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三寺地理——给佛国历史开一扇透明的窗”系列之一 佛学种子 在此扎根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4月07日04:44 河南报业网-大河报

  三寺者,大法王寺、嵩岳寺、会善寺。

  地理者,千年一叹的“文化苦旅”为小识,“体国经野”的学问为大识。无论大识小识,在其主题下,放诸社会可是政治操作、军事部署、文化展现、历史反思;求于个人,又牵扯情感世界及人生体验。我讲三寺地理,却不知一己所得,是深是浅。

  3月21日,嵩山,一日间时阴时晴时雨时风,凡十数变,我看尽山岚云雾变幻。

  晨八时,一入嵩山,宋代范宽的巨幅山水在车外,五岳的大概念在我的心中。

  五岳,东西南北中,嵩山居中。五岳和九州,共同构成中国古代王朝正统性的地理认同,北京地坛上供着嵩山牌位,30多位帝王曾登临嵩山,祭祀封禅。它景观显赫,地理布局均衡,它是庄严“地德”的神圣象征。讲华夏安宁,是“五岳之安”,讲华夏地域之乱,是“五岳尘飞”。

  庵、观、寺、庙、书院,林中的梵唱,山间的一角飞檐,塔被描画在天际线上,寺中的娑罗树,书院的柏与松,我恍悟嵩山是“释、儒、道”三教的圣地。

  佛教,源自东汉明帝的一个梦,那是东汉永平十一年即公元68年。他梦见金色的神人像鸟儿一样飞来飞去。明帝梦醒,大臣傅毅告诉他,这金色的神人是西方的佛。

  那就派人西行求佛吧。白马驮着一大批佛经、佛像从印度回来,摄摩腾和竺法兰也跟着一起来了,汉明帝在洛阳西雍门外建白马寺供两人译经。

  摄摩腾、竺法兰在白马寺埋头译经,市廛繁华,有时不堪其扰。两人抬起头来,悠然望见东南方有高山耸峙,烟云出于其间,因此奏请明帝,派人去那里另寻清静之地,再造僧刹。高僧们就此踏进了嵩岳福地。

  寻寻觅觅,发现太室山南麓有山峰三面合抱、清流流响之地,二位高僧佛心大动,决定在这里“面南岭,建经台;倚北阜,筑讲堂;傍危峰,搭方丈;临浚流,立僧房”。寺成于东汉永平十四年,即公元71年,汉明帝敕名“东都大法王寺”。

  汉明帝笃信佛教。大法王寺建成后,由于嵩山地处京畿,往来方便,明帝及随从官员多次亲临道场,听经拜佛。明帝还下令,新任命的官员,不论职位高低,都必须到大法王寺听经学法后方可上任。当时许多国家政策、法律的制定以及改革措施都由此产生,之后又经历代皇封御敕,大法王寺无与伦比的尊崇地位就此奠定。

  古时,大法王寺有“嵩岳第一胜地”之称,它胜就胜在自然风貌的奇绝和地位的尊崇。

  今日,以景区作为地理概念,大法王寺景区是方圆五公里,山峰六七座,含法王寺、嵩岳寺、会善寺在内的一片风景绝佳之地。

  三寺地理,嵩岳寺与法王寺是一岭双刹,一冈之隔,历史上渊源极深。西去双刹两公里便是会善寺,会善寺唐塔与法王寺唐塔的形制惊人一致。三寺共处同样的环境空间,似乎有一个神秘的“气场”。

  嵩岳寺繁华落尽,只余一塔,但那塔“厉害”之极,衬得嵩岳寺如龙钟贵族,绝不失其世家尊严。

  会善寺“剑走偏锋”,历史上是四方僧众受戒之处,现在早没了这项“行政事务”,能想起它,只是因为曾修行于此的僧一行。

  大法王寺,当得起一个“大”字。大风水、大气势,“有寺之始、有僧之始”的大历史,大起大落、大开大阖的极尽跌宕的命运传奇,是属于法王寺的,也是寺内“中兴一代方丈”释延佛的。至今,传奇仍在创造和续写。

  三个寺,全是“国保”。它们密集分布,让我明了什么是大手笔的奢华,人工与天然的美好造物在一起,厚重深沉与美丽动人并行不悖。

  对它的感觉,借用我热爱的张承志的一句话:

  “我至今喜欢那片自然,只是我明白我不能向它寻找我的人生答案。”印度高僧传经译述大法王寺“有寺之始”

  第一次看法王寺,是老老实实从山门看起。我的状态一直是仰着脖子,吃力,脑子也转不过弯儿来。第二次看法王寺,是在寺西山坡之上,我与法王寺肩并肩,自山腰至山脚,由上而下。下山的路有点儿陡,我重心前倾,法王寺在我的左边,它似乎成了铺开的一幅画:一带蜿蜒的红墙圈起百亩大寺,殿堂七层,迭进六个院落,落差百余米,有360个台阶。

  自上而下,依次是卧佛殿、西方圣人殿、地藏殿、大雄宝殿、天王殿、未来佛殿、精武院。最上两层的玉佛殿和西方圣人殿以及进门处的钟楼、鼓楼是金色琉璃瓦顶,夹在大片灰色屋瓦之间,十分抢眼。天王殿前两棵大银杏,在树下不觉其体量,寺外俯看,纵横的枝柯遮蔽了几乎整个庭院。寺外俯瞰,屋顶的飞檐,上部巍然高举,下部如翼轻展,无趣的屋顶经此翘角的装饰,一跃成为整个建筑的美丽冠冕。

  庙堂墙壁大面积赤红,配以金色琉璃瓦顶,檐下冷色的青蓝碧绿彩画,十分“中国”,十分传统。

  这幅画不是静的,殿堂四角的风铃传来细碎的敲响,着土褐色、米黄色僧衣的僧人在院中走动,最前面精武院内两棵大银杏下的一群习武的孩子,凌空飞踢出去,显现着力与美。

  我的角度,与法王寺并行,可俯视可侧视,从一个大的背景看它:背倚玉柱峰,下托卧龙岭,葱翠群山如同一个圈椅,寺就那么舒舒服服地坐着。地势的自然起伏造就了天然的气势和韵律,比平地建筑要灵动许多。

  公元71年的摄摩腾和竺法兰应该不懂风水——这传统的中国“哲学”,他们能知晓的仅是自然景观的神奇美丽。汉明帝的大臣们是懂得并且看重这点的,他们停下脚步,对工匠们说,就是这儿了。

  据史料记载,中国最早的三寺为白马寺、大法王寺、显通寺,大法王寺确可谓“有寺之始”。

  竺法兰和摄摩腾两位高僧在此“对千年之乔木,纳万代之芬芳”,神思静虑,译经布道。继永平十一年他们在白马寺完成中国第一部汉译佛经《四十二章经》后,又于嵩山大法王寺陆续译出几种小乘佛教的早期经典,包括《十地断结经》四卷、《法海藏经》一卷、《佛本生经》一卷、《佛本行经》五卷等。他们于山寺传经译述,那是高度审美化与高度精神性的生活,一颗来自印度的种子,首先在嵩洛地区扎下了根。

  法王寺的名称,历史上曾有多次变更,但寺名的每一次更换,都是经帝王御赐命名的,可见其地位独特。这就是它的“一寺五院皆皇封,沧桑变迁都是缘”。

  明朝傅梅在《嵩山》中说,大法王寺创建于东汉明帝时即公元71年,魏明帝时(公元234年)更名为护国寺,西晋惠帝时(公元291年)于护国寺右侧建法华寺,隋文帝(公元602年)更名舍利寺,唐太宗(公元629年)更名功德寺,唐玄宗开元年间更名御容寺,唐代宗时更名法王寺,宋仁宗时赐名东都大法王寺,元、明后一直沿用“大法王寺”旧名。“地涌金莲”刘峻削发大法王寺“有僧之始”

  大法王寺不仅是有寺之始,而且是有僧之始。

  走进大法王寺,大雄宝殿月台上有一长方形水池,池栏雕刻着各种图案,池中有水,池底莲叶业已凋残。池中心有莲花座,传说拿硬币掷中莲花座是吉祥的。池中遗落许多硬币,我很游客味地投掷,未中。

  这个池子大有来头。传说是为度东土第一个经皇家批准的嗣法僧人刘峻,佛陀显圣,在大法王寺开山二位祖师讲法处留下的“地涌金莲”景观。

  永平年间,摄摩腾与竺法兰译经布道,专设嵩山大法王寺道场,善男信女成群结队朝圣拜佛,香火大盛。佛法初闻,大家多是求菩萨消灾解难、增福增寿,而慧心彻悟、求修正果的却是寥寥无几。两位高僧十分着急,双手合十向佛祖祈祷:“弟子异域布道,多有困难,请佛祖再开甘露之门,度一东土法嗣,传法度众。”

  这一年盛夏酷暑,“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阳城侯刘峻轻车简从来到大法王寺消暑纳凉。他到处游玩,直至夕阳西下,来到大雄宝殿献香跪拜祈祷:“吾佛如来,弟子阳城侯刘峻,不喜官场争斗,难耐世态炎凉,我已厌世,请佛开示。”摄摩腾与竺法兰看到这个具慧根、有佛性之人,相互点头:嗣法传人已到。两人即同拜佛祖,见如来金身放出万道毫光,又听殿外隆隆有声,二圣僧拉刘峻至殿外,惊见殿外月台金光紫气由地腾起,殿前涌出紫金莲花,朵朵盛开,大如宝盖,接着佛光渐隐,唯留紫金莲花。刘峻惊异地问:佛坐莲台开示的是什么经?摄摩腾说:是六波罗蜜。

  何为六波罗蜜?

  度众生到彼岸。

  彼岸何解?

  涅槃净土。

  孰为?

  脱生死苦海,到不生不灭境界。

  刘峻问:吾是凡夫,能达彼岸否?法兰说:可,适才佛现灵光,你亲睹莲台已备,只待众生修坐。

  刘峻心中迷雾尽散,决心出家修行,即拜求二位圣僧:请度弟子刘峻皈依佛门。两高僧含笑应允。第二天用梵汉两种文字,上表奏明朝廷,汉明帝刘庄即颁诏命刘峻削发为僧。

  自此刘峻成为经皇家批准的第一个东土出家僧人,同时又批准洛阳妇女阿潘出家为尼。这是中国有僧之始,刘峻与洛阳孟福、南阳张莲成成了中国第一代汉人佛教徒。大法王寺二位祖师说法使“地涌金莲”的神奇传说至今流传。多番兴废,这个莲池是释延佛大师重修,欣逢盛世,紫金莲花年年盛放。

  近五百年后,达摩首开少林禅宗祖庭,传法二祖神光。相传神光曾求法传法于大法王寺,开坛说法,四众皈依,妙语连珠,天降妙花。因此,也有人说“神光说法地涌金莲”。嵩岳寺风水绝佳会善寺维修正忙

  “双刹夹虚谷,缘云一径通。”大唐诗人白居易深夜从法王寺走了一段山路回到嵩岳寺时,这样描写两寺地理。玉柱峰下一道山岭蜿蜒而下,岭两边便是法王寺和嵩岳寺,一岭双刹,相隔咫尺。历史上嵩岳寺还曾是大法王寺的下院,大法王寺的法门如今还在两寺公路正中。

  和法王寺一样,嵩岳寺坐落在三面青山环抱的大山坳子里,占着一方极佳的天地风水。我绕了一圈从寺东转到门前,寺门紧闭,绝无人迹。我并不着急,转到寺院东墙边铁栅栏门往里看,这应该是一个塔院,塔后大雄宝殿,殿东伽蓝殿,殿西六祖殿,皆为硬山式晚清建筑。

  院中静极,铁栅栏门边有辆红色男式摩托车,是唯有的人迹。其实到了这儿我眼里已经看不到别的东西,完全被那座“惊才绝艳”的塔所吸引。漂亮、伟大之类都不足以形容,观止矣!齐岸民老师所写的《千年天穹下的嵩岳寺塔》,已将其描述得淋漓尽致,不用我多说!

  嵩岳寺建于北魏宣武帝永平二年(公元509年),原为宣武帝离宫,520年改为闲居寺,隋文帝时改为嵩岳寺,北魏与隋唐时建筑很多,曾经“堂宇千间,僧众七百人”,现在存留的只是个塔院。院内尚有唐大历四年(公元769年)《大证禅师碑》和唐《萧和尚塔铭》,字迹残蚀、模糊不清,也可佐证往日这佛门曾经有过高德大僧。庭院内散落的还有石幢、柱础等,依稀印证了这寺院曾经“楼台交辉,亭阁毗连”的境况。塔西塔北都有大型建筑遗址。

  从一岭双刹一路向西走两公里,就看到会善寺的标牌。从一条偏僻小路拐进去,几棵大松树下,有三间灰色拱形山门,门漆颜色褪净,有一种素朴的美。又是寺门紧闭,侧耳听,山门里头斧锯声响得热闹,从寺东角门进去,满庭古树,一座大殿。大殿在修,配殿在修,山门也在修,整个是一个热火朝天的劳作场面。

  会善寺是北魏孝文帝的一座离宫,孝明帝正光元年(公元520年)建闲居寺,僧众达千人。隋文帝开皇年间,赐名会善寺。唐时大规模增修并建琉璃戒坛,相传是著名僧人科学家一行及其弟子所建,琉璃戒坛成为天下许多僧徒受戒学律之地。历代多有整修,规模逐渐缩小,往昔辉煌不再。会善寺内古建2001年成为“国保”。

  我在工人堆里找到会善寺文物管理所所长范治家,随和的范治家所长带我转了一圈儿,我问寺内的维修啥时能完,范所长说,五一吧!

  寺内中心建筑就是一座大殿,范所长指着殿下的月台对我讲:月台踏步是直接凹进去的,这是元代风格。别的朝代月台踏步全是斜着上去的。

  踩着元代的踏步上月台,走进宋代的大殿。大殿内空落落的,地上打满工人的地铺。往顶上看,所有的木结构全部裸露,墙角的斗拱梁架极其复杂。范所长指着殿内石柱说,柱子原是木头的,明代嘉靖年间房子大整修,柱子由木头改成石头,石柱是当时香客捐建的。

  范所长说,这种维修是不落架翻修,尽可能保持原建筑构造。中国古建的木结构最负盛名,所谓“墙倒屋不塌”,现在建筑的框架结构就由此而来。

  林徽因曾高度评价中国古建木制构架之美,她说:中国木造构架中凡是梁、栋、檩、椽及其承托,关联的结构部分,全部袒露无遗,或稍经修饰,或略加点缀,大小错杂,功用昭然。

  这个大殿是宋代民间工艺,建筑时间仅次于少林寺初祖庵大殿。 (未完待续)


 
推荐】【 小字】【打印】【下载点点通】【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免费试用新浪15M收费邮箱 赶紧行动!
缤 纷 专 题
春意融融
绿色春天身临其境
水蓝幸福
水蓝幸福海洋爱情
请输入歌曲/歌手名:
更多专题 缤纷俱乐部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