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秦腔 期待浴火重生【下】(组图)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4月10日11:14 西安新闻网-西安晚报
秦腔期待浴火重生【下】(组图)
秦腔期待浴火重生【下】(组图)
西安易俗社秦腔戏 演出剧照(资料翻拍)。

  文\图记者李建宁实习生符文博

  在近10年间,我国360多个民间剧种已有100多个消亡了。始于民间的传统戏剧,是我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结晶。面对汹涌而来的外来文化和层出不穷的新兴文化,传统文化如果得不到精心保护,并自身不断创新和发展,势必会走向衰亡。西安市秦腔艺术表演团体的体制改革,将按照“创新体制,转换机制,面向市场,壮大实力”的原则,在政府扶持和市场磨砺的双重作用下,力争重现生机。

  早改早主动 不改没出路

  “长期以来,市属秦腔艺术表演团体在传承民族优秀文化和推进我市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建设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但是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艺术表演团体由于机制不活、投入不足而困难重重、举步维艰。因此必须通过体制改革和机制创新,走出一条既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求,又符合艺术发展规律的新路子,使秦腔艺术表演团体真正摆脱困境,重现勃勃生机。”市文化局局长、秦腔艺术表演团体体制改革领导小组组长严彬说。

  3月30日下午,赴京参加全国文化系统推进体制改革工作座谈会返回西安的严彬局长,立即在文化局主持召开了局领导工作会,研究如何进一步推进西安市秦腔艺术表演团体体制改革的进程。当晚,严彬局长接受了本报记者的独家采访。

  在谈到这次西安市秦腔表演艺术团体体制改革的背景时,严局长说,文化体制改革,是党的十六大提出来的战略任务。为此,中央先后将北京、上海、广州、浙江、重庆、西安、沈阳、深圳、丽江9个省(直辖市)、市列为文化体制改革的试点地区。西安是欠发达地区,其经济和东部发达地区的差距比较大,但作为历史文化名城,将西安列为改革试点,这是希望西安能为西部地区文化体制改革做出示范。因此,我们感到肩头的担子很重。“秦腔表演艺术团体,由于受体制制约,剧团市场意识不强,因此在汹涌而来的外来文化和各类新兴文化的市场挤压下,几乎陷入困境,更无法形成产业。另外,一个令人担忧的问题是文化安全。专家们谈到我国原有360多个民间剧种,这些始于民间、存于宫殿的民间艺术,是我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结晶。但在近10年来却有100多个民间剧种消失了。一个民族如果失去了自己的文化,那将是令人忧虑的。过去我们谈振兴秦腔,采取了各种扶持措施,虽然收到了一些成效,但如果体制不变,则根本无法解决长久发展中的一些根本性难题。因此,要发展文化产业,使秦腔重现生机,惟一的出路就是改革。正如一位领导同志讲的:‘早改早主动,晚改就被动,不改没出路。’现在我们认为改革的时机比较成熟,因为社会呼唤改革,各秦腔艺术表演团体也盼望着改革”。

  谈及这次改革的思路,严彬局长说:“改革就是要按照‘创新体制,转换机制,面向市场,壮大实力’的原则,走文化产业的路子。解决‘人往哪里去,钱从哪里来,戏演给谁看’这些问题。这也是这次改革的热点、焦点。在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和支持下,市财政局、编制办等相关部门也给予了大力扶持,这为改革提供了良好的政策保障。”

  整合秦腔社团 保留百年名社

  这次体制改革改什么?怎么改?这引起了各剧团的广泛关注。

  今年3月8日上午,全市各秦腔艺术表演团体的所有员工,集中在西安易俗大剧院听取改革方案的传达。

  记者从《西安市秦腔艺术表演团体改革方案》中了解到,这次改革首先是整合我市的秦腔社团。具体是将西安易俗社、西安五一剧团、西安市秦腔一团、西安市秦腔二团(西安市青年秦腔艺术团),四个秦腔院团的人、财、物和全部国有资产进行优化组合,组建西安秦腔剧院,这将成为我市的重点院团。记者注意到,整合后的剧院除设有办公室、人事部等常规行政机构外,还特设有创作研究室、经营部。另外,为保护和利用秦腔艺术品牌,有利于面向市场进行演出,剧院下设西安易俗社、西安三意社两个非法人分支机构,对外演出时使用“西安易俗社”、“西安三意社”两个牌子。

  西安易俗社社长、西安市戏剧家协会副主席冀福记先生在谈到这种“一院两社”的改革架构时,颇为动情地说:“这保留了在西安广大秦腔戏迷中享有盛誉的百年老社的名字,保留了一种传统。作为秦腔工作者,对此感到非常欣慰。”

  整合后的西安秦腔剧院编制为300人,其中院部40人,西安易俗社140人,三意社120人。这意味着在全市秦腔表演艺术团体原435名在编人员中,有135人将被分离出来。

  《方案》对新整合的剧院发展方向提出了明确要求:整合而成的西安秦腔剧院将贯彻党和国家的路线、方针、政策,以促进剧院的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为己任;同时在对秦腔艺术进行研究、继承的基础上努力创新,丰富文艺舞台,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精神文化需要;面向市场保护和利用好“易俗社”、“三意社”两个艺术品牌。提高艺术生产水平的同时,做好演出市场开发。

  剧院的人事、财务、档案和离退休职工的管理工作,均由剧院自主决定,同时对聘用人员的工资待遇亦可自己决定。同时,负责对剧院的国有资产进行管理,接受主管部门的监督管理,保证保值增值。经营收入主要用于秦腔事业的发展。

  《方案》另一个值得关注的是,这次对剧院干部机制也进行了根本性的改革。其中对剧院的领导干部按群众公认、注重实绩的原则,实行公开选拔、竞争上岗、择优任用;实行院长负责制,确定院长法定代表人地位。实行民主管理,民主监督;剧院领导干部一律实行任期制,任期为三年,实行任期目标管理,量化考核指标,严格考核办法,并将考核结果作为领导干部任用、奖罚的主要依据。严格执行经济责任审计制度;剧院领导干部解聘或落聘后,各种待遇随岗位变动而变动。

  在全剧院的人事制度上,实行全员聘用制度。按劳分配,建立健全重实绩、重贡献、向优秀人才和关键岗位倾斜的灵活多样的分配机制。

  另外,对职工退休也做了具体安排:对到2004年12月31日距法定退休年龄不足5年(含5年)且工龄满20年的在编人员,经单位和主管部门研究同意,可办理提前退休手续;对到2004年12月31日工龄满30年的在编人员,可办理提前退休手续;对到2004年12月31日,男55周岁和女50周岁以下且工龄不足30年的在编人员,通过竞争上岗,择优聘用……

  有关人士提醒记者说,这个改革方案须经市文化体制改革试点工作领导小组批准后才能实施,一切自然以市上批准的为权威。

  剧团上下对改革寄厚望

  近10天来,记者奔波于易俗社、五一团、秦一团、秦二团(西安市青年秦腔艺术团),在采访中强烈感受到,这些剧团无论是领导、名艺术家或普通演员,人们对这次改革普遍寄予了厚望。

  在西安易俗社社长办公室,“老秦腔”冀福记对记者说:“我们盼望着改革,呼唤着改革。秦腔只有在改革中才会有新生!”

  五一剧团团长李爱琴,一位向秦腔表演艺术奉献了60个春秋的老艺术家,谈起这次秦腔表演艺术团体的体制改革时对记者表示:“对于这次改革,我很赞赏,这不仅是一次秦腔艺术的大换血,也是艺术界一次巨大的变革。面对秦腔艺术走入低潮的关键时刻,急需进行自上而下的改革。对于我们老艺术家来说,能做的就是培养好的秦腔苗子,以老带新,不断推出新人,进行精包装,打品牌。现在进行改革,集中人、财、物就是为秦腔艺术能够良性循环发展做好准备。现在改革四团合一,一方面给团上解决了困难,同时也为国家减轻了负担。但进行人才、资金投入的同时,也必须有一流的领导班子。”

  “这次西安秦腔表演团体体制改革实在是太有必要了,再不改,秦腔表演团体就没有出路!”秦一团团长丁金龙说得更简捷、坦率。

  在五一剧团简陋的排练大厅里,几位青年演员正挥着长袖、走着舞步,练习各自的动作。已有25年秦腔演艺生涯的齐爱云,也在这里练功。提到这次体制改革,这位梅花奖得主说:“院团的整合,是对我市秦腔艺术人才的一次重新选拔和优势组合。过去人浮于戏,缺乏竞争机制。现在改革后可引入竞争机制,这符合市场要求,使出类拔萃的人才在市场环境中尽快脱颖而出。当然,人员去留问题,是下一步改革的难题,对于我们年轻人来说有着比较大的影响。虽说我获得过第21届梅花奖,但这仅代表过去。对我来说,更重要的是面对压力继续巩固和提高自己的演技,尽力为秦腔戏迷们奉献更多的好戏,为爱护秦腔艺术、支持秦腔事业的发展尽一份职责!”

  在秦二团(西安市青年秦腔艺术团),记者见到了1985年从西安市艺校毕业后分来的青年演员张涛。这位在秦腔舞台塑造过多个小生形象的青年演员,谈起这次改革显得颇为激动:“以前是事业单位体制,进了剧团就端上了铁饭碗,这使很多年轻的演员失去了积极性和创造性。我们多数剧目册上,在导演、编剧、舞美、灯光等一系列栏目中时常会出现‘特邀’两字,说明我们没有这样的人才啊,而只能依靠外聘。这样下去,又怎么能多出戏、出好戏?没有人才,没有老师,秦腔艺术的发展,只能始终停留在几十年前的水平,创新、发展根本无从谈起。改革引入竞争机制,在促进内部改革的同时,培养秦腔人才的爱岗精神。同时,有利于集中精力培养好的演职人员,吸引更多的艺术家去从事艺术创作,培养名角,创作名剧。”

  记者就秦腔艺术表演团体体制改革采访了陕西省戏曲研究院院长、一级编剧陈彦,他对改革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和建议。他认为,西安市秦腔艺术表演团体体制改革的一个显著特点是将秦腔这同一剧种进行整合,而其他城市大都是多种剧种的整合。“改革,做大做强初衷是好的。一方面,可以利用这次改革契机,出新作品,出新人,充分利用资源、提升整体实力、减少消耗。但秦腔艺术有其特殊性和自身发展规律性,但如果完全照搬企业运行的模式未必对秦腔发展有效。我认为根本的还是要探索一条适合文化本身发展的模式。”

  陈彦认为,应该考虑好重点院团与一般院团的关系。“重点院团有提高的任务,一般院团有普及的任务。将重点与一般完美结合,才是秦腔发展的最佳状态。因为,重点院团有时代表着秦腔艺术的发展水平的重任,但要求完全走向市场有时就会力不从心。西安把4个院团融合,就是一种相互的渗透,使优势互补,优势集合。但改革融合势必减弱各自的个性,趋向大同,这是改革规律的必然。但我们应该看到,改革后的剧团,有其优势,可能推出新的、独特的样式、风格。当然要想固守各院团的风格,除非其个性有很强的生命力,足以保留已经形成的流派风格。比如,我们已经形成的各种风格,是各剧院老艺术家辛勤耕耘的结果,已经为西安、乃至西北五省区的群众所敬仰,对于保护老艺术家所形成的艺术成果,是关系到秦腔艺术传承的大事。因此还要在创新、发展上下工夫”。

  体制改革促进秦腔发展,这是人心所向。社会期望西安市秦腔艺术表演团体的改革,能使秦腔这个在西北地区有着广泛观众基础的古老剧种,在继承、创新中得以发展,在改革的浴火中得以重生,在市场大潮的洗礼和磨砺中,为观众推出更多的新戏、名角。那不仅是我们民族传统文化之福,更是广大秦腔戏迷之福。

  新闻链接

  1西安易俗社(1950年之前称陕西易俗社)创办于1912年。1924年鲁迅来西安讲学,曾题赠“古调独弹”。建国后,改名西安易俗社。至今已走过90多年风雨历程,是全国目前仅存时间最长的戏曲剧社之一。其创始人李桐轩、孙仁玉弃官从艺,苦心培育了13期近千名秦腔演员。易俗社先后涌现出刘箴俗、王天民、刘毓中、宋尚华、杨令俗、樊新民、杨天易、孟遏云、肖若兰、陈妙华、李淑芳、王荣华、张全会、白存良等大批优秀表演艺术家。

  2三意社西安三意社(市秦腔二团),是近代西北地区历史最长、最有广泛影响的秦腔剧社之一。距今已有一百多年的演艺历史。培养造就出阎国斌、刘光华、苏哲民、苏育民、严辅中、严辅国、苏蕊娥、李夕岚、肖玉玲等一大批秦腔著名演员。三意社的秦腔艺术,被戏曲界公认为“秦腔传统风格的代表”。

  他山之玉

  1北京:文艺表演团体与媒体“嫁接”

  原北京市儿童艺术剧团,改制为北京儿童艺术剧院股份有限公司。北京儿童艺术剧院股份有限公司由北京青年报社控股,由北京市文化局下属北京市文化设施运营管理中心、北京市教委下属北京高校房地产开发总公司、北京电视台下属北京电视事业开发集团、北京市文化发展中心四家企业共同参股组成。公司将全力为青少年创作艺术精品,并按照增加投入、创新体制、转换机制、增强活力、促进繁荣的基本要求,进一步大力扶植优秀儿童戏剧的创作和演出,努力创建全国一流、亚洲领先、世界前列的儿童艺术中心。

  2广州:文艺团体并入大学

  今年3月18日,广州市文化体制改革中将广州芭蕾舞团、广州歌舞团、广州艺术学校正式划归广州大学,这种“团校合一”的文化体制改革模式开创了全国先河。广州芭蕾舞团、广州歌舞团和广州艺术学校分别为该校领导下的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专业演出团体和办学实体。

  3深圳:政府重要演出任务向企业采购

  去年8月,深圳市歌舞团演艺公司在世界之窗挂牌,由原深圳市文化局下属事业单位,转制为华侨城集团所属文化企业。改组转制后的深圳歌舞团演艺公司,将以政府采购方式和市场经营模式完成市政府有关重要文艺演出和文化交流任务。

 
推荐】【 小字】【打印】【下载点点通】【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免费试用新浪15M收费邮箱 赶紧行动!
热 点 专 题
日本谋任常任理事国
健力宝事件
2005中超联赛揭幕
骑士号帆船欧亚航海
最新汽车电子杂志
漫画版《红楼梦》
安徒生诞辰200周年
京城1800个楼盘搜索
《新浪之道》连载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