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本土风投求变谋位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4月10日07:07 深圳新闻网-深圳特区报

  风投资本持续放大、投资活动更为活跃、退出金额再创新高……在经历了连续数年的沉寂之后,2004年,中国风投业出现了喜人的反弹迹象。

  但是,面对这一切,许多本土的风险投资者却高兴不起来。去年,在中国风投市场上扮演主角的,仍是财大势雄的境外风投机构。本土的风投机构无论是从投资额、投资项目还是投资效益上,都只能充当配角,甚至有萎缩的迹象。

  在昨天闭幕的2005中国风险投资论坛上,尚处于发育阶段的中国本土风投业何去何从,自然成了与会者关注和讨论的焦点。

  土洋势力此消彼长

  中国风险投资研究院(香港)的一份研究报告显示,2004年,许多新的海外风险投资机构在众多利好因素的驱动下纷纷进入中国,并进行实质投资。新进入中国的海外机构名单中,包括TDF风险投资公司、GraniteGlobalVentures、美国高盛公司、英国3i公司、英联投资、凯雷投资、PacificVenturePartners等国际风投业的巨头。中国风险投资研究院(香港)的专家分析认为,2004年海外风险投资机构新增风险资本额占我国全部风险投资总额的55%以上,成为2004年中国风险投资的主力军。

  另一家创投研究机构清科公司公布的《2004年中国创业投资年度研究报告》则显示,中外创投机构在我国的投资额为12.69亿美元,其中约75%的投资来自境外投资机构。

  著名风投研究专家、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刘曼红也透露,2002年,中外风投机构在中国市场的投资额比例是51%∶49%;2003年由于中芯国际一家就引进了3亿美元的境外风险投资,因此这一比例突变成27%∶83%;2004年,中资占26%,外资占62%,中外联合投资的占12%。另外,与2002年相比,近两年本土的风投机构数量减少了约30%。

  上述几组信息尽管由于调查范围、统计口径不同而有所差别,但在中外风投机构投资额、总体实力此消彼长上却得出了一致的结论。

  多方掣肘弱化竞争力

  “2004年是中国风险投资业的历史性拐点,外资投资机构与中国本土的风险投资机构之间出现了分化,本土机构在走下坡路,本土投资机构面临着严重的生存压力。”在昨天的论坛上,一位本土风险投资机构负责人不无忧虑地说。

  本土风险投资者到底怎么啦?

  “虽然我们是处于同一个市场,但实际上我们和境外风险投资者是在不平等的条件下竞争的。”谈起本土风投机构的现状,一位本土风投机构负责人如是称。

  类似的抱怨,并不鲜闻。本土风投人士眼中的不平等,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退出渠道。境外投资者凭借其特殊的地位和广泛的营销网络,退出渠道比本土投资机构要宽得多。特别是在风投公司和被投资企业最为热衷、也是风投盈利最大的上市方面,境外风投机构有着巨大的优势。二是我国严格的外汇管制制度,使本土风投机构在资金流动方面比外资机构要难得多;三是与其它国家相比,我国政府对风投业的扶持政策力度不够,使他们在与境外投资者机构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至于本土风险投资者所反映的企业信用、法规保障等问题,则是境外投资者同样面临的问题,似乎并不能成为本土风投家叫屈的理由。

  改革创新求变图存

  谈及本土风投业的出路,出席论坛的业界人士提出不少建议,如尽快完善退出通道建设,争取把中小企业板块从主板中分离出来,形成独立的创业板;另外,国家应该借鉴国外经验,从税收等方面扶持风投业的发展,等等。

  “内地风险投资业出现的问题是系统性问题,从宏观层面来看,有政府对风险投资业的鼓励不到位、风险投资退出环节不畅、公司法对风险投资限制太强、法律保护投资者利益不够等因素,从微观层面来看,由于机制、理念、公司制度等方面的因素,内地风险投资机构自身存在许多问题。”中国风险投资研究院(香港)院长陈工孟博士一语中的。

  刘曼红教授则认为,中国风投业要发展,首先必须加快金融体制改革。她说,目前我国金融总资本中,银行资本高达17万亿元,股市市值约1.4万亿元,保险业总资本约9000亿元,而且银行资产中60%集中在四大国有银行中,主要贷款对象是国有企业。这种大一统的金融资本局面,严重影响了风险投资的资金来源。只有通过金融体制,才能为风投业引来活水。

  在退出机制、外汇管制问题无法在短期解决的情况下,本土风投业内部也发出了改革和创新的呼声。广东省风险投资促进会理事长何国杰表示,目前本土创投业界面临“转型和创新”考验,新时期本土创投要在运作理念和模式上进行调整并实现转型,同时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增强综合投资服务能力,充分发挥自身优势,才能在未来的竞争中取得一席之地。

  2005中国风险投资论坛昨天闭幕。记者两天来采访发现,近两年来,中国风投市场上境外风投机构来势凶猛,本土风投机构则日渐沦为配角,面临拐点的本土风投业在期待扶持的同时,自身也在努力创新以求生存。

  作者:本报记者唐亚明蓝岸实习生姜晓晓 编辑:


 
推荐】【 小字】【打印】【下载点点通】【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免费试用新浪15M收费邮箱 赶紧行动!
热 点 专 题
日本谋任常任理事国
健力宝事件
2005中超联赛揭幕
骑士号帆船欧亚航海
最新汽车电子杂志
漫画版《红楼梦》
安徒生诞辰200周年
京城1800个楼盘搜索
《新浪之道》连载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