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存葆“变调”唱出“鲁迅文学奖”(图) | ||
---|---|---|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4月07日05:19 人民网-人民日报海外版 | ||
身为将军的李存葆,现担任中国作协副主席职务,文学活动繁忙,但为了有更多的创作时间,他学会了说“不”字,尽量推辞应酬,一年里大部分时间“躲”回山东济南的家。但时间稍长山东的朋友又会常常约他出席会议、活动、聚会。盛情难却之后的李存葆就会再找一个藏身之处,除了妻儿,任何人不知他在何方何处熬灯创作。这样下来,李存葆一年总会为读者奉献出10万字作品。 李存葆以一篇小说而红极文坛后,为“变一种调子歌唱”,他开始写散文。几年后,当他的“散文大调”获得了中国文坛最高得分时,他又试图“变回来”。他说,如果用作家话语发言的话,我最关心的话题有两个,一是“自然生态”,二是“人性生态”。“自然生态”我是用散文表达得多;“人性生态”用小说诠释可能效果最好。去年我写的几篇东西都是围绕着这两个创作“母体”展开的。《霍山探泉》,通过山西洪洞霍山下的一个泉子,谈人与水的关系;《绿色天书》、《最后的野象谷》是写西双版纳热带雨林和野象保护的,这些是讲“自然生态”的;而我以《金瓶梅》一书故事的发生地山东临清为由头,写的那篇近4万字的散文《永难凋谢的罂粟花》,则是通过重新解读《金瓶梅》,剖析明代中晚期人性生态为何大恶化的文字。我以为,自然生态和人性生态,对构建和谐社会都是重要的话题。生态失衡必然导致社会失衡。现代工业文明使人们在不同程度上获得物质满足的同时,也大大扩张了人的各种欲望。人的欲望无边和地球的资源有限互为抵牾,人的欲望和人实现欲望的能力构成了永恒的差距。面对全球的生态失衡以及社会上的种种美好的和丑恶的现象,作家没有理由不关心“自然生态”和“人性生态”。 作为全国政协委员的李存葆在“两会”结束后回到济南,行前他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在商品经济的大潮中,一些“快餐”式的、“汉堡包”式的娱乐作品大量涌现,有的还相当走红,这使人们感到稍微严肃一点的文学作品被边缘化了,其实并非完全如此。任何一个民族的文化都是这个民族心灵之树上结出的“圣果”,每个民族对自己的圣果都会百倍珍惜。印度曾长期沦为大英帝国的殖民地,这期间有人曾经问英王,假如印度与莎士比亚两者择其一将作何选择时,英王毫不迟疑地回答,莎士比亚!这说明,一个国度的伟大诗人及其诗篇,是这个国度最瑰丽最珍贵的宝石。最终印证一个民族是否伟大的应该是她的文化。 在这个连空气中也弥散着物化味道的社会中,作家还是应该不媚俗,不媚商,不浮躁,写一点自己想写而对社会有意义的作品。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05年04月07日 第七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