鳌江之痛:先污染再治理教训深刻(观察台)(组图) | ||||
---|---|---|---|---|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4月08日05:50 人民网-人民日报 | ||||
鳌江位于浙江省南部,流经平阳、苍南两县。十几年前,这里青山绿水,风景秀美。上个世纪90年代初,平阳等地发展制革、造纸、食品等行业,产生的工业废水全部排入鳌江,致使鳌江水质急剧恶化,由二类变成劣五类。2003年,在国家和浙江省有关部门监督下,平阳县出重拳治理污染,鳌江生态环境恶化的势头得以遏制,但现实仍不容乐观。 污染依然触目惊心 3月底,笔者来到平阳县水头镇制革基地,但见:河道几近干涸,河床堆积着一座座垃圾山,黑色的浊流携带着垃圾翻涌东去,空气中弥漫着浓烈的臭鸡蛋味……笔者在鳌江边一个污染严重的地方呆了不到半分钟,就感觉胸闷、呼吸困难。制革基地里,皮革加工车间鳞次栉比,厂房周围排污沟道四通八达,厂内堆放着许多未加工的生皮。这些生皮都是用破旧卡车或拖拉机运来的,一路散发着难闻的气味,洒下肮脏的臭水,常常令路人躲闪不及。一处比较大的厂房里,污水横流,臭气熏天,工人穿着简单的防护服(仅是一种连衣的胶裤或者围裙加长筒胶靴),似乎对这一切已习以为常。笔者问一些工人,是否担心这样的工作环境对身体不好,竟有人表示无所谓。有工人说,刚来时身体有过不适,但时间一久就习惯了。 艰难的治污征程 传统制革工艺排放出的废水,色度深,悬浮物多,含硫化氢、氨和铬化物等有毒物质,还产生皮屑和制革污泥。前几年,水头镇制革业每天排放污水8万吨以上,制革污泥至今没有很好的解决办法,仍采用堆放或深埋。 鳌江被污染,危及沿岸百姓的生产生活。下游地区的群众,为污染问题连年上访。2003年,鳌江污染被列为全国十大环境违法典型案件之一,鳌江的最大污染源———水头镇制革基地因此成为治污重点。 基地管委会丘殿星副主任介绍说,2003年底,基地开始限产轮产,实行生活用水和工业污水两水分流。为打击违规生产和排放污水,平阳县共出动6万多人次,取缔1400余个(台)“转鼓”、开皮机。目前,已建成7座污水处理厂,总处理能力5万吨左右。笔者参观了其中的3座,看到污水经过除淤、生化降解、沉淀等工序后,呈黄色,看上去干净一些了,但排放口旁竖立的告示牌告诉人们,这水依旧不适合鱼类生存。如今,基地工厂开工量是根据污水处理厂处理能力确定的。 治污窘境待突破 笔者调查发现,根治鳌江污染难以一蹴而就。 治污费用捉襟见肘。按照“谁污染,谁治理”的原则,目前制革基地管委会向制革企业收取基础设施建设费,并根据企业实际污水排放量,收取污水处理费。这些钱,管委会全部投在治污设施建设上。水头制革基地主要加工生猪皮,环境污染严重,治理起来花费巨大,加上2003年实行限产轮产以来,制革厂普遍开工不足,管委会收取的治理污染费远不够用。政府财政陷入窘境。由于压缩皮革加工业,2003年平阳县财政收入大幅下降。前几年,当地政府和企业已经投入1.2亿元资金用于治污工程,2003年后县政府又在财政困难的情况下连续3年每年投入治污资金1000万元。但这些投入对于污染治理来说仍是杯水车薪。 企业生产技术落后。水头制革基地的大部分企业仍沿用落后的生皮加工工艺,全部实现清洁生产难度很大。 “不是我们消灭污染,就是污染消灭我们”。可喜的是,在根治鳌江污染上,当地政府、群众和企业已经达成共识。平阳县政府已做出决定,2005年实现制革基地污染全面整治的目标;2010年实现制革产业全面升级,建成生态型、循环式、可持续发展能力较强的工业化基地。 《人民日报》 (2005年04月08日 第十六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