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民俗杂感:敬祖节魂牵两岸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4月05日16:39 中国新闻网

  春光明媚,满目芳菲。在这莺飞燕舞时节,中华民族又迎来了祭扫陵墓、缅怀先辈这个很有人情味的清明节。

  每年四月间,人们有机会来到闽南、台湾,便会发现这个令人感到耳目一新的现象:有不少地方偏不在“清明”这天扫墓,而固定在农历三月初三(今年是四月十一日)扫墓。这是何缘故?

  原来,自明末清初以来,每逢农历三月初三,闽南、台湾民间就有敬祖旧俗,谓之“三日节”。说起这个敬祖节,有着一段两岸渊源关系的传说与记载。当年郑成功为实现“反清复明”和收复台湾的愿望,率兵踞守厦门、金门等闽南沿海地区,将士们同仇敌忾,矢志不移。

  郑成功连听到一个“清”字,都感到逆耳,有一天,士兵端来茶水说:“请喝清茶”,郑成功听了很气恼,他当即纠正说:“今后不准说‘清’字!”特别对于“清明节”,把“清”字压在“明”字上头,更使他恼火,因此他下令所在地人民不要在“清明节”扫墓,而改在“三月三”敬祖。

  有诗云:“三月三日天气长,祖初祭罢共称觞。”我查阅《台湾风物志》,其中对敬祖节的来历也有记载:“据云,此俗始于郑成功起兵之初,当时郑成功在漳州见清明节人们纷纷扫墓,颇为感慨,认为‘清明’二字是‘清在上,明在下’,于是下令废清明节,规定三月初三为扫墓日”。

  另一种传说是:清兵屡次被郑成功军队击败后,怀恨在心,后来郑成功移兵驱逐荷夷,收复台湾,清军乘机入侵厦门、金门等闽南沿海地区,毁城拆屋,烧杀淫掠,百姓惨遭烧杀劫掠,纷纷逃难,造成“嘉禾断人种”的惨剧。幸存者直到三月初三才陆续返回家园,但是已无法弄清死去亲人被害确切日期。因此,择定三月初三共同祭悼死难亲属,便成了有纪念意义的“敬祖节”。

  敬祖节是台湾一年八大节之一,节俗基本保持与闽南祖家地一样。扫墓的祭品有牲礼以及五彩纸条,有的还带上米饭、酒菜等,办起简便的祭祖桌或山头桌,族亲祭祖、扫墓完毕,就在山地坟埔开宴聚餐。

  祭品中必不可少的是用糯米和“鼠曲草”(食疗兼优的草药)制成粿皮,内包豆沙及芝麻仁、花生酥等馅料,谓之“鼠曲粿”,它呈绿色,避开了象征喜庆的红色。祭墓毕,有的将鼠曲粿等祭品分赠常到陵墓附近放牧、玩耍的孩童,以表示结缘施福,也藉此希望他们协助护墓。

  敬祖节台湾同胞习惯制作“薄饼”(即春卷)供奉祖先和逝去的亲人。因何敬祖节吃“薄饼”?祖家闽南的台湾学者林再复在其撰着的《闽南人》一书中写道:“(敬祖节)闽南春饼作料,除了豆干、高丽菜、蛋丝、猪肉丝、豆芽等,最重要的佐料是‘海苔’,使春饼别具风味。春饼卷成圆条时,再以果浆或芥末涂抹接缝处,甜辣俱陈。相传,明末郑成功攻打漳州即为此日,稍后退却,漳州人逃难,次年大家为纪念逃难乃作春饼,成为定例。”

  由此可见,当年老百姓为庆祝郑成功军队攻克敌占城池,迎接郑军入城。同时用春饼祭祀死难的亲友和将士。

  时光流逝,数百年过去。闽南、台湾两地同胞的敬祖扫墓节俗依然不变。人们上山扫墓之前,要先在宗祠或家中祭拜列祖列宗。到墓地后,要先拜“土地神”。接着,在祖先墓地上压纸致祭、填土修坟、用丹朱彩上漆墓碑,以示儿孙辈不忘先人恩泽。五彩纸长尺余,约两寸宽,被视如“金钱”送给祖先作“零用钱”。

  树有根,水有源,人有祖。谁无故园之恋,谁无思亲之情?台湾当局人为制造的“人间天河”,无情地隔绝两岸骨肉亲情,使他们留下魂牵梦萦的痛楚和难以愈合的心灵创伤。

  早年跟随孙中山参加辛亥革命的于右任一生爱国,一九四九年四月,于右任被迫撇下妻小去了台湾。故里难回,亲人难聚。他希冀祖国早日和平统一,然而,他的夙愿一直未能实现。一九六四年,于右任在台湾病逝。他的遗物中有两张字条,一张上书:“我百年后,愿葬玉山或阿里山树木多的高处,可以时时望大陆。”

  另一张纸所书即著名的爱国诗篇:“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望我大陆。大陆不可见兮,只有痛哭!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望我故乡。故乡不可见兮,永不能(望)忘。天苍苍,野茫茫,山之上,国有殇。”两岸爱国同胞吟颂着于先生这一感人肺腑的诗作,不禁潸然泪下。对“敬祖节”,去台人员及其家属尤其重视。以前,他们不能亲自回桑梓祭祖扫墓,每逢敬祖节,只能在家供起牲礼面朝祖国大陆,遥祭祖先在天之灵,寄托一份思乡念祖之情。

  更令人动情的是,不少去台人员弥留之际,大都会交代身边的亲友将他的墓碑朝向祖家方向,大多数的墓墙上写有“追思祖德”、“祖德远长”等字样。有的恩爱夫妻由于历史原因,分居在天河般的海峡两岸近半个世纪之久,一九五○年五月十二日福建东山岛解放前夕,这个当时仅六万多人口的海岛就有四千七百多名青壮汉被抓兵去台。岛上的铜钵村一夜之间就有一百四十七名青壮汉被蒋军掳去台湾,留下九十一个青春少妇。

  近半个世纪,她们忠贞不改嫁,苦守空闺盼团圆,故被称为“寡妇村”,成为海峡两岸著名的新闻热点。老死台岛的亲人无望生前会妻,但求死后同穴。

  去台老兵中有此常言:“年夜没返忘某(妻),清明没返忘祖”,随着台湾当局禁门洞开,去台人员很看重在敬祖节期间回大陆祖家祭祖扫墓,以尽孝道风尚。有的还携带子孙,通过扫墓祭祖的仪式,让下一代知道自己的“根缘”在哪里。因此可以说,敬祖节是慎终追远的传统教育,也是现代意识中最好的生命教育。

  “每逢佳节倍思亲”。在敬祖节到来之际,我们不禁想念在台湾的骨肉同胞,他们把祖家的节俗带到海峡彼岸,至今仍沿袭祖家节俗。在这个充满离愁别绪的节日期间,台湾同胞回到祖家后,头一件大事就是虔诚地在祖先、亲人坟墓前擎一炷香,敬一杯酒,加一抔土,祈一句福,以明敬祖思亲心迹。

  文章来源:香港《大公报》 文/林长华


 
推荐】【 小字】【打印】【下载点点通】【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免费试用新浪15M收费邮箱 赶紧行动!
缤 纷 专 题
春意融融
绿色春天身临其境
水蓝幸福
水蓝幸福海洋爱情
请输入歌曲/歌手名:
更多专题 缤纷俱乐部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