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环球科考:中国人放眼远洋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4月08日08:20 光明网-光明日报

  专栏记者:齐芳本期策划:金振蓉 王保纯

  特邀嘉宾:

  毛彬(中国大洋矿产资源研究开发协会秘书长)

  王春生(环球远洋科考首席科学家)

  陆会胜(“大洋一号”船船长)

  缘 起

  在纪念郑和下西洋600周年之际,我国远洋科考船“大洋一号”于4月2日踏上了太平洋、印度洋和大西洋的征程,开始我国首次远洋环球科学考察。用中国大洋协会理事长陈炳鑫的话说,此次远洋环球科考标志着我国深海大洋的调查研究工作迈进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在我国大洋事业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

  中国不能“缺席”海洋科考

  记者:远洋环球考察所费不赀,不在南、北极科考之下。进行环球远洋科考的意义何在?

  毛彬:要想讲清楚这个问题,我们首先必须谈谈国际海底区域。根据《联合国海洋法公约》规定,国家管辖范围内以外的海床和洋底及其底土为国际海底区域,简称“区域”。“区域”面积约2.517亿平方公里,占地球表面积的49%,蕴藏着丰富的战略金属、能源和生物资源。“区域”及其资源是全人类的共同继承财产,资源的一切权力属于全人类,不得有任何国家自由地占有与利用。中国是海洋大国,同时也是人口大国,理所当然地应该从“人类共同继承财产”中分享应有的份额。因此,中国积极开展“区域”活动,在《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的法律框架下,在为全人类和平利用国际海底资源作贡献的同时,维护我国在国际海底的利益,为经济建设拓宽战略资源储备。

  1991年,中国大洋协会获联合国批准,成为第5个国际海底资源开发的先驱投资者,获得了15万平方公里的多金属结核矿开辟区。根据《公约》的规定,必须放弃开辟区之内50%的区域。1999年,中国大洋协会顺利完成了50%的区域放弃,并于2001年与国际海底管理局签订了《勘探合同》,确定了我国对7.5万平方公里多金属结核矿区拥有的专属勘探权和优先商业开采权。

  1998年,俄罗斯代表团要求国际海底管理局制定多金属硫化物和富钴结壳探矿和勘探规章。专家预计,该规章可能在2006年审查通过并于2007年开放申请。在这方面起步较早的国家已基本完成申请区域的调查,一旦勘探规章审查通过,即可提出矿区申请。中国这次开展首次环球海洋科学考察,正是在这种国际背景下进行的。

  记者:也就是说,我们是在《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的框架下,积极参与海洋事务,为和平利用国际海洋资源做出一个发展中大国应有的贡献。

  毛彬:你说得不错。同时,《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生效以后,世界各国对专属经济区以外的国际海底区域更加重视。美国正在讨论拟将海洋投入增加一倍,日本建造了大型大洋钻探船,韩国也提出“海洋开发的全球化与信息化”的目标。面对当前美、日、欧盟等发达国家和韩、印等周边国家大力调整其海洋战略的新形势,我国也及时明确提出了加快“走向深海大洋”的目标。此次环球科考对发展我国大洋资源调查事业,提高我国大洋资源研究水平,维护我国的海洋权益等方面都具有积极的意义。

  除此之外,这也能展示和检验我国大洋科学研究及技术进步方面的新进展。在这次科考中,我们将开展多金属结核、富钴结壳、热液硫化物、生物基因等项目的调查研究,并有望在当今世界科学界关注的热点问题上取得突破。同时,通过执行环球航次,也是检验我国大洋调查研究技术尤其是自主研发装备的技术性能的一次实际考验,对提升我国深海技术装备的研发及产业化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这次大洋科学考察,是我国首次组织的环球大洋科学考察,举国瞩目。说它是“我国大洋事业发展史上一个新的里程碑”一点也不为过。早在20世纪70年代末,我国老一代“海洋人”就提出“查清中国海,进军三大洋,登上南极洲”的目标。随着我国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综合国力的不断增强,中国海我们已经基本查清,也积极开展了南、北极科考,取得了一系列科研成果。只有三大洋,因为种种原因一直未能成行。这次,我们终于可以一偿夙愿。同时,由于环球航次实施的时间恰逢纪念郑和下西洋600周年,藉此开展宣传教育,也将会极大地增强国人的海洋意识,扩大我国在世界大洋科学领域的影响。

  有望取得世界级科研成果

  记者:此次环球远洋科考的内容是大家最关注的焦点,在内容方面有什么新看点?

  王春生:从科研角度上来讲,此次“环球航次”也有几个新亮点。第一是考察区域新,这是我国大洋工作首次由单一的太平洋区域转向全球各大洋区。

  第二是综合性强,此次科考为我国远洋科考由单一的资源调查向资源与科学相结合的综合科学考察的实质性转移拉开序幕。

  第三是内容新,拓展我国国际海底区域研究开发的新领域。受各种条件的制约,我国至今对海底多金属热液硫化物还没有进行过有组织的科学考察和调查工作,此次科考将弥补这个空白。我们要对西、中太平洋海山区的富钴结壳和全球三大洋洋中脊上几个关键热液活动区的海底硫化物系统进行进一步考察。

  同时,我们还将着重对深海热液喷口附近极端环境生物进行调查研究,并有望找到新的生物基因资源。这些都是目前世界科学界关心的前沿和焦点问题,一旦有所得,就将是世界级的成果。具体说来,从海底火山口喷涌而出的黑色的海底热液,能直立向上形成约3至4层楼高的“黑烟囱”。在高达400摄氏度的“黑烟囱”附近,存在着不计其数的耐高温耐高压能力极强的微生物。这些被称为“耐热冠军”的微生物,据国外科学家估计,蕴含着高达2000亿美元的市场开发潜力。而我们国家还未开展过相关方面的研究。在此次科考中,我们将试着回答这样一些问题在几百摄氏度高温、几百个大气压这样极端恶劣的极端环境下,为什么海底热液口附近的微生物仍然能够生存能否从这些微生物中提取酶和基因,研制出对人类有益的药品

  先进装备为科考提供保障

  记者:这次是我国首次环球远洋科考,毫无经验可以借鉴,预计可能会遇到哪些困难呢?

  毛彬:新的看点也是新的困难。首先,这是我国第一次开展有组织、跨海区的远洋科考,其考察区域、路线、内容等多是我国首次涉及,存在的未知因素多。第二,这次考察涉及的学科领域广泛,很多项目需借助多种新技术手段才能达到较为理想的结果。因此,对人员和设备的要求较高,需要解决的问题也较多。第三,此次环球科考持续时间10个月,历时300天,作业区域将涉及太平洋、大西洋和印度洋,涉及人员安排、物质补给、实验样品保存等方面的问题。第四,来自国内20多家单位的近百名科技人员将参加此次海上工作,人员组织和协调工作也相当复杂。

  记者:在仪器设备、实验条件和船员生活等方面,如何保证实现预期目标呢?

  陆会胜:从“大洋一号”的装备和生活条件来说,也足以在我国远洋考察史上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为了更好地完成我国大洋资源调查任务,中国大洋协会投入大量经费对“大洋一号”进行了历时近一年的现代化改造。不仅增加了动力定位系统和关键调查设备,更新甲板收放设备,改善生活及安全设施,还对实验室进行统一布局和建设,构建船舶现代化计算机网络系统。改装后的“大洋一号”已经成为一艘接近国际先进水平、能在未来10年至15年内满足我国在国际海底区域资源研究开发需求的、面向国内外开放的海洋调查与深海设备试验相结合的现代化综合性远洋科学考察船。

  船上设立了多波束和浅剖实验室、重力和ADCP实验室、磁力实验室等十多个现代化实验室。考察设备既有自主研发的深拖声学系统、水下摄像系统、电视抓斗和各种专用取样器、传感器等,也有引进的多波束测深系统、高精度双频条幅式测深系统、地层剖面系统、全海洋宽带非线性差频浅地层剖面系统等。

  从生活上来讲,船上设立了一个约12平方米左右的会议室,这样的会议室在考察船中并不多见,它为会见外宾以及进行正式活动提供了条件。船上不仅有健身房、乒乓球桌,还有局域网。在每个船员的房间,都有网络接口。休息的时候,船员和科研工作者们可以上网看书、看电影、听音乐。应该说,这样好的生活条件、这么多先进仪器“集于一船”,目前国内的远洋科考船在科研条件上还没有能与之相比的。


 
推荐】【 小字】【打印】【下载点点通】【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免费试用新浪15M收费邮箱 赶紧行动!
热 点 专 题
日本谋任常任理事国
健力宝事件
2005中超联赛揭幕
骑士号帆船欧亚航海
最新汽车电子杂志
漫画版《红楼梦》
安徒生诞辰200周年
京城1800个楼盘搜索
《新浪之道》连载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