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王小帅的电影之旅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4月07日06:22 人民网-江南时报

  编者按:

  4月1日,国家广电总局电影审查委员会发出了影片审查决定书,王小帅“解禁”后的第一部电影《青红》终于拿到了通过令。它不仅是第一部可以在中国大银幕上映的王小帅“解禁”后影片,也成为他第一部走正常程序(即先获得国家通过令再报送国外电影节)报名国际电影节的影片。上个世纪90年代中期,王小帅的影片《扁担·姑娘》曾经历过审片三年不过的“惨痛”经历,但这次《青红》则享受了9天两次审查的高效率。王小帅说:“经过沟通,保持了影片的完整性,很不容易。从我的第一部影片《冬春的日子》到《青红》,正好12年,按照中国老百姓的说法,一个轮回啊!12年,我终于为自己的电影拿到了‘出生证’,我希望这不是个别影片的个别现象,而是整个中国电影未来长期的走向。”

  程青松(以下简称程):你北京电影学院毕业的时候怎么就想选择福建厂呢?

  王小帅(以下简称王):比较早的时候陈剑雨在福建厂,就游说我们,说我们的一个本子可以拍,23岁,傻乎乎的,觉得拍电影的留校当老师不好。留校我什么都不懂,教什么书啊。后来北影厂要,北影厂说搭一班子要两套人,其中一套有我、张锡贵、李继贤什么的,这一拨人,导摄美是齐全的。那时候还觉得挺开心,我父亲分析一下说还是应该去北影,毕竟是大厂。结果那时的厂长宋崇下来了,这个计划就泡汤了。北影厂我们没进去,就剩下八一、长春、福建3个地方了,学校让我赶紧做决定,就好像先让我挑那意思,就你学分高,我觉得福建靠海,就去了福建。

  程:到福建厂呆了多久就走了?

  王:福建厂是1991年去的,1990年跟张元折腾了一年《妈妈》,那时候想要做独立制片嘛。《妈妈》原来是我要导的,剧本、分镜头都是我弄的,后来《妈妈》的那个钱老来不了。

  程:那《妈妈》是怎么退出的呢?

  王:我跟张元商量,说《妈妈》的钱还没着落。张元说你先去。我说这样,咱们分配好了,我这边去,那边你先弄着,反正都是住隔壁,我这边如果先成,你就过来做摄影师。他也乐意,我说你这边成了咱们再说。后来我们这边乱七八糟的也没成,他就告诉我说开拍了,说你再回来拍吧,我觉得不好意思了,来回倒腾。那时候也是年轻幼稚。

  程:后来拍《冬春的日子》的过程有多长?

  王:《冬春的日子》拍摄的时间很长,陆陆续续将近5个月。

  程:钱是哪儿的?

  王:钱是张宏涛的,我们摄影系的一个同学。我向他借了五万块钱,自己兜里有几千块钱。还有一个熊强,过去武汉的一个同学。然后就拍广告,大家都帮助,还有邬迪,那时候全帮忙,一个小广告拉一帮人拍,拍完都不拿钱,把这八九万块钱省到我这儿拍这个戏。

  程:胶片是用乐凯的?

  王:我跟刘杰去保定弄的胶片。从北京出发到保定,在保定磕了三天胶片,保定车多,看见任何一个往南开的车就上去,上去就呆着,两人抽着烟。很快,一两站就到了,跳下来。保定站又小,沿着火车直冲前走,不往出站口走,一直沿着铁轨走,一直到杳无人烟的地方,一扭身就出去了。刘杰家是保定的,他们家离保定车站还不远,所以还不用坐车,走路到他家里,到他家一打地铺睡觉了。睡完觉弄两部自行车,我俩骑着车就去,备好了钱奔保定乐凯胶片厂,跟他们谈好了。晚上谈完回来,第二天,背着包接着用同样的方法进火车站,然后上火车,同样的方法到北京下来,骑着车回家,一分钱都没花。这样谈好了给我们胶片。

  程:《十七岁的单车》是跟台湾的焦雄屏合作的?

  王:对,跟她合作,她是影评人出身。我一直在试图和力图改善制片的环境,各个环节的衔接我觉得基本上做得还是不错的。焦雄屏处理得也还好,创作上也没有压力,有一点像《极度寒冷》,那个创意是自由的,只不过在《十七岁的单车》上改变了制片的环节。我在《极度寒冷》和《冬春的日子》的时候创意是自由的,但是制片的环节是不完善的,到《十七岁的单车》之后,能够维持比较好的原始创意,或者是人家鼓励你一些东西,然后再调整一些你的制片环节,包括前期策划和后期,还有到后面的行销都很到位。

  程:《十七岁的单车》对你意味着什么?

  王:这是我的一个梦想,什么梦想呢?倒不是说我要追求什么样的一种格式,反过来我是追求一个在我眼里最良性的操作环节,是我能够在心情最放松的创作环境中工作的理想,变成追求这个了,实际上也做到了。《十七岁的单车》对我来说是一个最充分的作品,没有什么压力,是最稳当的。我现在比较轻松也比较知道我不急于做什么,应该要做什么,这是一个最清晰的状态。很多年了,坑坑洼洼,乱七八糟。

  程:青春的故事总有些许的残酷意味,你自己对《十七岁的单车》是一个什么评价?

  王:我自己觉得它巧妙。我一开始的印象是自行车变了,怎么变了呢?就是说以前对自行车特崇尚,后来我发现变了,你现在出去往往是开车走了,如果哥们说骑车回去,这个就不对了,整个停滞了。一个家庭的整个背景还是停在自行车上,以前是进步的象征,现在就是停滞了,家里有房子,有电脑,有汽车才是好的,有自行车反过来就变成寒酸了,没混好才骑车呢。构思的时候有这方面的原因,这里面自行车的功能就变了。老百姓里面,大部分的人还骑车,还有一部分也变了。从另外一个角度看,有的自行车已经不带功能性质了,自行车越来越花哨,越来越漂亮了,有一部分年轻人骑车就是玩儿了,所以它这个价值观也在变化。我觉得,原来的故事可能就是通过找车反映社会现实,我觉得单一,现在出来这么一个人,就变成把这两种价值观念平衡地放在电影里面,来透露整个社会背景,也就是说透露变化中的中国的信息。

  《江南时报》 (2005年04月07日 第三十一版)


 
推荐】【 小字】【打印】【下载点点通】【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免费试用新浪15M收费邮箱 赶紧行动!
缤 纷 专 题
春意融融
绿色春天身临其境
水蓝幸福
水蓝幸福海洋爱情
请输入歌曲/歌手名:
更多专题 缤纷俱乐部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