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沟通效率还是侵扰隐私? |
---|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4月08日20:33 新民晚报 |
——“家校联”电脑系统走进校园不轻松 孩子进出校门刷一刷IC卡,报平安的短信便立刻跃然家长的手机屏幕;学校出台了最新规定,班主任只需轻敲电脑键盘,再按一下“短信群发”,花不了几分钟就能通知到每家每户。 从上学期起,一套名为“家校联”的电脑系统逐渐进入了沪上中小学,引起了媒体的广泛关注,有的赞其提高了家校沟通效率,也有的疑其“侵扰”了学生隐私。如今,全市已有15所中小学铺设了“家校直通道”,它的“工程进度”如何,怎样让它更为顺畅?还是听听这些学校的老师怎么说。 增及时“沟通器” 昨天中午,长宁区向红小学一(2)班班主任陆莉莉批改完学生的语文默写试卷,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来到电脑前,打开“家校联”主页上的信息发布窗口。“这次的成绩我很满意,有好几个100分,得赶紧向家长报个喜!”陆老师指着前几日她与家长互发的短信记录:“4月4日,本学期时间短进度快,学生存在前背后忘的情况,希望加强默写练习;4月5日,今天默写有进步,请家长督促孩子把这两天的错字再默一遍,再接再厉!” 不过三四天工夫,问题就得到了解决,教育效率比以往大大提高。陆老师坦言,由于精力有限,以前自己只能每月写一封“给家长的信”,让学生代转,这难免使很多小问题获得了“壮大”的空间。现在,她和同事们至多隔两天就会上网,把孩子的点滴变化向家长们通气,班上感冒的孩子多了,就叮嘱家长“让孩子晚上9点前睡觉”;第二天要去春游,则提醒家长把小黄帽塞进孩子的书包。陆老师笑言,“有的家长跟我说,一天收不到我的短信,有些不习惯了呢!”陆老师的这些实时指示牌,不少色彩温馨——“小老虎一定长高长大了吧,希望新的一年中要成为一只猛虎,好吗?”春节时的这条祝福,让一名叫阮昊天的男孩下了决心,新年,一定要再坚强勇敢些。 拆严厉“监视器” 全校700余名学生,超过500人参与了“家校联”工程,包括考勤信息在内,从去年10月至今,平均每位老师发送了超过3000条短信……这份“行驶记录”,来自最早建成家校直通道的培明中学,但忧虑随之产生,“如此频繁地发送短信,孩子岂不是隐私全无?” 只要管理得当,这样的担忧,其实大可不必!一个学期试行下来,该校的“道路总管”严明老师发现,老师们的短信主要有“事件提示”、“即时鼓励”、“管理要求”、“互动交流”4个用途,向家长“告状”的,少之又少,“若是孩子犯了错误,我们要求老师应该和他(她)一起讨论应该怎么认识,让他参与编写写给父母的短信,这其实也是一个教育过程”。在老师们看来,当学生行为发生偏差时,几十个字的容量并不足以帮家长找出症结所在,单发短信有些不负责任,应该借助电话、家访等传统形式和家长好好聊聊。 改“单行”变“双向” “短信收到,谢谢老师提醒!”在家长写给老师的短信里,这样的回复占了绝大多数。虽然读了颇感欣慰,但老师们更期待着家长的参与度能够更高些,“例如,孩子一刷卡,家长就能知道他(她)何时离校,若是家长也能发条短信告诉老师,孩子何时到家,双方的配合不就更默契了吗?”一位老师告诉记者,目前,这条直通道多是“单向行驶”,有关孩子的家庭表现、对于学校的教学要求,也请家长多和老师说说,使双方真正双向互动。 盼校方大胆试 短信+IC卡,新鲜的沟通方式给沪上校园带来的冲击不小,媒体有质疑,不少学校的负责人也不愿第一个吃螃蟹,“看看别的学校用的情况再说吧”。 其实,改变的只是形式,只要师德师风没变,大胆的尝试带来的可能是更为高效的学校常态管理机制。技术人员告诉记者,不久的将来,这张目前仅仅用作考勤的IC卡,还能实现图书卡、上机卡、饭卡等“多合一”的校园“一卡通”功能,孩子最近读了哪些书、营养状况如何,家长尽在掌握。一卡在手,拉近了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的距离。 本报记者陆梓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