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外如画的加碑岩(出发) |
---|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4月08日07:02 人民网-江南时报 |
刘少才 加碑岩(当地方言音“nie”)位于辽宁省绥中县西部境内的燕山丛中,原始风貌保持完好,过去鲜为人知,只是这几年才初露峥嵘而吸引美术学子、摄影爱好者和旅客而名声在外。 去年4月,我们一行8人租一辆面包车,从锦州出发,用了大约两个小时的时间赶到这个如诗如画的加碑岩。过去的加碑岩没有像样的路,当地有一句顺口溜“一到加碑岩,一天一双鞋”,山民们经过多年的艰苦努力,修建了进山的盘山小道,才使这块不受任何污染、没遭任何破坏的原始风貌展现在世人面前。这里群山连绵起伏,千沟万壑俊美,大自然的鬼斧神工让这块处女地美丽动人,让游人留连忘返。这里山山有奇景,沟沟有佳境。四月满山滴翠,梨花盛开,映山红羞花月貌,清香扑鼻,不是江南胜似江南,不是天堂胜似天堂。 这里有古朴的民居,那石墙青瓦是祖上留下的故居,门前梨树下的石碾石磨,村姑去山下担水优美的身姿,牧羊女的鞭花,小伙子的山歌,真是未端酒杯,先自醉倒了城里来的游人。 越往山里走,那石林,那母子石,那猛虎上山,那金龟探头,那一线天,那山中瀑布,那不枯的古树,真是一步一景,到处都充满诗情画意。 当晚霞的夕阳照射到郁郁葱葱、树叶婆娑的大山时,虽然我们已经进入大山的腹地,远离了人间,但谁也没有立马走的意思,夕阳西下,山仍然是绿色的,同时也感觉到空气是绿色的,心是透明的。天蓝蓝树绿绿,微风轻拂,树影摇曳,植被盎然。这座至今仍保持原始风貌的关外燕山山脉之中的加碑岩,一草一木、一石一景都是人类共同的财富和美景。 晚上,当地热情的郭四,一个为人热情的小伙子派人做向导,带领我们找到事先安排好的一户姓虞的农家。纯朴的山民一家为迎接我们的到来,将儿子新婚的被褥都拿出来给我们盖。并准备了丰盛的晚餐,将家里招待贵客的咸肉咸排骨都拿出来,还有小鸡炖蘑菇、山野菜鸡蛋酱等纯绿色食品,各种炒菜摆了满满一桌子,虞家长辈虞大爷还拿出一瓶珍藏的老酒让我们享用。虞大爷说山里人家轻易不来人,来人就是上宾。虞家四世同堂,一大家七八口人和睦相处,经济来源以水果为主,能种庄稼和菜的土地很少。虞大爷说这几年修了通往山外的路,卖水果也不用出山了,都是外地的大货车进山收购,日子过得一天比一天强。 第二天早晨天还未大亮,我们就又进山观光了。 春秋两季,这里是候鸟停泊的码头,画眉、杜鹃、山鸡等百来种候鸟,谁也说不上它们谁是主角。常驻鸟类的各种鸟巢,或在树梢或在山崖,多姿多彩,太阳初升,百鸟鸣唱,一点也不怕生人,倒像似是欢迎我们的到来。 更令人惊奇的是,笔者亲眼目睹几只活蹦乱跳的野兔听到脚步声向山林深处跑去。而小松鼠拖着美丽的长尾巴可爱地瞅着我们。山民永远不会担心何时还会燕归来的环保绝唱。有经验的老人说,在加碑岩烂漫的晚霞中,静坐于山腰的梨树下,可听见草丛中传来的声声蛙鸣,可看见空中掠过飞鸟归巢翩跹的暗影,你可以闭着眼睛分辨着,哪是喜鹊,哪是山鸡,哪是猫头鹰。还有大雪飘落的季节,加碑岩会成为飞鸟和野生动物可信赖的家园。 山上有多少种植物、树木和中草药,笔者没有统计过,但有一点可以肯定,茂盛丰富的植物、树木可吸收几万甚至几十万上千万人吐出的二氧化碳。加碑岩,好一个纯净的天然氧吧。夏季,北方雨水勤,瀑布飞溅,清泉长流。冬季,北方天寒地冰,瀑布下日渐结冰,一天天堆积,天长地久,成一座冰山,日光一照,光芒四射,耀眼得眼花缭乱,成一道南方人无法想象的佳景。时值4月,室外温度已达20摄氏度,瀑布下的冰还未曾全部溶化,留给远道而来的我们去想象。 加碑岩,山的原始,百姓的纯朴,本身就是一首诗,一幅风景画,此行不白来! 贴士 去加碑岩采风现在没有旅游车。我们7位摄影爱好者是从锦州市租一辆面包车前往的,往返共需4天时间,跑了加碑岩以外的河北抚宁县境内的长城和辽宁段的九门口长城,车费总共才要700元钱,比乘火车下车后再租车要合算得多。 线路:从东面到加碑岩采风结束后,出租车经山区盘山道可直达河北省抚宁县境内无人管护的长城城子峪长城和板厂峪长城及周边燕山深处自然风景区九道缸风景区,风景区也是正在开发的原始风景。周边同时采风的景点还有古砖窑遗址、山海关长城和天下第一关,山海关附近的燕塞湖、长寿山景区、孟姜女庙、九门口长城等。 食宿:加碑岩村已经有一户农家开办了专门招待来此采风的业务,有住房和食堂。如住房紧张,他会帮助游人联系到百姓家住宿,我们就是住的百姓民房内。山里人特纯朴,他们热情招待远道的游客,会将家中最好吃的、最好的被褥都拿出来招待游客。早餐有面食类和小米稀饭、山野菜鸡蛋酱等。晚餐满满一桌各种炒菜,将家中春节时留下的咸肉排骨都拿出来,很是丰盛。中午游客要自备食品上山了,要带足水。山中有泉水可饮。 食宿特便宜,一宿两餐才要价每人15元钱,我们感到过意不去,每人给了20元。 山区独特的食品:各种山野菜、咸肉、小鸡炖蘑菇。 《江南时报》 (2005年04月08日 第三十二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