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翠湖·1923·启示(组图)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4月09日16:40 滇池晨报
  主页 新 闻 云南 地产 法律 报刊 娱 乐 文化 教育 健康 旅游 时 尚 IT 汽车 各地 专题 短信邮件翠湖·1923·启示http://www.yndaily.com云南日报网
翠湖·1923·启示(组图)
旧居风韵犹存

  这是一种“典型”,从建成使用到被分割、闲置、修缮,从名人雅居到幼儿园、教学用房,再到今日即将开放的文化会所,一个翠湖北路3号民居的传承脉络让我们看到的是否是昆明老房子摆脱历史尘埃走向新生的一条必由之路———

  怀旧风起 昆明人文回归

  2005年4月中旬,位于翠湖边的一幢老宅将重新面向世人开放,它将以“翠湖1923”的命名,向人们展示文化型中式茶餐。

  从名居走向沉寂

  当翠湖北岸的“富人区”俊园和那幢灰头土脸的烂尾楼不断被媒体关照时,与它们近在咫尺的王九龄旧居,那是绝对的默默无闻。很少有人知道,因为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和传统建筑风貌特色,受到政府重视,2002年9月它被昆明市政府列为第一批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建筑。但或许,这样的局面会随着当下流行的老房子复古风潮而一去不复返。

  “王九龄是云南近现代史中的一个重要人物,他一生的主要活动都在云南。”云南大学党史校史办公室副主任刘兴育副教授说。

  王九龄(1880.9—1951.9),字竹村,号梦菊,云龙县石门镇人。他在日本留学期间,加入了同盟会,追随孙中山从事反帝反清的革命运动。中华民国成立后,他成为唐继尧的幕僚,在云南军都督府、督军署担任政务、军事、外交、财政等方面的重要职务。其后积极投身到讨伐袁世凯的护国运动中,为推翻帝制、建立共和竭尽全力。曾被北洋政府任命为教育总长。

  王九龄重视云南的文化教育,1920年他支持唐继尧创办东陆大学(即今天的云南大学)参与筹备东陆大学工作。1922年被任命为东陆大学名誉校长,并连续担任三届校董事会董事。

  1925年,他在东陆大学校大门对面建盖了一院住宅。他的大部分时间都在校外从事社会公务活动,但他十分关心云大的发展,四十年代,云大购置了大批法文书刊急需翻译。他就让刚从法国巴黎大学语言文学系学习归国的女儿王云珍到云大医学院图书馆整理法文书籍。

  1950年,他将毕生珍藏的文物古籍捐献给省人民政府,并以宗教界人士身份参加了云南省第一界政治协商会议。1951年9月17日,王九龄因患脑溢血在昆病逝,终年71岁。

  1952年1月,云南大学购买了坐落在翠湖边的王九龄旧居,这院四合五天井式楼房。先后被用作幼儿园、云大预科教学用房,后来在城市建设中变动部分格局,剩余下现在的主体建筑部分。在2002年,经昆明市规划局、市历史街区与建筑保护办公室批准,云大按修旧如旧的原则,对其主体建筑进行大型修缮。经过半年施工,2004年1月旧居焕然一新,重现当年风姿。
翠湖·1923·启示(组图)
本报记者 田鸿 摄

  一屋子的文化

  “我们家当时可以说是鸟语花香。你现在看到的只是其中的一部分了。”经刘兴育副教授联系,电话那端传来了王云珍女士(王久龄之女)充满激动的声音。提起昆明翠湖边的家,远在3000多公里以外的王云珍女士似乎又回到了从前,言语间洋溢着青春的气息,如不是刘兴育介绍,记者绝难想到与自己通电话的竟是一位84岁高龄的老人。

  按王云珍女士描述,王九龄旧居由正房和厢房组成,瓦顶、土墙、皮石脚,美观坚固。正房与两边厢房构成了一个天井,两边厢房与大门两侧的房屋之间各组成一个小天井。正房五间两层,每层都有走廊,构成重檐屋顶。两边厢房各为三间二层,各层层面互不相接。正房屋面高于厢房,厢房上层屋面正好插入正房的上下两层屋面间隙中,厢房下层屋面则在正房下层屋面之下。正房屋顶稍高,厢房屋顶为不对称的硬山式,分长短坡,长坡向内院;在外墙外作一小转折成短坡,坡向墙外。外墙封闭,仅在二楼的正房有两个小窗。房屋的门窗、梁柱雕刻有花草、雀鸟。房屋两层的挑头上雕有龙头,二楼走廊的屋檐下还有16棵灯笼荷花柱。门窗刷上铁红漆,天花板刷白漆,雕刻的部分涂金粉。原来的正房和两边厢房柱上有诸多名家书写的楹联,陈荣昌手书“三槐荫远”的横匾就悬挂堂屋前。居家摆设是清一色的紫檀木雕花或紫檀木镶大理石家具。一进门两边是高大的竹林,院内外分别栽种有金银花、茶花、菊花、梅花、兰花、缅桂花、西湖海棠树、苹果树、李子树、釉子数等花卉树木。王云珍记忆中印象最深的是每逢釉子树开花时节,在屋外的街上都能闻到自家花的香味。她说,庭院里有一眼井,也有自来水,还有池塘,池塘里有荷花,鱼戏花间,分外妖娆。房屋、院落、绿树、百花、异草相映成趣,常常引得成群的小鸟放声高歌。整院住宅富丽雅致。刘兴育说,昆明汉族住宅的特点是“一颗印”,即住宅平面和外观方方如印、每层楼都是四面转通,围墙的高度到达厢房上层的檐口。在院内任意角度,人的视线都被高墙挡住,形成一个与外界封闭的独家独院。王九龄的旧居吸收了苏州著名的沧浪亭建筑特点,适当改变了传统的“一颗印”建筑结构,使住宅与翠湖的自然风光融为一体。王九龄把面对翠湖这方的房屋只建一层,这一层有三间,其中有一间作大门,二楼走廊只有三面相通。大门这边高度降低后,站在二楼,正面可观赏翠湖风光,东南方能望见五华山,西南方远眺西山睡美人,昆明的美景尽收眼底。一般的“一颗印”住宅围墙正中立大门一扇,无侧门或后门。然而,这院住宅除正中立一扇大门外,两边还各有一个拱形暗门。正房底层与地面间隔一米多,若遇紧急情况,推开其中的活动地板可从后墙隐蔽洞口逃生。较多的“一颗印”住宅只有一把楼梯,而这院住宅在正房两边各有一把转角楼梯。

  1953年,云大把王九龄旧居的几间房屋辟为国学大师、云大教授刘文典(1889—1958)的研究室。刘文典在这所住宅了整理历代学者研究杜甫的文献资料,编撰《杜甫年谱》等著作。

  刘兴育认为,老宅是当时文化沉淀的一种表现方式,从老宅的建筑风格,即可以看出中华民族的整体风格,又可以看出不同的地域差异。每个地方都有自己的特色,外来人更多的不是看现代建筑,而是看民族文化。
翠湖·1923·启示(组图)
曾作幼儿园

  经商而贵

  “我喜欢老房子,站在老房子里,透过门窗总有一种与历史对望的感觉。”吕女士所在的某企业耗资上百万元,修缮了原翠湖东路25号(现昆明市翠湖北路3号)王九龄旧居,准备在此经营文化型中式餐饮。
翠湖·1923·启示(组图)
刘兴育

  王九龄旧居自云大1952年以7万元购买后,又投入了几十万元对其进行修缮。如今,吕女士再次投入几百万元巨资,对老宅进行进一步的还原修缮,她想以商养房,让老宅文化得以继续传承下去。

  “我说不出更多的喜欢老房子的原因,进到老房子,心灵的放松是我在现代建筑里所感受不到的。”吕女士直言。她准备将占地4亩左右,536平方米修缮一新的的王九龄旧居作为云大回报社会、对外交流、传承文化的载体,不定期地开展一些学术交流活动。同时以云南的茶文化为佐餐,经营文化型中式餐饮。对老房子开餐馆开一家火一家的说法,吕女士不置可否。她期待的也正是老房子能通过她的经营理念重放当日光彩。吕女士认为,保护、修缮与市场结合,才应该是所有老房子今后的出路所在。她说,老房子大多是土木结构,常年无人居住的老房子最容易腐朽或遭虫蛀,这是因为老房子不断地需要人来打理清扫。她认为,老房子是一种资源,具有人文、社会、商业价值,应该让人们走进去,感受它,观赏它,老房子如关门闭户不让人进去,那对它的传承才真是起不了任何作用。现代人看都看不到,又怎么去传承呢?

  杨凡/文 刘兴育/图(滇池晨报·都市名流)

 
推荐】【 小字】【打印】【下载点点通】【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免费试用新浪15M收费邮箱 赶紧行动!
缤 纷 专 题
春意融融
绿色春天身临其境
水蓝幸福
水蓝幸福海洋爱情
请输入歌曲/歌手名:
更多专题 缤纷俱乐部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