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自主创新开先河(本期关注——新药研发)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4月07日05:44 人民网-人民日报

  本报记者 李晓宏

  “让中国发明走向世界”,这是我国新药科研工作者的不懈追求。今天,面对医药市场日趋激烈的国际性竞争,加快我国新药研发步伐已是当务之急。

  不久前,世界卫生组织(WHO)驻华代表贝汉卫坦言,中国在中药学基础上发明的复方蒿甲醚,是近50年来人类治疗疟疾的最大进步。如今,该药已在49个国家和地区被授予发明专利、在80个国家和地区获得药品注册,成功进入国际市场,被世界卫生组织在全球推广使用。

  而眼下,我国像复方蒿甲醚这样的创新药物少,成为国际知名品牌的新药更少。透过当今国际新药研发的崭新视角,重新审视复方蒿甲醚的成功之路,将给我国新药研发带来许多启示。

  疟疾克星的诞生

  复方蒿甲醚是我国按照国际标准开发、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一种青蒿素类复方药物。作为对付抗药性疟疾的有力武器,在国际社会,有人把它称为“治疗疟疾的最大希望”。

  疟疾是古老的传染病之一,也是至今仍严重威胁人类生命的一个顽敌。由于传统抗疟药物日渐失效,目前全球有100多个国家、24亿人口生活在疟疾流行区,每年有3—5亿人感染该病、300万人被夺走生命。

  严峻的现实急需一种新药遏制病魔的脚步。2001年,WHO在全球范围内推广一种抗疟新药———复方蒿甲醚,并于2002年将其列入WHO基本药物核心目录。现在,该药被全球越来越多的医疗机构作为治疗疟疾的首选药品:它不仅被14个国家定为一线用药,还被WHO作为国际抗疟援助计划的首选药品,又被联合国儿童基金会指定为在赈灾和难民救助中惟一使用的抗疟药物。

  为缓解贫困国家疟疾患者的生存危机,2004年春季开始,WHO等国际机构大幅度调高了购买复方蒿甲醚的国际援助资金。复方蒿甲醚的销量因此直线上升,由以前的每年10万剂跃至去年的440万剂,预计今年将达到3200万剂。

  阔步前行的复方蒿甲醚对世界公共健康做出的突出贡献,令人振奋,也令人好奇:我国在世界医药领域的这一重大发明是如何诞生的?

  复方蒿甲醚的诞生,肇始于20世纪60年代的援越战争。从开始研制到取得成功,前后跨越20多年,其间不乏传奇色彩。

  1967年5月23日,为支援越南战争中因疟疾流行而伤亡严重的中越军队,毛主席和周总理亲自指挥部署了一项紧急军事任务———“523项目”。这项以启动日期命名的重大项目,揭开了年轻的共和国研制抗疟新药的序幕。

  然而,对于新中国刚刚起步的医药工业来说,研发新药是个新事物,从何入手、从哪切入?科研人员经过反复讨论和研究,最终确定从祖国的医学宝库中寻找线索。

  在搜集、整理了大量的古验方、古医籍后,他们发现,早在公元340年东晋医学家葛洪所著的《肘后备急方》里,就有使用青蒿治疗疟疾的记载。于是,青蒿草成为“锁定目标”。经过反复筛选、无数实验,1972年,科研人员终于从青蒿里提炼出抗疟疾的化合物———青蒿素,并于1973年在云南和海南等疟疾高发区进行了临床试验。青蒿素是新中国研制的第一个化学药品,标志着我国新药研发取得历史性突破。

  治疗疟疾快速、高效、抗药性小的青蒿素,被国际社会誉为抗疟药研究史上的“里程碑”。它不但为我国消灭疟疾作出了贡献,也使世界抗疟事业翻开崭新一页。

  从此以后,我国科研人员在抗疟之路上不断奏响凯歌,他们在青蒿素的基础上又开发出蒿甲醚等疗效更强的衍生物。为克服疟原虫的抗药性再次“抬头”,中国军事医学科学院的专家们又将蒿甲醚与化学药品本芴醇组方,研制出新药复方蒿甲醚。复方蒿甲醚既有治愈率高的优点,也有延缓抗药性产生的特点,堪称抗药性疟疾的“克星”。

  从青蒿素到蒿甲醚,再到复方蒿甲醚,20多年筚路蓝缕的卓越努力,我国抗疟药的研发达到国际领先水平,走出了一条有限投入下跨越式发展的新路。

  走向世界之路

  今天,经蚊虫传染的疟疾在我国已基本绝迹,在许多人的心目中,它似乎已经成为遥远的回忆。这其中自然有青蒿素类药品的功劳。可是,当初我国把这种抗疟特效药推向国际市场时,却并不顺利。

  青蒿素问世后,由于缺乏专利保护意识,缺乏与国际接轨的药品管理规范,加上成药企业年产量小,没有形成规模,所以,它的国际销量非常低,一直是“藏在深闺人未识”。改革开放后,我国加快抗疟药品走出国门的步伐。

  药品进入国际市场是需要“准入证”的——该药在研究、生产和销售等方面必须符合国际规范。

  而在当时,我国医药界对GMP(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GCP(药品临床试验管理规范)等国际标准都很隔膜。1986年,美国食品药品管理局(FDA)曾对我国青蒿素制剂生产企业进行GMP考察,结果,还不知GMP为何物的诸企业令FDA失望而归。

  为使国内企业尽快熟悉并掌握国际规则,使青蒿素类药品产业化与国际接轨,我国政府决定“借船出海”,寻求世界知名医药集团进行合作。

  1991年4月,在国家有关部门的支持和领导下,由中国军事医科院、昆明制药厂和中信技术公司组成的“中方科、工、贸联合体”与瑞士诺华公司签署前期协议,一个按国际标准打造复方蒿甲醚产业链的合作项目开始确立。1994年,该项目正式启动。在长达10年的合作中,双方进行许多堪称艰苦卓绝的工作。十年攻坚,复方蒿甲醚走过国际专利申请、国际临床试验、国际药品注册的“三步曲”,取得进入国际市场的“入场券”。如今,它已在28个国家上市销售。

  起跳点放在中药学上

  今天,复方蒿甲醚已是国际医药市场上的一个知名品牌,它的成功给我们带来显著的效益,也带来深刻的启示。

  源于神农氏尝百草的中医药学,是中华民族的一块瑰宝,浓缩着东方古国对生命本质及其规律的千载探究。

  挖掘源远流长的中医药学资源,根据中药药效提取有效化合物成分研制新药,像青蒿素这种有的放矢研发新药的途径,可大大缩小筛查范围,加快进程,节省费用。

  目前,国内的药品市场有这样一组数字:从市场份额上看,西药占60%;这些西药中,国内企业生产的药品只有1/3;在这1/3的国产药品中,仿制药高达97%。也就是说,我国的药品仍以引进和仿制为主,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化学药品少之又少。

  然而,在技术密集型的制药企业,研发能力是最核心的竞争力,知识产权就是生产力。在这方面,我国与发达国家相比差距悬殊。

  专家认为,我国新药研发能力低的一个直接原因是科研投入少。国外公司研发资金一般能占销售收入的近15%—20%,国内公司一般只占到2%。严重不足的研发投入导致严重低下的研制水平,技术含量低的产品收益不高,经济效益低更无力增加研发资金。这种恶性循环使我国新药研发陷入一个难解的困境。

  打破“怪圈”,让新药研发步入良性发展的轨道,突破口在哪里?

  “把起跳点放在中药学上,实现新药研发跨越式发展,可降低研发成本,突破资金瓶颈。”复方蒿甲醚为我们开辟了一条具有“成本优势”的新药研发的新路径。

  中国医药能不能走向世界?历时10年的复方蒿甲醚合作项目证明,通过开展国际合作,可以为我国新药进入国际市场架起一座桥梁,缩短我们与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

  中方合作者之一、中信技术公司董事长王军介绍说,整个合作中,诺华公司承担了复方蒿甲醚项目的补充性研究、国际临床试验、国际专利申报、国际药品注册等工作,同时也担负了复方蒿甲醚的国际市场开发、宣传推广和技术指导等工作,为扩大复方蒿甲醚的国际影响和在疟疾流行国家的推广使用,以及带动中方合作单位整体生产技术水平提高发挥了重要作用,而这些工作正是我国企业所不熟悉的。王军指出,中国企业在合作架起的与国际对接的桥梁上,学到的不仅是先进的技术、严格的国际规范,更重要的是先进的管理理念和管理方法。

  链接

  青蒿又名黄花蒿,是一年生草本药用植物,主要分布在我国的广西、云南、四川、重庆等省区市,此外,越南、印度等国也有少量黄花蒿。重庆酉阳生长的野生青蒿最具有工业提取价值,世界上青蒿素类药物原料八成以上产自于此。

  从黄花蒿中提取的青蒿素,是我国获国际社会承认、在国际医药界最有影响的两个药物之一。以青蒿素为主的联合疗法治疗疟疾,3天就可见效,较传统氯喹疗法减少了4天。临床应用30多年来,尚未发现疟原虫对其产生耐药性。

  世界卫生组织去年初已经接受全球基金的拨款,拟在5年内每年出资1亿—2亿美元,为非洲国家购买以青蒿药物为基础的联合用药,作为全球抗疟疾首选药物。

  《人民日报》 (2005年04月07日 第十五版)


 
推荐】【 小字】【打印】【下载点点通】【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免费试用新浪15M收费邮箱 赶紧行动!
缤 纷 专 题
春意融融
绿色春天身临其境
水蓝幸福
水蓝幸福海洋爱情
请输入歌曲/歌手名:
更多专题 缤纷俱乐部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