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残疾双特困户更需帮助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4月07日08:57 南方日报

  广州市残疾人联合会关注本报报道

  残疾双特困户更需帮助

  本报讯本报和广州市国土房管局联合推出“为三千双特困户找房子”系列报道后,引起了广州市残疾人联合会的高度重视。昨天上午,广州市残疾人联合会副理事长宋碧文在接受记者采时表示:残疾人双特困户是这些双特困户中的困难户。因此他呼吁,在解决双特困户的住房问题中,尤其要给予残疾人更多的关爱。

  在许多需要帮助改善住房条件的双特困户中,不少是家庭中有残疾人士的,有的家庭不止一个甚至全体成员都是残疾人,这些残疾人比起身心健全的其他双特困户,由于缺少自主活动能力,他们更加缺乏与外界的沟通;同时,他们的居住条件更差,更需要有人为他们联系、提供房源。宋碧文副理事长动情地说:许多残疾双特困户,甚至需要我们去寻找,因为他们连上有关部门了解有关的政策、确认自己是否符合双特困户条件,都存在一定的困难。

  宋碧文呼吁:在“为三千双特困户找房子”活动中,广大党员、市民不但要为残疾双特困户寻找、提供房源,而且还要寻找残疾双特困户,让他们也能得到租赁住房补贴,改善居住条件,善莫大焉。

  记者从广州市国土房管局2003年底登记在册的双特困户中,了解到有385名残疾户是最迫切需要解决(详细名单见B02版)。

  邓演退休多年,妻子患精神病,儿子失业在家

  一家住房宽仅1.6米

  双特困户邓演一家多年来一直都是住在楼梯底下。邓演今年64岁,已经退休多年,妻子患有精神病,儿子失业在家,全家的生活就靠邓演800元/月的退休金。每个月光是给妻子看病就要花去100元,尽管这样他老婆还是经常反复发作,小发作都不敢去看,只有特别严重的时候才不得不去。记者昨日和广州市房管局工作人员一起来到他位于东山区云鹤北街二十八巷的家里。

  记者看到,屋子是在楼房的楼梯拐角处就势改造的,面积仅16平方米的屋子宽只有1.6米,长10米,像一条狭长的巷子。“巷子”里两侧摆放着冰箱、凳子等用品,中间只剩下宽不到半米的通道。

  “巷子”隔成了三段,最里头用窗帘一拉,就成了老伴的卧室;“巷子”中间放了一张沙发,白天当作椅子,晚上就是邓演的床了;“巷口”处用木板架了一个阁楼,那是儿子睡觉的地方。

  屋子左右两侧都是水泵房。“每天早晚水泵都抽水,噪音非常大,吵得晚上都睡不着觉。有时候还整天24小时都在轰鸣。”邓演无奈地告诉记者。因为地势较低,每逢下雨的时候,雨水就顺着楼梯渗入屋里。据介绍,下大雨的时候,屋里地上都是水。为此,邓演特地在门口砌起了一道水泥门槛,专门用来挡住雨水。

  提起新的双特困户住房补贴管理方法,邓演一个劲儿地说“好”。“前天街道居委会的工作人员告诉我说实行了新的住房补贴标准,叫我可以自己去找房子租。我们一家三口共可以享受690元/月的补贴,差不多够租一间好些的房子了。我现在正在到处寻找合适的房子。”

  司徒桐拖着残疾的腿寻房2个月未果

  “一听我是困难户,就怕了三分”

  双特困户司徒桐拖着残疾的腿2个月里四处寻房未果,感叹:“没想到困难户租房子这么难!”

  海珠区南华东路公平新街21号10平方米的顶层,司徒桐已经在这里蜗居大半辈子。62岁的司徒桐领记者上到三楼的顶层里,由于腿脚不方便,他沉重的步伐下木楼梯咯吱咯吱地响。在顶层自搭的小房间,一张床和一个衣柜已填满这个10平方米不到的空间,墙角上还摆着电饭锅。1976年我结婚了,阿婶同意我在顶层搭一个房间自己住。现在我的孩子都长大了,顶层根本容不下。我们就轮流着睡床,有时我和儿子睡床,老伴和女儿睡楼下的长木椅。”

  广州市实施双特困户租赁住房补贴政策后,司徒桐就开始了艰难的寻房生涯。“我每天开着残疾车四处打听。见了中介公司,我就进去问。甚至连农民房我也问了不少,附近的穗宝村、凤阳街等城中村我都问过。”他说。

  “将近1000元/月的房子其实不少,但人家一听我是困难户,立刻就怕了三分。他们担心以后国家不给我补贴,我付不起房租,又没法把我赶走。”

  更麻烦的是,所有业主一听说要签租赁合同就摇头了。“价钱多少可以商量。一些业主也表示困难户也无所谓,反正准时交房租就行了。但他们一听要签租赁合同就不想往下谈了。”他无奈地说。据他分析,因为签了合同就要交税,所以业主宁愿把房子出租给不需要签合同的外来人口,也不愿意出租给他。

  在司徒桐四处找房的时候,滨江街道办及海运居委的党员也在为他四处奔走。“他们有的替我跟附近的中介公司打招呼,替我跟出租屋管理中心打招呼,还请朋友帮我留意。虽然没有最终找定,但他们前前后后给我介绍过10多处的房子。”司徒桐表示将继续找房子。

  60平方米房子住着10口人,李先生痛苦不已——

  “我再也不想爬阁楼了”

  李先生的家就在荔湾区金花街吉祥社区的一个巷子深处。李先生告诉记者,就在这个60平方米的房子里,住着10口人。

  房子是李先生父母的,原来一家五口人还能勉强住住。如今,70多岁的父母退休多年,他们兄弟三人都已经成家并各有一个孩子,这样一来,一家11口人就住在一个屋子里。早些年,李先生的类风湿病让他腿伸不长,腰也直不起来,妻子实在是受不了丈夫病残的身体和拥挤的住房,几年前和他离婚了。如今,他和11岁的女儿及父母、兄弟两家一共10口人都住在一起。

  记者实在很难想象,就这么间屋子,怎么能“塞”进10口人?李先生告诉记者,在平房的上面还搭有一个小阁楼,他和女儿以及其中一个弟弟的一家三口住在阁楼上,另一个弟弟的三口之家和父母就住在楼下。在客厅里面的一个6平方米左右的套间里,堆着一些锅碗瓢盆和一些生活杂物。住在楼下的父母和大弟弟一家就在这里生火做饭,小弟弟一家就在阁楼上面生火做饭,李先生和女儿及父母们一起开火。

  “没有办法,一家10口又分4个小家庭,住得这么挤难免有一些摩擦,一起吃饭更不行,但分开做饭,地方实在是太小了。”平常,母亲都是早早从外面买点菜回来,赶着把饭做了后将地方腾出来,等弟弟一家回来后,可以有地方做饭。洗澡、上厕所也是一个大麻烦,一个1平方米左右的小屋子,便是一家人的卫生间了。“天热了,轮着洗澡就要轮到半夜。”

  但对于李先生而言,最大的痛苦莫过于每天要拖着残疾的身体艰难地从阁楼爬上爬下。“楼上有一个小房间,弟弟一家是没法住下的,只好我上去住了。”说着,他蜷曲着身体从板凳上站起,慢慢移到陡峭的木楼梯上,四肢趴在楼梯上一坎一坎地往上移,十来坎梯子,他花了近五分钟才走上去。下来的时候,李先生只得双手死死地抱着楼梯一边的栏杆,将双脚艰难地往下移。下楼时,老旧的楼梯栏杆发出吱吱呀呀的声音。

  李先生告诉记者:“我和女儿是双特困户,每月可以领到460元的住房租赁补贴,我只能按这个价钱租房子了。我想租一间离父母近点的小房子,只要在一楼就好了——我再也不想爬阁楼了。”

  本报记者 赵南坚 严丽君实习生 李文洁 卢国松

  重要启事

  南方日报将与南方网联合向房屋出租人发出倡议,网友从4月8日开始,可以登录南方网南方社区 http://bbs.southcn.com/的“岭南茶馆”,向双特困户提供房源信息,也可以对南方日报与广州市国土房管局共同推出的《为三千特困户找房子》系列报道及活动,提出建议与意见,畅谈心声。

  图:

  邓演的住处就是一个楼梯间,他指着屋顶说:“这处经常漏水。”赵南坚 摄

  司徒桐坐在一家四口唯一的床上,不知何时能租到房子。李文洁 摄

  身体已经蜷曲的李先生,艰难地从阁楼下来。李文洁 摄


 
推荐】【 小字】【打印】【下载点点通】【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免费试用新浪15M收费邮箱 赶紧行动!
缤 纷 专 题
春意融融
绿色春天身临其境
水蓝幸福
水蓝幸福海洋爱情
请输入歌曲/歌手名:
更多专题 缤纷俱乐部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