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学而优则仕(古代书院寻踪之四)(组图)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4月09日05:08 人民网-人民日报海外版
  李广生 刘建岱
学而优则仕(古代书院寻踪之四)(组图)
黄庭坚像

  儒家的传统信条之一,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首先要自身具备品德素养和文化知识素质,具有品学兼优的条件。学,何所用?要为人民谋福兴利,为社会竭诚服务,为国尽心尽力。古代书院教育,明显地印有时代的烙印,贯彻儒家的思想,提倡“修、齐、治、平”。

  自从隋唐时期创立了科举考试制度,从此正式开辟了读书学子入仕做官的通道,大批学有所长的人才进入政府各级机构。这是历史的进步,是文化发展的标志,这要比从前论门第、看势力,任人唯亲不唯贤,不知要优越多少。当年唐太宗李世民在皇城端门之上,望见众多的读书士子鱼贯而入参加科考的盛况,情不自禁地说:“天下英雄尽入吾彀中矣!”他为网罗到大批有才有学之士感到异常高兴,他非常了解知识的重要,他需要更多的有才能的人帮助他建设新国家。马上能得天下,但是,不能马上治天下。管理好国家,非用有知识的读书人不可。

  既然科举考试制度是国家选拔和任命管理人员的有益改革,必然得到广大读书人的欢迎,书院也不例外,也热心倡导学生努力学习,积极入仕,通过科举考试,取得功名,创造为国为民贡献所学知识的机会。明代学者湛若水是个视书院讲学为生命的人,他到处建书院,广收学生,他为书院制定的《训规》中,明确地说:“诸生慎勿以举业、德业为二段事,”“科举乃圣代之制,诸生若不遵习,即是生今反古,便非天理,虽孔孟复生,亦由此出。”他强调时代不同于古代了,即便孔子、孟子生在今天,也会遵循发展规律的,开导学生不要把学习和科举截然分开。王守仁也曾经一再对学生告诫,“圣学无妨于举业”。也鼓励学生进入仕途。

  为了支持书院建设,鼓励书院培育人才,政府对书院的创办者还赐予官职,以资奖励。如北宋太平兴国二年(997年),授给白鹿洞书院主持人明起为褒信县主簿,宋真宗大中祥符八年(1015年),在皇宫召见岳麓书院山长周栻,封为国子监的主簿。清朝乾隆时期,西安的关中书院掌教进士戴祖启任期六年已满,因为“教绩可观”,提升为国子监学正。这样的导向,刺激了书院的发展,以书院主持人做表率,预示了书院培养的广大学子将来的出路,可以取得官职,受到重用。

  书院聘请名师讲学,名师出高徒,在书院进修的学生大多数都能够学有所成,出类拔萃的也层出不穷,在参加科举考试中获得成功的数不胜数,金榜题名、名列前茅的很多。例如宋朝大文学家、书法家黄庭坚主讲过的芝台书院,受业学生中考中进士的有50余人。北宋的宰相之中,王钦若就读于奉新胡氏华林书院,王安石是宜黄鹿冈书院出来的高材生,曾巩、曾布兄弟们均都在南丰书院肄业。明清时期书院的学生同样人才济济。王守仁的门人徐珊,在江西德兴银麓书院主讲,“一时人文丕振,领乡荐者四人,登进士第者四人,”连出举人、进士八名,成绩相当不错,在当时影响颇大。坐落杭州西湖畔的诂经精舍,学术气氛活跃,嘉庆年间阮元、孙星衍轮流主讲,成就斐然,不上十年,“上舍之士,多致位通显,入玉堂,进框密,出则建节而试士,其余登甲科、举成均,牧民有善政,及撰述成一家言者,不可胜数。东南人才之盛,莫与为比。”有的学生担任了高官要职,成为独当一面的大员,中举、中进士、做地方官和取得学术成就的不知有多少。

  著名的湖南岳麓书院,到如今门前仍然高悬着“惟楚有材,于斯为盛”的楹联,这可不是自卖自夸,而是岳麓书院人才辈出的真实写照,尤其在近代,湖南开天下风气之先,思想最开放最活跃,人才集天下之盛,出自岳麓书院的封疆大吏、政坛风云人物,都颇有建树,像改革盐政、政绩卓著的陶澍,写作《海国图志》、第一个介绍外国情况的学者魏源,以及号称“中兴名臣”的曾国藩、左宗棠,外交家(第一位中国驻外公使)郭嵩焘等,据不完全统计,清代的岳麓书院前后培养出1.7万余学生,活跃在政治、军事、经济、外交、文化各个领域,不少人颇负盛名,在历史上建功立业,起了很大作用,可谓声名显赫。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05年04月09日 第七版)
学而优则仕(古代书院寻踪之四)(组图)
魏源像

学而优则仕(古代书院寻踪之四)(组图)
曾国藩像

学而优则仕(古代书院寻踪之四)(组图)
白鹿洞书院

学而优则仕(古代书院寻踪之四)(组图)
岳麓书院正门


 
推荐】【 小字】【打印】【下载点点通】【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免费试用新浪15M收费邮箱 赶紧行动!
缤 纷 专 题
春意融融
绿色春天身临其境
水蓝幸福
水蓝幸福海洋爱情
请输入歌曲/歌手名:
更多专题 缤纷俱乐部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