也让记者听到“一声叹息” 对于敷衍塞责,“不拿老百姓的事情当事”的干部,张云泉常常发火:“我最见不得某些人往党和政府脸上抹黑!” 1991年夏天,泰州发大水,一对无儿无女的盲人夫妇所住的简易棚被大雨冲倒了,两人被迫住到一个桥洞里。抱着一线希望,两个盲人相互搀扶着来到城郊某单位,希望他们给找个安身之所。当时经理在,却说“领导出去了”。又要下暴雨了,盲人来到信访局。张云泉立即拿起电话打到该单位,那位负责人却打起了官腔:“这个问题嘛,是可以考虑的,但要按照程序办,先由本人打报告,然后居委会、办事处复查,再由主管部门核实,最后报批……”张云泉再也听不下去,吼道:“我和你闭着眼睛从家里走到办公室试试!走不远我俩就要被车撞死。你对这样的人还耍官腔,太没良心了!”看着手表,张云泉一字一顿地说:“现在是上午9点,下午4点之前如果盲人还住在桥洞里,我就带着斧头,把你滥用职权弄到的空关房劈开,让他们住进去!”不到中午,这位经理用车子给盲人搬了家。第二天早晨,人们发现桥洞已被淹没。事后有人对张云泉说:“人家说你‘军阀作风’!你请人家解决房子,又不是指挥打仗,干嘛还限定时间?”张云泉说:“不是我要限时间,而是老天要下暴雨啊。如果不及时把他们搬出来,要出人命啊!” 正是张云泉这种疾恶如仇、不畏强势的性格,让他在号称“机关第一难”的岗位,一干就是22年。真正接触张云泉,让记者最难忘的,却是他的“叹息”。张云泉每天工作很多,很累。在采访间隙,记者发现他经常发出叹息。做信访工作这么多年,他最看不惯的就是一些人不把百姓放在眼里,而仅仅靠他一人,又怎能彻底改变这种状况呢? 有一件事说出来让人难以置信:张云泉的妻子也曾经是上访者。凭张云泉的职务,凭市委、市政府对信访干部的关心,张云泉完全可以一句话就给妻子找一份像样的工作。可他没有这样做。妻子一直在一家商场当普通职工。后来商场破产倒闭,职工们因为待遇和安置问题准备集中上访。妻子回家问张云泉:“我不想增加你的负担,说出去被人家笑你,可不去的话人家说我‘吃落地桃子’,还说你早已为我准备好了退路。”一席话说得张云泉的心仿佛刀绞一般:相濡以沫的妻子,忍辱负重的爱人啊,你为了家庭,为了支持我的工作,吃了多少年苦,到头来就要下岗,就要与我“对簿公堂”。张云泉婉言相劝:“别急别急,我能养活你。”无奈之下,他对妻子参加信访约法三章:一不带头,二不讲话,三不久留。就这样,信访局长在信访接待大厅里看到了一位特殊的上访者,默默对视之中是心灵的交流、无言的默契、相互的理解。 张云泉的“身体”,令记者为之担忧 3月25日,在中央新闻采访团结束采访时,全体人员写下致张云泉同志的一封信:《云泉同志,请多保重》。信中发出了记者真诚的心声:“连日来,您忠于党、忠于人民、忠于党的信访事业,为人民群众排忧解难,为党和政府分忧负重的感人事迹深深地打动了我们。没有什么语言比老百姓的眼泪更真实,没有什么礼物比人民群众的信任更珍贵。您也在我们记者心目中树起了一座精神的丰碑,请接受我们最崇高的敬意! 一个星期来的采访中,我们也渐渐地看到了您作为普通人平常的一面,看到了您坚强的外表下虚弱的身体和多处的伤痛,看到了您充满激情的神采里有着深深的疲惫。我们加深了对您的理解,也增进了对您的感情,更增添了对您健康状况的担忧。我们希望您保重身体、多多休息,以便更好地为人民服务。” 22年,张云泉没有买过一件名牌衣服,也从没到高档浴室、歌舞厅享受过一次。前两年,儿子儿媳给他买了一件皮衣,没穿多久,就被上访的群众扯破了,他让妻子补了补,又穿在身上。22年,张云泉很少在家度一个完整的中秋节,吃一顿完整的年夜饭。但是,在孤寡老人的家中,在因病致贫的群众家守岁席上,在那些最需要党和政府关心的人身边,到处可见张云泉忙碌的身影。面对家人,张云泉无法不愧疚,但他别无选择。“你们跟着我吃苦受累了,我干工作的底气也更足了。” 在家如此,出差在外也一样。张云泉曾被误认为是个“冒牌局长”的事就让许多人称奇。因为工作关系,他每年都要到北京出差几次。在京城住个像样一点的宾馆,每天要花费好几百元。“这笔钱花在困难群众身上才好!”张云泉总是自带电饭煲,拣便宜的小旅馆住。2001年春,张云泉住进一家小旅馆。房费70元一天,没有卫生间,没有电视,自己用电饭煲煮粥,登记的是地级市政府副秘书长、信访局长,吃住却如此寒酸,会不会是骗子啊?憋了两天,服务员还是悄悄报了警。派出所民警闻讯赶来查了证件,“真的!”民警恭恭敬敬地向张云泉敬了个礼,佩服地说:“像你这样的局长,我还真没见过。”

  “把困难和危险留给自己,把安全和便利让给同志。”22年的信访生涯在张云泉身上留下了抹不去的印迹:他的手指被咬得露出骨头,至今仍不能灵活弯曲;他的左眼更被打成重伤,留下终身伤残,视力从原来的1.5下降到现在的0.15;他曾夺下精神病患者手中锋利的破酒瓶,徒手解除有人带在身上的杀猪刀和土炸药包……现在,张云泉还患慢性乙肝、胆囊炎等病。 “张云泉是人还是神?”采访归来的路上,记者总是问自己这个问题。他讲过的话犹如就在耳畔,那些采访过的群众好像就在眼前,眼角的泪痕,好像还没有拭干…… 他是一个平凡的人,因为他实在没有做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事。他又是百姓心中的“神”,因为他心里装着百姓。他给自己立下过一条座右铭:不求惊天动地,只求问心无愧!本报记者时力强


 
推荐】【 小字】【打印】【下载点点通】【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免费试用新浪15M收费邮箱 赶紧行动!
缤 纷 专 题
春意融融
绿色春天身临其境
水蓝幸福
水蓝幸福海洋爱情
请输入歌曲/歌手名:
更多专题 缤纷俱乐部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