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中国也有彼得·潘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4月07日08:55 南方日报

  学习时代

  萍者

  在欧美国家,彼得·潘是一个家喻户晓的童话人物,几乎每个孩子都梦想过在一个星光灿烂的夏夜,彼得.潘会飞进自己的卧室,将自己带到充满童真、快乐的永无岛,过上只有在童话和梦中才有的奇妙生活。在英国作家詹姆斯·巴里的笔下,彼得·潘永远长不大,也不愿意长大。在刚出生那天,他就逃出家门,因为听见父母谈论他长大后该成为什么样的人。他不想有朝一日长大成人,他想永远做个小男孩,自由自在地玩耍。

  彼得·潘是个童话人物。不过,我觉得这个童话人物之所以能成为经典,恐怕也是因为以一种美丽的笔法传达出人类与生俱来的某种惰性,即对承担责任的恐惧。现实毕竟不同于童话。身穿树叶做的衣服的彼得·潘,注定了只能在童话世界里自由自在地飞翔,一旦着陆现实,必定是悲剧一场——美国著名黑人歌星约翰·杰克逊在漂白皮肤之后,整了一个彼得·潘式的小翘鼻子不算,还建了一个超大规模的儿童乐园,以彼得·潘自居,却惹来一个又一个娈童官司。

  可悲的是,现在咱中国也开始出现彼得·潘式的逃避长大的NEET一族。他们到了应该经济独立的年龄,却缺少谋生意愿,宁愿像尚未成年的孩子,躲在亲人的翅膀下,过着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日子。这部分人之中甚至开始出现大学毕业生的身影。广州市东山区建设街今年总登记失业人员500人,属于过去两年毕业的大中专学生就有33人,其中本科、大专生11人,年龄均在25岁以下。据调查,这批毕业生都不愿离乡,宁愿被父母供养。而家长的过分溺爱恰恰也影响了他们找工作的意愿。

  “NEET”最早出现于上个世纪80年代的英国,是“Not in Education,Employment orTrainning”的缩写,指既没有正式工作,也没有在学校里上学,更没有去接受职业技能培训,必须依靠家人为生的青年人。这个群体一般指年龄在15岁到34岁,未婚,依靠父母或者伴侣谋生的人。

  中国的“NEET”可分为三类:一类是纯粹寄生虫型失业,依赖父母生存,不愿意辛苦谋生;一类是被迫失业型,由各种原因导致的就业障碍,比如学历低的没有就业优势,学历高的高不成低不就;还有一类是新出现的非传统型失业型,他们或者选择追逐梦想,但因为其就业理想与现实不匹配而造成失业,有些女性干脆选择做全职太太,完完全全地躲进温暖的小家庭里。可以说,“长大不成人”是这些“成年孩子”及社会面临的共同尴尬。

  有人认为“NEET”的出现是经济发展的结果。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研究员孙云晓说,过去大学生毕业后必须马上工作,因为家里无法再供养下去了。现在很多家庭不再简单地为温饱而工作,生存显得不那么紧迫。而有一些年轻人不工作是为了获得一种更好的发展,谋得更好的职业,可以看作是一种物质条件宽裕后的多元化选择。即使是做全职太太也是一种工作,要从现代意义上理解工作的含义。

  但无论如何都不能忽略一点,那就是中国“NEET”一族大都为独生一代,他们中有许多人不清楚自己想做什么,也没有能力去做。舍不得让其受苦的父母在为成年孩子撑起阴凉的同时,也遮挡住了其成长的阳光。

  即使家境好,父母养得起,但不劳而获,挥霍父母的钱财,说到底属一种病态的生活。更不必说工作是一个人融入社会的契机。根据国外对“NEET”族的研究经验,无所事事的“NEET”族更容易走向吸毒、暴力犯罪,更容易成为社会的边缘群体和社会不安定因素。

  从某个角度来看,“NEET”一族的父母应该向母狼学习。母狼对狼崽的爱,丝毫不比人类对子女的爱逊色,但狼崽一旦到了该独立生活的年龄,母狼必定连咬带撕地将狼崽赶出家门。在动物界,这是一个普遍现象。人,号称是万物之灵,怎么有时候反不及动物聪明呢?


 
推荐】【 小字】【打印】【下载点点通】【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免费试用新浪15M收费邮箱 赶紧行动!
缤 纷 专 题
春意融融
绿色春天身临其境
水蓝幸福
水蓝幸福海洋爱情
请输入歌曲/歌手名:
更多专题 缤纷俱乐部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