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学子论文:探析地市级电视台的“两会”报道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4月06日11:14 人民网

  周成功

  摘要:

  电视,目前我国广大公众了解外界信息、党和政府对内、对外发布信息的主要工具。“两会”,党和政府的重要工作会议。公众,电视、党和政府服务的对象。电视究竟应如何发挥其架在百姓和党及政府之间的桥梁作用呢?“四级办台”①体制下的地市级电视台应该如何发挥其基层的宣传作用去报道“两会”呢?

  2004年寒假,我有幸以电视台实习记者的身份参加了江苏省某地级市的“两会”报道。在那些以及后来的日子里我一直在思考一个问题——如此报道“两会”究竟能有多少务实效果?是否可以改善一下报道模式?“两会”究竟应该如何报道?等等,一直萦绕在心头,直到2005中央电视台对“两会”报道的展开,我开始明白,原来“两会”可以这样报道,“两会”可报道的东西很多,报道模式可以多样化,甚至是丰富多彩的。有志于新闻工作的年轻一代不仅要学好新闻的相关理论知识,培养对新闻事业的执著精神,更应该积极创新、不断探索新闻报道的新策略。

  关键词:

  地市级电视台 “两会” 务实 因台制宜 亲民化

  2005年的春风如期而至,阳光依旧明媚,“两会”如期召开、胜利闭幕。百姓对这次“两会”给予了高度关注,对政府的信心也大大增加。这不能不感谢我们媒体对“两会”全方位、多角度、高质量的报道,才使得会议精神得以传达,民众意愿能够及时表达。从电视屏幕上我们可以看出中央电视台对今年的“两会”报道可谓是全且细,形式多样。让百姓坐在家中也有一种亲临现场的感觉,人们能够比以往知道许多更为细致的信息,诸如提案的产生、背景、过程等都进入了观众的视野。还有很多栏目:如《新闻会客厅》等,邀请专家走进演播室进行适时的解说、评析。所有这些不能不归功于中央电视台强大的人力、物力、财力,当然更重要的是央视人不断探索开创的精神,才使得“两会”报道如此“栩栩如生”,收到良好的务实效果。

  就在此刻我们也许不会忘记,去年年底,各市的“两会”也相继召开,相应的地方台也都竭尽全力的进行了报道。报道的效果怎样呢?值得深思!党和政府的声音究竟传达了多少?百姓的意见究竟反馈了多少?百姓对党和政府的下一阶段的工作究竟了解多少?百姓对党和政府的工作路线、方针、政策的制定参与了多少?党和政府的工作路线、方针、政策中有多少体现了民意?这次“两会”与以往有什么不同等等一系列的问题值得我们反思。为此,我们必须正确对待地市级电视台在“两会”报道中暴露出来的问题。现将地市级电视台在“两会”报道过程中暴露出的问题总结为以下三点:

  一、“量”的增加,却忽视“质”的最终目标

  增加版块,延长节目时间是包括中央电视台在内的几乎所有电视台表示对“两会”报道重视的惯用伎俩。最明显的莫过于《新闻联播》由以往的三十分钟延长到四十五分钟甚至更多,而且“两会”期间中央电视台对一些重大会议及活动都进行了现场直播。如:温家宝总理答记者问、李肇星外长答记者问等都进行了现场直播。中央电视台的很多频道都增加了《“两会”特别报道》等专题节目。这方面地方台大多数做的还可以,在新闻栏目中设置“两会”特别报道版快,延长新闻节目时间。延长时间是“量”上的一个保证,况且“两会”所涵盖的内容众多,延长时间值得肯定,也很必要。但是,另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质”的提高。“量”的增加是否意味着“质”的提高呢?最终宣传报道的实效究竟怎么样?报道能否引起人们的关注?甚至是否会有人去收看呢?通过报道公众对“两会”的情况了解了多少?这才是报道成功与否的关键所在,“媒体存在的根本价值是满足公众的知情权”②。然而公众知情权能否得到满足直接取决与报道的质量如何。

  很多地方台在对本市“两会”报道期间虽然也是疲于奔命,却多是“吃力不讨好”。死板的节目形式,看了让人乏味。观其对两会的报道的节目形式大多是大段的解说词配上会场镜头,一个接一个的人头,一个接一个的领导讲话,大段摘录下来的会议内容。这也是很多地市级电视台在“两会”报道中显现出来的一个通病。

  二、单调的会议新闻报道模式

  单调的会议新闻报道模式也是地市级电视台在“两会”报道中暴露出来的最大问题。长期以来在电视业内似乎无形中有一个默认的会议新闻报道模式:会场画面+会议材料演化成的配音=会议新闻。一个会场全景,发言人镜头,几组认真听讲,认真做笔记人的镜头,配上一大段从会议材料上copy(复制)下来的内容配音。也许正因为如此,我大一(大学一年级)暑假第一次在电视台见习不久就被单独派去报道一个会议的原因吧!这样的会议新闻就是普通的观众闭上眼睛只听声音也能知道是什么样的画面在屏幕上闪现,已经在人们心目中形成了一个框框、固定的模式。

  “两会”多是会议,这是一个不容置疑的事实。如果从头到尾都采取一贯的会议新闻报道模式进行报道,实效可想而知,这恰恰与“两会”的精神、党和政府的宗旨相违背。也不符合我国新闻传播的初衷——桥梁作用、党和人民的喉舌功能更无从体现,更是对公众“两会”知情权的一种无形的剥夺。

  三、记者被动的、应付差事式的报道心态

  记者被动的、应付差事式的心态是导致地市级电视台对“两会”报道低效、低质的根本所在。这也是我在参加“两会”报道中所发现的地市级电视台在“两会”报道中暴露出的最大、也是根本问题。记者是电视台的支柱,也是报道质量好坏的前提因素。记者的素质、心态、工作热情都对其工作完成质量的好坏起到决定作用。很多记者都把报道“两会”看成是自己的份外事,是一种负担。“报好了没功劳,出了错都得你一个人扛”。还有记者抱怨道:大家一起干,你一个人做的再多、再好,谁又知道是你做的啊!芸芸众生,我不犯错就行了。所有这些都是记者政治素质、业务素质不高的表现。消极、被动的心态是导致事情做不好乃至失败的前兆,更何况电视是一个需要高度协作的工作呢!

  我们不能否认电视的宣传性质,但是从宣传报道的过程中更能透视出一个电视人的素质,一支电视工作队伍的实力,甚至是一座电视台的实力。如果说宣传是电视的“家庭作业”,那么,“两会”就是这家庭作业中份量最重的一部分。“家庭作业”都不能很好完成的学生还去努力专研课外作业是不是有些舍本逐末呢?对于记者也是如此,首要的任务就要发挥好“喉舌”功能,“在党的基本路线指导下,始终把社会效益放在第一位,全心全意服务于人民群众,促进四化建设。”③

  当然地市级电视台在“两会”报道中所暴露出的这一系列问题也有体制本身固有的,正是种种原因的综合导致地市级电视台在“两会”中没能很好的发挥自身的应有功能,“党和人民的喉舌”功能没有得到体现。因此,我们电视,电视人必须改变观念,全心全意、精神饱满的投入到“两会”报道中去。

  一、记者——加强政治学习,调整心态,积极参与

  由于我国新闻事业“既是党和政府的耳目喉舌,也是人民的耳目喉舌”④的特殊性质,因此我们记者要不断学习高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提高自身的理论水平和政策水平。在工作实践中,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旗帜鲜明地宣传党的政治主张和观点,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引导、鼓舞广大人民群众投身到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去;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坚持“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⑤的准则;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在任何环境中都能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能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努力做一个“政治强、业务精、作风正、纪律严”的合格记者。

  要不断培养记者的服务意识,满腔热情的为党和政府、群众服务,发挥密切党和政府同人民的桥梁作用,积极主动的,投入到“两会”报道中,克服被动、懒散介入的毛病。保证“两会”报道高质、高效的完成。

  二、电视台——因台制宜,拓宽思路

  “知己知彼,百战不殆”。由于各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原因而造成的地市级台之间的差异也很大,如使用的设备上,经济好的台多使用DVCAM、DVPro等一些高档摄像机,而有些经济较差的台还以一两万快钱的DV充当主力军;人员配制上更是相差甚远。为此,我们每个地方台必须从自身具备的人员、设备等最大限度内能达到的条件出发,“因台制宜”,努力发展适合自身条件的“两会”报道风格。

  人员配置比较合理,记者素质以及设备都比较好的电视台,可以不断摸索适合自己、本地区的报道方式,形成自己的风格;积极学习、借鉴中央电视台的报道方式,进行细而全的报道,让百姓能全面细致的了解“两会”的内容、精神、决议等;开设专题栏目:与专家对话,引导公众进行点评,邀请政界名人走进演播室等等,所有能更好的把“两会”报道趋向简单化、细致化、亲民化的报道方式都可以采用。实力较弱的电视台则可以在采编上下工夫,突破以往会议新闻报道的框架,探索会议报道的新方法。每个电视台让人尽其力,物尽其用,就一定可以做出人民高兴、领导满意的“两会”报道。“尽吾志,则无讥无悔”。

  另外,各级电视台还应该从自身条件出发,加强自身记者的后续教育投入,不断提高记者队伍的政治素质、业务素质、职业素质并改善工作作风,做到“与时俱进”。

  三、电视人——积极探索、勇于创新

  要想在以会议为主的“两会”报道中出彩,我们就必须抓住上级要求改进会议新闻报道方式的契机,勇于探索、创新会议新闻报道的新思路。

  会议新闻的报道,我们可以把会场内外结合,从采编上下工夫,做到“运筹帷幄,决胜与千里之外”。如重庆电视台曾报道过的一次重庆市委召开的“区县委书记座谈会”,记者把该会议分成三条新闻:第一条,主要介绍会议主题和工作重点;第二条消息是“书记约法三章促放权”,突出报道了市委书记要求市级各部门必须向县区放权的三条纪律;第三条,报道市领导认真听取基层意见,实事求是解决问题。这一组新闻用时10分钟,超过原先计划只作一条新闻报的一倍,但是从传播效果上看,起到了积极的务实效果,领导、专家、受众都很满意⑥。另外,还可以借鉴、吸收其它栏目的优秀因素与一贯的会议新闻报道形式相融合,达到优势互补的目的,促进会议新闻报道手法的多样化、灵活化,达到传播效果的最大化。如:吸收社会新闻的灵活报道方式,谈话类节目的贴近性很强的交谈形式,取长补短,以增强会议新闻报道的实效,提升“两会”宣传报道的品位。活跃屏幕以达到带动观众活跃的目的,不让观众视觉疲劳、思维定视,避免观众耳朵从头到尾只听见一个声音——播音员的配音或解说,从而达到使“两会”走进群众,群众走进“两会”的新局面。

  在我国现有的水平下,电视仍然是绝大多数公众获取信息的重要途径,也是党和政府对内、对外发布信息的重要工具。电视面向广大公众,具有传播信息、引导舆论等作用,对于人们的思想和行为有着重要的影响。电视在党和政府的信息发布中仍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电视工作者应高度重视宣传报道的后续影响,按照新闻规律办事,发挥宣传工作的最大效能。

  “衡量精神文化产品,最终要看人民满意不满意、人民喜欢不喜欢”。从中央电视台的“两会”报道中,我们看到了群众的笑容,也看到了信心;从地市级电视台的“两会”报道中,我们又看到了自己的不足。衷心希望我们所有“电视人”走好每一步,做一个让百姓喜欢的“电视人”,努力、切实做好我们宣传报道的本质工作,不仅是“两会”,其它的报道亦如此。

  参考文献:

  1、《广播电视学导论》 欧阳宏生主编 川大学出版社 77页

  2、《畸变的媒体》 李希光 复旦大学出版社 108页

  3、4 《新闻学导论》 李良荣 高等教育出版社 99页

  5、《新闻学导论》 李良荣 高等教育出版社 114页

  6、《无过,无不及——会议新闻报道的度》陈修身 《当代电视》2005年3月号 56页

  作者简介:

  周成功:男 1984.8月出生 江苏淮阴人

  苏州科技学院广播电视新闻专业在读本科生


 
推荐】【 小字】【打印】【下载点点通】【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免费试用新浪15M收费邮箱 赶紧行动!
热 点 专 题
日本谋任常任理事国
健力宝事件
2005中超联赛揭幕
骑士号帆船欧亚航海
最新汽车电子杂志
漫画版《红楼梦》
安徒生诞辰200周年
京城1800个楼盘搜索
《新浪之道》连载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