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歪曲历史 埋下隐患(图)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4月06日13:12 海峡网-厦门晚报
  日本篡改历史教科书四问
歪曲历史埋下隐患(图)
  韩国民众5日在日本驻韩使馆前示威,抗议日本声称对独岛拥有主权,修改历史教科书美化日本侵略史。

  经过将近一年审查,日本文部科学省5日宣布右翼团体“新历史教科书编撰会”编写的新版中学历史教科书合格,准予使用。由于教科书内容包含不少严重歪曲历史、粉饰侵略的内容,因而引起中国和韩国等国家强烈反对。

  虽然新教科书按照文部科学省的要求作出124处修改,但其否认历史、美化侵略的基调未变。

  一问:为何要篡改

  首先,是为了重新打造日本的“光辉”形象,实现自己的“大国”理想。日本右翼势力偏执地认为,要让日本实现“政治大国、军事大国”的“理想”,恢复日本往日的“雄风和自信”,就必须彻底推翻“日本发动侵略战争”的历史结论、否定日本的战争责任、拒绝向被自己欺凌过的国家和人民反省和谢罪。在这种背景下,修改教科书无疑成为一个最好的切入点。

  其次,是为了培养右翼势力接班人。日本右翼势力知道,这一“宏伟”目标不可能仅凭“一小撮人”的力量就可以实现。他们不仅要营造一个右倾化的日本,还要让一代又一代的日本人“忘掉历史的阴影”,牢记日本的“神圣”,惟此才能保证军国主义的真正复活,生根发芽。所以,他们不再相信眼泪,不再相信忏悔,更不愿再被历史束缚住“前进”的手脚,开始以实际行动打造一个没有“侵略史”、只有“光荣史”的“大和民族”。

  二问:为何能篡改

  虽然日本的右翼势力在数量上确实有些微不足道,但他们在日本各界所具有的能量还真是不容小觑。他们篡改的历史教科书之所以能够一路“过关斩将”,顺利“登上大雅之堂”,正是得益于这些“志同道合者”的鼎力支持。

  首先,日本政府的纵容和默许无疑是最大的支持。其次,大财团提供了雄厚资金支持。第三,日本部分媒体推波助澜。日本媒体不仅不再扮演钳制日本“右转”的力量,相反许多保守媒体开始参与其中,推波助澜。比如,去年8月15日《读卖新闻》就曾发表文章呼吁日本以2005年为契机修改和平宪法。第四,民间和平力量减弱。曾几何时,身居高位的右翼分子,一旦发表否定历史、叫嚣战争的言论,必然会在民众的反对声中黯然辞职,而这在今天的日本几乎成为绝唱。

  三问:如何篡改

  首先,篡改后的历史教科书最大的特点就是在思想文化上毒害人民。日本和德国之所以对二战的反省态度截然相反,除了美国的政策因素之外,最根本的原因是日本的“皇国史观”文化在作祟,它使许多日本人不愿意进行“自我虐待和否定”。新历史教科书再次大肆宣扬“皇室是世界上最优秀的基因”。

  其次,日本右翼学者使用颠倒黑白的做法,美化侵略历史。比如,日本发动的“侵略战争”以及对邻国百姓的荼毒,在书中“摇身一变”居然成了“解放饱受压迫的邻国和人民”,“为他们提供了独立的契机”。

  此外,对于日本在二战期间制造的一系列铁证如山的惨案,在很难进行“遮羞”的情况下,日本右翼分子采取了“改不起,躲得起”的做法,竟然将其全部隐去,避而不谈。比如“南京大屠杀”以及“慰安妇”等问题,都将脱离使用该教科书孩子们的视线。

  更为恶劣的是,新历史教科书还将现存的一些领土纠纷写入其中,比如赫然将“独岛”和“钓鱼岛”标为日本主权领土;称“台湾在中国统治之外”……其险恶用心可见一斑。

  四问:何去何从

  没有人愿意纠缠在历史当中,因为历史仅仅代表着过去,人们更关注的是未来的和平发展。尽管如此,如果历史没有转化为今天的教训,却蜕变为明天新的灾难的开始,就必然要引起人们的高度警觉。

  这决不是危言耸听,二战中的尸堆如山、血流成河已经告诉了人们这一常识。正是由于二战前日本为侵略战争而进行的右翼史观教育,几乎将这个民族带到毁灭边缘。日本如果再用这样的教科书来教育年轻一代,从小向他们灌输一种日本当时发动战争有理的观念,无疑会为日本乃至亚洲的未来埋下隐患。

  更可怕的是,如果日本右翼势力的影响持续扩大,很可能会导致日本民众、传媒对右翼现象越来越熟视无睹。若是如此,日本对外战略的保守倾向势必日盛,陷于单边民族主义迷梦的日本,也会从此走上一条不归之路。(北青)

  (厦门晚报)

 
推荐】【 小字】【打印】【下载点点通】【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免费试用新浪15M收费邮箱 赶紧行动!
热 点 专 题
日本谋任常任理事国
健力宝事件
2005中超联赛揭幕
骑士号帆船欧亚航海
最新汽车电子杂志
漫画版《红楼梦》
安徒生诞辰200周年
京城1800个楼盘搜索
《新浪之道》连载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