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磅礴长卷封存东京梦华” 系列 之 六 《清明上河图》能否回家看看?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4月06日04:29 河南报业网-大河报

  北方城市,很难看到大片大片的水面,但开封却拥有波光粼粼的龙亭三湖、包公三湖、铁塔后湖以及西北的鱼塘区。其实宋朝的东京城就足称北方水城,惠民河、汴河、金水河、五丈河四条河流贯通全城。有人说,如今这八片湖水,就是当年四条河流经千年风尘“圆寂”后留下的闪光的“舍利子”。

  出于对自己城市历史的热爱和尊重,对宋文化开发价值的极大期望,开封人对《清明上河图》情有独钟。开封汴绣厂用刺绣工艺制成《清明上河图》,成为汴绣的一朵奇葩。开封文管处将名画制成沙盘,其中的建筑采用木头雕刻,使图由平面变成立体,建成之初,参观者络绎不绝。开封人还将长卷编成歌舞剧,搬上了舞台;而清明上河园更是在短短几年成为开封旅游业的龙头老大。

  开封学术界中,研究《清明上河图》的人也很多。艺术博物馆馆长韩顺发接受采访时说:“别看真本在故宫藏着,要说对《清明上河图》内涵的研究,那还得数开封。张择端画的事儿是开封的呀。”说这话的时候,韩顺发的口气很是轻描淡写,但记者知道,为了能说出这些话,开封的学者们不知道要在多少个夜晚伴着孤灯“神游”东京汴梁。的确,《清明上河图》乃至宋史的研究,开封都不逊于任何地方。

  近两年,《清明上河图》先后在上海和沈阳展出,这让开封人有了想法,既然能去那些城市,这幅出自开封的“神品”也许有机会“回家看看”。

  自从收藏了《清明上河图》,故宫多次组织强大的人力物力对此画进行复制,还精印了许多印刷品,全由极其专业的文物出版社和人民美术出版社制作,但是无论笔墨还是赋色都与真迹相差较远,不是火气不褪就是景物失真或者色泽误差,这是一个老大难,但越是这样,张择端真迹的魅力对人们越有吸引力。上海、沈阳展出的轰动效应,即是明证。

  如果能“请来”《清明上河图》,对开封的宋文化旅游无疑也是一个很大的促进,其商业价值令人遐想。

  出于保护的需要,故宫很难同意《清明上河图》再次出宫。在沈阳展出期间,韩顺发应邀前去举办鉴赏讲座,对国宝展出的各种要求十分清楚,他认为,目前条件下,来开封展出几乎是不可能的事情。

  但设想一下,《清明上河图》如果真的回来,800多年的离别一朝重逢,不知道会是怎样的感人情景。是“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还是“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故宫“丢驴”开封着急

  去年8月31日,开封《汴梁晚报》刊登了一篇题为《寻“驴”记》的新闻稿,报道了开封市民张玉发为寻找《清明上河图》中一头“驴”而着急上火的事儿。得知《清明上河图》“丢”了一头驴之后,张玉发已经忙活了好多天,翻出1979年人民美术出版社的版本,那头传闻“丢失”的驴在图中活灵活现。上网查询故宫版本,图中的驴却已悄然离去,原处只留下一个张嘴的驴头。他又找出汴绣《清明上河图》照片,也是驴影难觅。上街买来一份摹品查找,图中相应的地方倒是有头驴,但被画成闭嘴、低头,安静的“呆驴”,没了神韵。于是张玉发断定:驴确实丢了!

  他着急地对记者说,开封人不能不管这事儿,“开封作为原图的写生创作地,更应珍爱呵护画中一草一木,何况是丢了有创意有思想的一头活生生的驴”。

  “丢驴”的事情其实发生在1973年。当时颠沛了800余年的《清明上河图》遍体鳞伤,故宫博物院在进行重新揭裱时,发现卷首80厘米处有一块绢的质地比原绢粗糙很多,绘画的水准也不高,画面是“尖嘴立牛张口嘶叫”。故宫专家认定,这是明清之际,好事之人在此破损处添了一笔,与原画的意境不相符,就将其摘除了。摘除后,故宫没有抛弃这块绢,将它妥善保存在文物库中。

  前些年,著名临摹专家王开儒在故宫临摹《清明上河图》时,发现这个地方删得有问题。王开儒出身农民,侍弄过各种牲畜,对其习性非常熟悉。初次看到《清明上河图》真品,他激动得手脚发凉:这画太神了。由于生活经历的缘故,他拿过画先注意的就是牲畜,当时他转过的第一个念头是,这张择端是否老农出身,甚至是个牲口贩子,他笔下的牲畜竟然没有一个错位的!他画的马,都肢体粗大,耳小尾粗,鬃长下垂;而他画的骡子体壮似马,但耳朵一定比马大,尾巴细,鬃毛直立不垂。他画的驴则体小耳大,头长腿细,尾细,立鬃且短,叫时嘴大张。他有心找茬儿,却咋也找不到。

  但他很快吃惊地发现了一个问题:因为对农村生活不熟,对牲畜知识所知甚少,故宫的专家们在解读各种牲畜时陷入一片混乱!或指骡为马,或指马为驴,或指驴为牛,这些专家什么都懂,就是不懂牲口,因此作出了错误的判断。专家认定的“尖嘴立牛”,其实是张择端精心刻画的一头发情的壮年母驴。尽管年代久远,绢素残破,但发情母驴之神态毕肖,即便是后人补画肯定也是有根据的。

  根据王开儒的理解,这个场面极为生动自然:在嫩柳初绿的道上,扫墓归来的夫妻俩走在回家的路上,披斗篷的妻子骑公驴在前,丈夫头缠柳枝赶驴在后,正好与一牵母驴的老者相遇(清明前后正是驴子的发情期)。那公驴狂奔扑向母驴,把主人掀翻在地,而那母驴即张嘴嘶叫,耳失常态,腰向上弓,尾巴稍夹,拼命挣向公驴。牵母驴的老者吓坏了,一手狠拽缰绳,另一手忙抱起母驴前的小孙子。赶公驴的男人见妻子危险,惊慌地赶过来,旁人也呐喊救援。拴在斜对面铺前的公驴,此刻也四蹄翻刨,张嘴嘶叫,路人无不侧目,而对面的两头牛却无动于衷。

  王开儒多次向故宫建议,把“丢”的驴再补上,要不画面反而不好理解了。但故宫有自己的看法,没接受这个建议。较真的王开儒于去年向社会公布了“丢驴事件”。

  张玉发正是看了才知道了这个事儿,他决定把这个事儿告诉关心《清明上河图》的开封人,努力争取把那头“驴”给找回来。

  《汴梁晚报》的报道刊发之后,在开封引起堪称“轰动”的效应,街头巷尾都有议论,更有不少市民投书《汴梁晚报》,表达自己对此事的看法。报社编辑有意编发了关于这头驴该不该消失的对立意见,引起了更多开封市民的关注。韩顺发是争论的一方,那段时间朋友们见了他,张口就问:“韩哥,你那驴呢?”

  尽管意见并不一致,但从中可以看出开封人对《清明上河图》的特殊情感以及维护名画真实性、完整性、严肃性的强烈愿望。

  虽然名画早已离开了故土,但在开封人眼中,它就如天上的风筝,飞得再高、再远,也有根“思念”的线与开封相连。

  可《清明上河图》又实在不是一个风筝,虽然它始终吸引着故土千丝万缕的牵挂,却并没有一根真实的线可以让它靠近。八百载“游子”何时回归?

  《清明上河图》来开封难度有多大?这只是一个想法和愿望,难度究竟有多大,还没人去试试水到底有多深。

  去年11月,《清明上河图》在沈阳展出期间,韩顺发应邀前往举办鉴赏讲座,亲眼目睹了沈阳人乃至东北人对“天下第一神品”的热情以及国宝对展出条件的苛刻要求。

  国宝出京的时间是保密的,出京的时候是密封在恒温恒湿的装置中,由警车前后押送,一路直奔沈阳。到达沈阳后,有关人员测好了沈阳博物馆专门定制的价值38万元恒温恒湿展柜,才将《清明上河图》放置其中徐徐展开。

  沈阳博物院和故宫签订了展出21天的协议,但由于东北温度等问题,故宫提出四件国宝在沈展出的时间可能缩短一半。由于国宝在沈阳掀起了热潮,每天都有4000多观众参观,沈阳博物馆调配了一批设备,使整个展馆的温度、湿度等展出条件都达到了标准。经双方协商,《清明上河图》最终在沈阳多留了10天。

  这样的国宝级古字画,要求展厅内的温度保持在15℃到25℃,湿度控制在45%到55%,与北京故宫博物院库房保持一致。否则书画就可能因为从湿度较大的北京来到湿度较小的沈阳而断裂,或从沈阳返回北京后起皱以致损坏。如果参观人数过多,观众呼出的二氧化碳可能会影响古画。为此,入场参观的人数受到严格控制,使展馆内始终保持固定的观众数量。可能成为“杀手”的光线,同样也在严防范围之内。除了需要躲避太阳光线之外,展品上方的射灯也要使用冷光源,避免对书画产生损伤。

  在沈阳展出的30天,每天的参观者都可以用“爆满”来形容。偌大的辽宁博物馆新馆,大厅九曲十八弯排不下持票参观者,人们一直排出博物馆外,排到博物馆对面的辽宁大剧院门前,在冬天凛冽的寒风中安静地等待。一般要排队等候4个小时左右,才能看到《清明上河图》的真面目。与《清明上河图》同去沈阳的还有三件国宝级字画,但由于《清明上河图》的名气太大,另外的三件国宝显然受到了“冷落”,有关专家甚至不得不通过当地媒体提醒观众,这些国宝很快都将踏上归途,它们也都很有观赏价值。

  2002年,《清明上河图》还曾随同另外一些国宝到上海展出,那是“故宫至宝”第一次出宫。上海博物馆给国家文物局打报告后,国家文物局反复研究讨论,三四个月举棋不定。上海博物馆的设施先进,恒温恒湿效果好。为了举办这次国宝展,他们还特意将展馆靠墙的画廊重新整修一番,比以前密封程度更高。

  尽管如此,国家文物局还是有两大顾虑,第一是运输过程中的安全问题。起初有人提出用飞机运,但马上被否决了,万一飞机出事,谁也担当不起。用汽车,用火车?最后决定究竟如何运输,必须研究出最佳方案,运输日期和具体细节等一概严加保密。第二个问题是展出期间的安全。据说后来制定的安全措施,“丝毫不亚于保障来访的国家元首安全时所采取的措施”。展出期间,上海博物馆进入高度的戒备状态,24小时值班保卫。在这种情况下,故宫的国宝才 “出宫”。

  上海人同样难以“抵挡”《清明上河图》的魅力,观众在博物馆外排起的长队一眼望不到头。负责安检的民警一次放20名观众入馆,约五到十分钟放一批。在一楼大厅入口处,立着像飞机场安检处一样的检测门和X光箱。十几名警察和保安人员在此负责安检工作。入场的观众必须将背包放在X光箱的传送带上,人也必须经过一旁带红外线穿透的过道。据说这套安检设备与浦东国际机场的安检系统一模一样。安检人员可从显示器上透视出参观者所带包裹内的所有物件,并带有防爆预警等功能。

  为了保护展品不被过热的“人气”包围,每天只能允许4000名左右的观众入场。展厅还从防水、防火、防盗以及湿度、照明等各个细节做了细致安排。

  有观众专门撰文记下了参观时的盛况:《清明上河图》前人头攒动,大家隔着高大的展柜玻璃凝神细品这幅名震中外的千古名画,啧啧称赞张择端大师的神来之笔。这时保安开始催促了:“走动起来,请大家往前走动观看,不要在原地停留。”人们不得不挪动脚步,很多来不及细看画卷的观众不时地抱怨:“你赶鸭子啊?!我们还没来得及细看呢……”

  本来送往上海展出时,故宫就声称“是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但由于《清明上河图》开始由沈阳博物馆收藏,然后才“上缴”给故宫,大约是情面难却,经几个月的协商,沈阳博物馆又有幸得到了展出的机会。采用的恒温、恒湿、冷光源等,虽能最大限度地保护古代书画并延缓它们的衰老,但是,由于晋唐宋元书画的年代久远,纸、绢质地脆弱,长期地公开展示,无论如何都是会对它们造成损害的。

  这些藏品平日里在故宫也是基本上不展出的,他们自己也舍不得看。画卷打开一次,寿命也就缩短一次,因此故宫有规定,一幅画打开一次,就要“休息”个三五年。

  了解到这些情况后,记者也觉得,以开封今天的经济实力和城市地位,想让《清明上河图》“回家看看”实在难度太大。这个美好的愿望,恐怕只能留待将来实现。但无论久别重逢的日子什么时候到来,那个瞬间都值得我们期待。

  (全文完)


 
推荐】【 小字】【打印】【下载点点通】【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免费试用新浪15M收费邮箱 赶紧行动!
热 点 专 题
日本谋任常任理事国
健力宝事件
2005中超联赛揭幕
骑士号帆船欧亚航海
最新汽车电子杂志
漫画版《红楼梦》
安徒生诞辰200周年
京城1800个楼盘搜索
《新浪之道》连载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