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苏丹红"风波再起 食品安全状况怎样了(图)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4月06日18:58 扬子晚报
苏丹红
  4日,食品安全专家发出新警告,认为致癌食品添加剂“苏丹红一号”有可能混在大批量的棕榈油和姜黄之中,欧盟随即对这些“新藏身地”展开追查(详见昨日本报报道)。“苏丹红风波”一波未平一波又起,令消费者再度感到揪心。各种食品不安全事件频繁出现,目前的食品安全状况到底怎样?消费者应如何理性看待“苏丹红事件”?昨日,记者采访了南京农业大学食品科技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胡秋辉先生。

  食品问题频频曝光并非坏事

  记者:新浪网的一项调查显示,93.82%%的接受调查者认为我国的食品安全状况是“不安全”的。那么,一系列食品不安全事件的发生,是否意味着我们的食品安全状况越来越糟?

  胡秋辉:我认为,一系列的食品不安全事件的曝光,从某种角度反映出我们的食品安全状况的整体趋势是在进步。现在人们普遍感觉各种食品不安全事件出现频率在增加,这主要是因为信息越来越透明了,增多了,而不是事件增多了,只是以前大家不知道或关注不多而已。而媒体和大众的关注,恰好说明民众的食品安全意识提高了,政府的监督力度增强了,这是一种进步。试想,如果消费者从心理上就不关注自己饮食的卫生安全,稀里糊涂吃了也就吃了,岂不更加危险?另外,对企业而言,曝光食品安全事件也起到“敲警钟”的作用。

  人们为何对食物有不安全感

  记者:在调查和采访中我们了解到,消费者普遍感到困惑的一个问题是,以往人们自己种粮食、自己做辣酱、自己蒸馒头,还可以明明白白控制自己“进口”食品的安全;而现在到超市、菜场买菜,买面包,买粮食,生活是方便了,可对食品的安全却无法控制了。该如何看待这一问题?

  胡秋辉:随着工业化、现代化、城市化程度的不断提高,人们生活节奏的加快,消费者对食物的选择越来越依赖于一个从种植到餐桌的食品“供应链”,而在这个“供应链”中,消费者购买的是最终端的食品,是餐桌上的农产品。由于消费者和生产者之间信息不对称,他们并不知道原料来自何方,生产者又不会自动披露,从而产生种种疑虑。人们无法控制自己吃的东西,这听起来很无奈。但其实这个现象也可算工业化和现代化的一种必然,是社会专业化分工的表现。当然也是社会面临的新课题。

  应着力打造食品质量控制体系

  记者:那么,我们对自己吃的东西无法控制时,还能对食品安全隐患做出防范吗?

  胡秋辉:其实在现行的监控体系中,包括一些企业自身,由于仅仅是处于食品“供应链”中的一环,其原料也不是自己生产的,可能也面临无法控制原料安全的尴尬。毕竟有些国家监督部门明令禁止的他们可以不使用,但又不断地会有一些新的添加剂涌现,对这些陌生的原料如何防范安全隐患?我认为在食品“链条”中的每个企业,都应有源头意识,对自己主要的原料要有专门的质量控制体系。政府也应建立和应用国家的食品安全体系,以有效地监控这个“供应链”。本报记者马燕 顾燕

 
推荐】【 小字】【打印】【下载点点通】【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免费试用新浪15M收费邮箱 赶紧行动!
热 点 专 题
日本谋任常任理事国
健力宝事件
2005中超联赛揭幕
骑士号帆船欧亚航海
最新汽车电子杂志
漫画版《红楼梦》
安徒生诞辰200周年
京城1800个楼盘搜索
《新浪之道》连载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