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官之廉:当官不像官的局长 |
---|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4月06日15:52 人民网 |
李歆 季苏平 “做人必须像人,当官不可像官。” “了解到群众的疾苦,我怎能忍心去追求享受。” ——张云泉 但凡是个“官”,多少都会被放到聚光灯下。文学家常用“乐民所乐,忧民所忧”来定义他们眼中的好官,史学家常用“一身正气,两袖清风”来形容他们心中的好官,泰州市的老百姓却爱用“当官不像官”来形容他们身边的信访局长。 信访局是个社会矛盾层出不穷的地方,在信访局这个极为强烈的聚光灯下,一切都被放大了。作为1号接待员也作为局长的张云泉,尽管他每天都在做赔礼、赔罪、赔钱的事,但他也注定每天都要接受百姓审视甚至是监察的目光。 22年过去了,他几乎把22个中秋和除夕之夜都交给了困难群众,自己不买也不穿一件名牌服装,决不去高档歌厅和浴室,出差也只住最低标准的旅社,家里八九个人下岗也不肯帮个举手之劳,他用22年的时间践行着自己“当官不可像官”的承诺。 少见的“冒牌局长” 同事们都说张云泉有点“那个”,说好听点是“物欲低”,说大白话就是“不会享受”,“人还有点抠”。出差时,只要是个旅社能睡个觉,他就满意;还经常自带电饭煲煮粥,很多次都被旅店工作人员怀疑是个“冒牌”的假局长。 1998年,张云泉和四名同事到广州出差,为了节约2000多元的开支,他和驾驶员梅骏轮流开车。他对大家说:“我们4人坐飞机比自己开车要多花费2000多元,这笔钱用在困难群众身上多好!” 晚上他们住在江西某市的一个旅社内,服务员发现他们在房间内用自带的电饭堡煮粥吃,还有自备的简单小菜,心想哪有这么寒酸的局长,该不是假冒的吧?就悄悄地向值班保安报告,要求查一下张云泉等人的真实身份。保安来了以后盘问张云泉,直到核实了身份证、工作证之后,他们才相信眼前的张局长的确是真的。 其实,为了处理信访问题,张云泉每年都要到北京出几次差,2001年春季,这样的冒牌误会在北京也发生过一次,在北京住个普通宾馆每天都要好几百元,但张云泉住的是70元一天的老式招待所,没有卫生间、没有电视,就是地下室改成的小旅社。为了节省开支,他还带上了小电饭煲自己烧饭。旅馆的工作人员见一位地级市的政府副秘书长、信访局长,却住得如此寒酸,顿起疑心,向派出所报案,等民警看过张云泉出示的相关证件后,才真的相信了。这样,仅到北京出差半个月他就节省开支1万多元。张云泉说:“这省下的1万元钱,能让好几个失学的孩子回到课堂。” 张云泉对自己的节俭有时已经到了苛刻的地步,但他对困难群众很大方。在荣获江苏省劳模称号之后,他将组织上颁发的3000元奖金全部捐给了困难群众。 司机眼中的“单车族” 信访局的驾驶员梅骏替张局长开车有7年了,在他的印象中,张局长正常上下班一般不要接送,都是骑着自己的旧自行车,有时下雪还步行来上班。他告诉记者,信访局的人都非常熟悉张云泉的自行车。“那是一辆买了好多年的斜杠的旧车子。张局长说,从他家里到单位就十多分钟的路,骑车就挺快挺方便的了。”有一次张局长的家人想让梅骏开车送一段路,但张云泉没有同意。他说,单位的公车不好用,你们自己打出租车去吧。 梅骏还介绍说,逢年过节张云泉给困难群众送慰问品时,如果只去一家的话,他也是骑自行车去。只有在慰问群众比较多,时间来不及的情况下,他才会叫上司机开车挨家挨户的去送。 记者还采访了泰州信访局的另一位司机王如江,他介绍说,张云泉经常在外处理疑难问题,有时工作从上午一直到午夜,问题不处理好,上访群众就不让信访局的人离开。在他陪同张云泉的这十几年里,几乎很少看见张云泉能安安稳稳地吃顿饭,为了解决吃饭问题,张云泉总是在包中放一些黄瓜和饼干充饥。他汽车的后备箱里,也随时备有饼干、八宝粥和一些麦片,有时张云泉连吃八宝粥的时间都没有,就把麦片和着茶叶一起吃,当作午饭或晚饭。 长时间饮食的不正常,给张云泉的身体带来不少疾病,胃病、胆囊炎等等,常常折磨着张云泉。在张云泉办公室的抽屉里,除了文件、信件,最多的就是药品。王如江说,经常在处理问题现场,张云泉的疾病发作,有时实在是疼痛难忍,张云泉才会坐进车里,喝一口茶,休息一会儿后又重新回到现场。 亲戚眼中的“冷面人” 张云泉的亲戚中有八九个下岗没有工作,有的摆地摊,有的在外打工,连他自己亲生儿子至今仍在商场作维修工,每月400多元的工资也已经三个多月没领过全额的了。但张云泉从没有通过自己的关系为他们找工作。为此,他没少挨责备,家里人都说他“冷”,自家人不帮自家人。张云泉很无奈地跟记者说,帮群众的忙他理直气壮,以权谋私他腰杆子不硬。 其实,张云泉心里对家庭充满了内疚,他已经很久没有陪小孙子玩了,很久没有陪老伴聊过天了,很久没有探望过乡下九十多岁的父母了。张云泉心里很清楚,他欠这个家很多很多。 2001年,因工作需要泰州市人事局给信访局下拨了一个行政附属编制名额。消息刚一传出,不少“灵通人士”就打起了这个编制的主意,都想通过送礼把指标给自己人,结果遭到张云泉的坚决回绝。有的人看送礼一套行不通,就向张云泉提出更诱人的条件——交换指标。 当时,张云泉的儿媳正处于哺乳期,在郊区一个汽车站当服务员,每天往返新老城区间十分不方便。来人向张云泉提出交换条件:张在信访局安排来人的亲属,他在自己所在事业单位安排张的儿媳。当时,有人提醒张云泉:这是官场“潜规则”,不答应对方就要得罪人。再说,你的儿媳条件很优秀,何不趁机转个好岗位呢?张云泉又给了这人一个“冷屁股”,最终把这个令众人羡慕的指标给了一个叫许丽的父母都下岗的临时工。为此,儿子儿媳不高兴了好长一段时间。 其实,凭张云泉的职务和在市委、市政府的良好口碑,他完全可以一句话就给亲人找一份像样的工作。可他从不这样做,有一次他的妻子竟然也曾为了工作上访了。 张云泉的妻子原来一直在一家商场当布匹柜台的普通职工,后来商场破产倒闭,她只好下岗到私企打零工。为了解决下岗职工们的安置问题,大伙准备集体上访。妻子回家跟张云泉说,“明天大伙集体去上访,我要是不去的话,人家肯定说我‘捡落地熟桃子吃’,还说你早已为我准备好了退路。” 一席话说得张云泉的心仿佛刀绞一般,忍辱负重的爱人竟然也要走进自己坐阵的信访大门。无奈之下,他只好拿出约法三章:一不带头,二不讲话,三不久留。就这样,信访局长在信访接待大厅里看到了一位特殊的上访者,默默对视背后尽是无言的理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