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11人参加首次环球科考 |
---|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4月07日04:10 东南早报 |
早报讯(记者郭桂花)我国第一次现代意义上的环球大洋科考———中国首次环球大洋科学考察,首批队员4日已随“大洋一号”驶离青岛港,其中有厦大的2名学生。而来自厦门的另外9人也将分别于6月、8月、10月“踏足”大洋进行科考。 据悉,此次环球科考的组织者是中国大洋学会,考察作业总航程6万公里,总耗时预计300天,将横跨太平洋、印度洋、大西洋。 参加此次环球科考的共有80余人,其中厦门11人,他们分别是国家海洋局第三研究所的6位研究人员林荣澄、骆祝华、章晓波、邵宗泽、刘欣、肖湘,厦门大学海洋与环境学院的老师邱雨生、女博士张瑶和女硕士马嫱、以及两位研究生洪宁和刘如农。 厦大是海洋科考常客,出发前学院都会对学生进行专门培训,以便他们能很快适应各种可能出现的恶劣气候、意外情况。 林荣澄已5次乘坐“大洋一号”进行科考。他告诉记者,“大洋一号”稳定性非常好、设备也很先进,船上有食堂。 考察课题 洪宁和刘如龙:刚从青岛归来的厦大海洋与研究学院“长江学者”特聘教授焦念志说,他的学生洪宁和刘如龙的此次航行观察,对超微生物和海洋生态研究意义重大。 去年全球最权威的自然科学杂志《科学》,将超微生物的研究评为全球四大科技突破。超微生物是一个国际前沿研究的科学领域,过去一直被研究人员所忽视。 据介绍,超微生物不仅数量多,而且是一种古老的物种,是地球上的第一批生命,早在几十亿年前就存在,该项研究对于研究生命的起源和生物进化有很大的帮助。另外,超微生物的研究还有助于了解全球变暖的成因。 洪宁和刘如龙将进行第一、二航段的考察(青岛-密克罗尼西亚-墨西哥,4月2日-8月10日),横跨太平洋。几天前,焦念志还特地赶往青岛调试仪器,做好最后的准备工作,并为他们壮行。 为此次航行,焦念志教授在向中国大洋协会提出申请后,花了半年多的时间精心准备,学院还紧急调用200万元人民币,从国外购买了船用的“流式细胞仪”。另外,由于仪器需要,焦念志教授还在广州订做了一个集装箱。它经过特别批准,被允许焊接在大洋考察船上。 此外,厦门大学博士张瑶将于10月份将从墨西哥阿卡普尔科登上“大洋一号”科考船,进行第四、五航段的考察,航程从墨西哥-南非-新加坡-青岛,从10月份至1月份将横跨大西洋、印度洋。 骆祝华:将于6月份从密克罗尼西亚群岛登船,他考察的课题是“矿区深海生物千层间的相互作用”,这一研究有利于了解矿区的科学知识,为将来矿区的开采提供基础和科学依据。 章晓波和刘欣:预计在今年8月份加入在东太平洋的科考,重点探索深海生物的生存特征。 林荣澄:海洋三所海洋生物工程重点实验室研究员,他的航程将从6月份到8月份,属第三航段,林荣澄将从密克罗尼西亚群岛登船,历经从中太平洋到东太洋,主要是研究深海环境,总结多金属结合中国合同区,为日后多金属结合开采的深海环境评价,提供基础资料和科学依据。 肖湘:中国大洋学会的责任科学家,研究课题是探索深海生物基因资源,也是这个课题的总负责人,这个研究课题有利于制药行业和工业运用。8月份将起程,主要是历经东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 马嫱和邱雨生:6月份,厦大邱雨生教师和女硕士马嫱也将登上“大洋一号”科考船,他们的课题主要是调查海洋水体同位素的运动规律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