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新探索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4月11日05:56 人民网-人民日报

  全哲洙

  内容提要

  “一推双带”活动,即推动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带动农民素质提高、带动农民增收致富。吉林省通过开展这一活动,实现了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与解决“三农”问题、壮大县域经济的有机结合,提高了农民素质,增加了农民收入,促进了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

  为切实贯彻“三贴近”原则,创新工作思路和方法,使农村宣传思想工作和精神文明建设更加紧密地与解决“三农”问题相结合,从2003年4月开始,吉林省组织开展了以“推动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带动农民素质提高、带动农民增收致富”为主要内容的“一推双带”活动。这项活动的开展,有力地促进了吉林省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

  意义重大 成效显著

  “一推双带”是加强农村宣传思想工作和精神文明建设的新探索。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蓬勃发展,农村的生产关系和农民的思想观念、思维方式、价值取向、生活方式等都发生了重大变化。许多传统的农村宣传思想工作的方式方法已不适应形势发展的要求,迫切需要按照“三贴近”的原则,探寻新的载体。近年来,吉林省在农村开展的以满足农民求富、求知、求乐需要为主要内容的“大文化”建设,就是一个新探索。文化建设是农村宣传思想工作和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传统的农村文化建设仅限于文化设施建设和开展文体活动,仅考虑如何满足农民的娱乐需求;而“大文化”建设将农村文化建设与农民增收致富联系在一起,把满足农民致富的迫切需求和富而求知的渴望置于农村文化建设的首要位置,使农村文化建设的目标和功能产生了质的飞跃。特别是开展“一推双带”活动,从推动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入手,带动农民提高素质、增加收入,为推进农村“大文化”建设找到了具体的载体,创新了农村宣传思想工作和精神文明建设的方式方法,实现了其与经济工作的紧密结合。

  “一推双带”是服务“三农”和壮大县域经济的新举措。“三农”问题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解之题。“三农”问题的核心在农民增收,出路在农民就业。有效解决“三农”问题,关键在于把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到城镇和非农产业就业,减少农民数量,增加农民收入,用城镇化带动农村发展。开展“一推双带”活动,推动农村富余劳动力向劳动边际生产率相对较高的非农产业转移,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有效途径,是壮大县域经济的重要突破口和新的经济增长点,也是我国改变二元经济结构、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必经之路。县域人口主要集中在农村,农民人均收入的高低对县域经济发展水平的影响很大。从目前增加农民收入的途径看,土地收益是有限的,而自办二、三产业项目虽然是农民增加收入的重要途径,但需要一定的资金投入、专业技能和管理经验。在这种情况下,把农民转移到二、三产业特别是各类新型劳动密集型企业就业,是帮助农民致富投入成本最低、方法最简便的途径。开展“一推双带”活动,推动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在带动农民增收的同时带动农民素质提高,可以实现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与解决“三农”问题、壮大县域经济的有机结合。

  “一推双带”是开发农村人力资源的新途径。“一推双带”活动的根本目的是提高农民素质,经过系统的人力资源开发,使大量的农村富余劳动力由“人口负担”转化成为“资源财富”,因此是更宽领域、更高层次上的一项综合性、系统性的农村人力资源开发工程。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经济体制改革的逐步深化以及产业结构升级的日益加快,就业市场对劳动力素质的要求越来越高。当前,农民文化和科技素质与二、三产业就业岗位不相适应的结构性矛盾十分突出,导致一方面经济发达地区二、三产业存在大量的岗位空缺却找不到合适的工人,出现了“民工荒”;另一方面,大量的农村富余劳动力或由于缺少技能,或适合自身条件的岗位工资低而不愿干,找不到工作,处于“闲置”状态。开展“一推双带”活动,对于解决这些问题具有十分积极的作用,并且使农民在外出务工中“换了脑子”,在市场竞争中“练了胆子”,在致富过程中“多了路子”,在务工劳动中“赚了票子”。

  创新方法 拓宽渠道

  推动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既是一项经济工作,又是一项思想政治工作。只有通过不断创新途径和方法,才能使这项活动深入持久地开展下去。

  靠转变思想观念推动。从某种意义上讲,注入新的观念往往比注入资金更重要。农民离开土地就业、创业,首先是一次思想观念的革命。观念从开始转变到形成共识,既是思想教育的结果,更是实践启示的成果。首先,树立发展劳务经济、壮大劳务产业的意识。农村富余劳动力向城镇和非农产业转移,将伴随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的进程而长期存在。随着社会结构的不断调整和人们生产生活方式的日益变化,农村劳务输出有可能成为一项产业,成为一个新的经济增长点。其次,引导农民从根本上转变封闭保守、恋守田园、小富即安的传统思想,解决农民“不敢走出去、不会走出去、不愿走出去”的问题,更加广泛地动员他们外出务工。目前,外出务工收入占农民人均收入的比重逐渐增大,有的地方已经把劳务输出作为支柱产业来发展。实践证明,外出务工是农民增收致富“不冒烟的大工厂”、“投入成本最低的大产业”、“领取工资的大学校”。

  靠发展产业项目推动。根据当地实际和国家产业政策,以加工业、劳动密集型产业和民营经济为主,引进外地和培育本地各类工业项目,是壮大县域经济、实施“县域突破”战略的基本方向,也是吸纳大批农村劳动力的有效手段。实践证明,县乡两级发展产业项目,吸纳农民就业,使他们实现“离土不离乡”,在一定程度上既能加快转移速度、扩大转移数量,也可避免和解决农民外出务工遇到的“水土不服”。因此,应将推动农村劳动力转移与实现工业化、城镇化、农业产业化结合起来。一方面,加大招商引资力度,靠优质服务吸引各方投资者来本地投资建厂;另一方面,采取各种措施,大力扶持本地民营企业的发展。此外,还应积极组织引导外出务工农民返乡进行二次创业。外出务工农民中有一批人将会留在城市,实现农民向市民的转变;还有一部分人由于种种原因,将会返回家乡。如何鼓励、引导和扶持这些提高了素质、积累了资金、掌握了技能的返乡农民在家乡进行二次创业,对于发展本地产业项目、吸纳更多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具有重要的意义。应积极创新体制机制,完善服务功能,优化创业环境,激励和扶持外出务工农民返乡经商办企业。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在土地使用、用水用电、贷款筹资、工商管理、税费征收等方面,应给予返乡农民与招商引资引来的各类所有制企业同样的优惠政策,以激发他们回乡经商办企业的热情,增强他们二次创业的信心。

  靠致富能人典型推动。由于思想观念、生活习惯等的影响和某些条件的限制,许多农民不愿离开土地。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在深入搞好宣传发动的同时,大力培育外出务工致富的典型,使处在观望中的农民群众能够看得见、感受得到外出务工带来的经济实惠、素质提高和生活方式变化。实践证明,能人典型可以促使更多的农民由“闲人”变成“能人”。

  靠建立稳定基地推动。一个地方通过与某个城市或企业集团的密切联系、友好合作,建立稳固的劳务输出与输入关系,互为基地,有利于加强农村富余劳动力的专业技能培训,形成区域性劳务输出品牌,实现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的组织化、规模化、产业化。为使“一推双带”活动具有长期性、稳定性,我们根据劳务市场需求,依靠政府、有关组织和外出务工农民的“亲戚圈”、“朋友圈”,努力建立更多相对稳定的农民劳务输出基地。县、乡两级政府像抓项目招商那样抓劳务输出基地的建设,主动走出去,加强横向联系与协作,与大中城市和经济发达地区加强劳务合作。在互惠互利的基础上,建立起一批稳定的劳务输出基地,形成一批特色基地、品牌基地和诚信基地。在此基础上,不断完善市场信息沟通体系,实行以市场订单定向、培训输出为主的“市场—订单—培训—输出”新型劳务协作方式,大力打造劳务品牌和特色,探索建立城乡间全方位、多层次对接的劳务输出新机制。

  靠提供优质服务推动。着重建立市场信息服务体系、技能培训服务体系和法律维权服务体系,提高农民外出务工的组织化程度。首先,强化农村劳动力的培训,努力实现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由以数量扩张为主向数量质量并重转变。当前,农民变市民的主要障碍不在于户口而在于素质。对于进城的农民工来说,融入城市社会是他们深层次的心理需求,这里涉及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和心理素质等方面的转变。“就业靠竞争,竞争靠技能,技能靠培训”。我们坚持“党政推动、基地主办、部门监管、农民受益”的原则,统筹组织各类培训资源,建立健全培训体系,及时调整培训内容、创新培训方式、落实培训经费,积极推进农民外出务工培训工作。其次,畅通信息渠道。通过深入调查研究,摸清农村劳动力资源状况,掌握农民外出务工意向,加强劳动力需求信息网络建设,及时、准确地采集和发布用工综合信息,搞好供求咨询和反馈。第三,规范管理和引导。通过发挥各类市场主体的作用,提高农民外出务工的组织化程度,使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实现由以行政管理为主向以服务引导、市场监管相结合为主转变。同时,注意解决城市“流动儿童”和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和生活问题。第四,提供维权保障。有关部门及时、合理地调解合同纠纷,维护农民工的合法权益;规范劳务中介,对各类人力资源市场进行规范和整顿,对于非法中介机构以及发布虚假就业信息等行为及时进行清理;加强对建筑施工等重点行业的监管,从源头上减少农民工权益受侵害事件的发生。

  (作者为中共吉林省委副书记)

  《人民日报》 (2005年04月11日 第九版)


 
推荐】【 小字】【打印】【下载点点通】【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免费试用新浪15M收费邮箱 赶紧行动!
缤 纷 专 题
春意融融
绿色春天身临其境
水蓝幸福
水蓝幸福海洋爱情
请输入歌曲/歌手名:
更多专题 缤纷俱乐部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