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小学毕业,台球神童该仿效吗?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4月10日08:58 南方日报

  一周聚焦

  丁俊晖也是一个坐标

  中国青年报

  丁俊晖,这个幸运的孩子成了台球世界冠军。功成名就了,生活将从此改变,如此而已吧。更深一层意义,基本是扯淡。有企业给他奖金,与其说是表彰他为国争光,不如说想借他的成绩做个便宜广告。这个孩子很直率。《南方体育》记者采访他,他直接就说:“打球有钱挣,读书有啥用?为了奖金必须赢。”

  其实没什么不好的。他选择了这种生活方式,这种生活方式足以让他快乐,这就够了。他没必要承担种种说不清道不明的责任,何况这些个责任也是他承担不起的。说一个运动员在某一级别的运动会上拿了几块奖牌就是为国争光,想想也挺无聊的,那个成绩基本是属于人家自己的!丁俊晖的这个冠军,第一不代表这项运动在中国的蓬勃发展,第二不代表中国的多数从业者水平从此突飞猛进了。

  意义在于他个人,或者他的家庭。当我们将运动员的个人成绩与国家荣誉联系在一起的时候,这是否偏离了体育的本义呢?

  体育圈的循环,本来应该是这样的:一种运动为很多人喜欢,于是带来商业机会,自然有一部分拥有天赋者选择通过这种运动来实现梦想。他们高超的技艺,一方面使这项运动更具吸引力,另一方面带给自己丰厚的回报。生活本来就是这么真实的,而越真实循环就越良性。

  说丁俊晖是一个坐标,原因也就在这里。从事这项运动是他自己的选择,他能够从中获取些什么,一靠自己的努力,二靠一些运气,他不需要为今天的成功而过分感谢一些人或者一些机构,他也没有权利因为明天可能的受挫甚至生活窘迫而抱怨谁,更不能因为今天的成功就另外对公众索取什么。

  多出现一些像丁俊晖这样的个体运动员真的是好事。当他们的身影更多地取代那些行政体制内的专业运动员的时候,我们基本上可以说,群众性的体育活动有了蓬勃发展。

  ◎新闻点击

  台球神童丁俊晖不愿上学,声称——

  打球有钱挣,读书有啥用?

  4月3日结束的斯诺克中国赛决赛中,中国神奇小子丁俊晖以9比5战胜了7次世界冠军、前世界头号种子选手亨德利,夺得了自己首个世界台联职业排名赛的冠军。一场台球风暴席卷了中国,处在风暴中心的,无疑是刚刚度过了自己18岁生日的“台球神童”丁俊晖。

  从小学四年级起,丁俊晖父亲让他半天上学半天练球,初中一年级的时候,父亲让他辍学打球。

  南方体育记者问他,如果让你重新选择读书和打球,你选择哪个?丁俊晖说当然是打球。为什么不愿意读书呢?丁俊晖的回答耐人寻味:读书有什么用?将来毕业了还不是要找工作?找不到工作就会待在家里让父母担心。我觉得人活着就是为了更好地生活,现在我打球有钱挣,挺好的。

  记者问他,你父亲说你今年已经挣了2万多英镑,你现在一年能挣多少钱?

  丁俊晖回答这个说不准,成绩好奖金才高,所以我必须赢。

  这个台球神童的辍学打球的成长模式是否值得仿效呢?

  别拿孩子的前途赌博

  中国青年报

  丁俊晖的成功,很大程度上得益于父亲的“魔鬼训练法”。有人指责老丁太自私,这简直是拿孩子的前途做赌注。

  丁俊晖确实为国家赢得了荣誉,但却是以牺牲一个孩子的幸福童年为代价的。这对于一个孩子来说,是否太残忍了点儿呢?但当他手捧奖杯,被鲜花和掌声所包围时,是否也感到了一丝无奈和酸楚?童年枯燥而乏味,没有看动人的童话、没有玩有趣的游戏,甚至失去了伙伴和自由,所有这一切都被父亲以打造神童、为国争光为名给剥夺了。

  丁俊晖取得了成功,“台球神童”之名响彻四方。可不难想像,他除了台球几乎没有别的特长和爱好,如果说曾经有的话,也被家长无情剥夺了。如果他没有在台球桌上取得成功,未来的生活之路将极其艰辛。家长这样赌博式教育,风险实在是太大了。

  更令人忧虑的是,中国似乎已经迈入神童年代,各个领域的神童都层出不穷,可其中绝大多数都是成年人用残忍的方式培养出来的,这样的孩子即便取得了一定成功,也未必就感到快乐,因为他们永远失去了本应充满欢声和笑语的童年。然而,丁俊晖成功后,会不会有更多的家长争相效仿?

  丁氏模式不能照搬

  人民日报

  丁俊晖,又一个“神童”一夜成名。

  国人似乎特别乐意看到神童的故事,有过什么哈佛女孩、围棋神童、钢琴神童之类,如今轮到了台球。媒体报道中多是艳羡之词,甚至有的还呼吁推广“丁俊晖模式”——即不通过业余体校而由家庭或企业出资从小培养体育尖子。

  但是,要是真的有人照抄照搬“丁俊晖模式”,只会害了更多的孩子。

  君不见钢琴神童郎朗一举成名之后,多少琴童却跟着“郎朗模式”坠入苦海。因为,无数家长,看到的除了郎朗的成功,还有他父亲郎国任的“恐怖教育法”和“孤注一掷法”:孩子放学,因为参加大合唱的伴奏练习,晚回家一会儿,耽误了练琴,他爸就立刻逼着他要么喝毒药,要么从阳台跳下去自杀算了!而郎父自己,也和丁父一样,是辞了职,倾家荡产地供着儿子学琴。

  丁俊晖、郎朗再风光,对中国的父母来说,仍然是个“恶例”!

  因为,“逼”孩子的父母,永远只捡他们喜欢的角度:郎、丁被逼而成功了。可是,他们忽略了,这个成功除了“逼”还有很多其他的因素:罕见的天份、顽强的性格、从启蒙就幸遇名师以及父亲孤注一掷的性格……

  据说,丁俊晖和郎朗一样,都让西方人大跌眼镜。因为即使在西方也有如丁、郎一样的天才,却罕有如丁父、郎父那样孤注一掷的魔鬼父亲。成功比例微乎其微的古典音乐演奏行当,西方人恐怕愿意涉足的已越来越少。于是,肯于“吃苦”、善于“逼子成才”的东方人趁虚而入。但“逼”的父母成千上万,成了气候的,却仍只有郎朗等寥寥数人。那么不成功的呢?早已被淹没在人海中独吞苦果,没有记者会关注他们。

  再说,什么是真正的音乐境界、体育精神?试想一下,如果赛场上,活跃着的金牌选手都只有小学文化程度,就算他们全是中国孩子,全都受着消费体育的西方人彬彬有礼的欢呼,我们就真的能自豪起来吗?


 
推荐】【 小字】【打印】【下载点点通】【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免费试用新浪15M收费邮箱 赶紧行动!
热 点 专 题
日本谋任常任理事国
健力宝事件
2005中超联赛揭幕
骑士号帆船欧亚航海
最新汽车电子杂志
漫画版《红楼梦》
安徒生诞辰200周年
京城1800个楼盘搜索
《新浪之道》连载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