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三寺地理——给佛国历史开一扇透明的窗”系列之三 圣德嗣法有薪传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4月11日09:50 河南报业网-大河报

  嵩山七十二峰叠翠,峰峰有寺,正所谓“天下名山僧建多”,嵩山历代高僧辈出。名寺古刹,历来都是通过“高僧讲经播真谛,圣德嗣法传佛灯”的形式广结善缘。未去嵩山前,知道的嵩岳高僧是在会善寺出家修行的管天高僧一行(张遂),高中课本里早已广而告之。我去嵩山后,又结识了大法王寺的中兴方丈释延佛,他极为丰富的个人经历,巨大的弘法业绩,在民间被反复渲染,他的形象也在满城争说中变得神秘莫测。

  他的弟子遍布各地,他是“大乘普度入世慈航”(马万祺语)的高僧。

  援引登封市宗教局办公室主任徐乃立的话:延佛法师不要国家一分钱,拖着病残的身躯,呕心沥血十余载,多方筹集资金8000余万元,无私奉献,从不居功,是法王寺的好当家。

  援引登封市一位领导的话:延佛大师佛学造诣高深,社会知识渊博,上懂天文,下晓地理。十多年来,他以禅宗的见性成佛为根源,熔自然科学与宗教为一炉,兼用儒、道之法讲法开启,解说禅机,吸引了海内外各界、信士香客前来随喜功德。在嵩山地区形成了一个“释延佛现象”。

  援引2003年年底中国佛教协会会长一诚大和尚为其题联:

  延佛僧宝不思议身披三事云衣,浮杯渡海刹那时赴感应群机;

  堪作人天功德主坚持戒行无亏,我今稽首悉遥知振锡杖提携。

  写大法王寺,他是无论如何绕不过去的一位标志性人物。

  释延佛十年苦修终有成

  用文学笔法渲染一下,释延佛的前期经历符合“天降大任于斯人”的一切前提条件,甚至更甚,那是将一个血肉之躯逼到偏峰绝崖处,置他于死地,陷他于绝境。

  释延佛,1946年生在登封县马庄村笃信佛教的农民家庭,他是母亲侯荣花从庙里求子得来的唯一男孩,取名连福。1952年,他成为少林寺永山法师的俗家弟子。1973年被登封市电业局聘为职工。1977年3月,在高空线杆作业时不慎坠地致伤,造成下身高位截瘫。这几乎是人生绝境。

  母爱是人生最初和最深的温暖,而宗教成了当时他唯一的救赎,母亲带着他,背上观音像,踏遍嵩山庵、庙、寺、观流浪修行,长达十年。这一历程,生存空间被极度压缩,一个生龙活虎的男人活在一个汽车轮胎上;生存条件极度恶劣,无衣无食无医无药。

  这样的生涯几乎绝无可能造就一位高僧,有多少人在晨钟暮鼓中修行一世也未能修得正果。释延佛用苦修的精神拯救了自己,在最卑微的生存环境中,他尽力活出生命的尊严。

  他读书,《般若波罗蜜多心经》、《黄帝内经》、《六祖法宝坛经》、《道德经》、《易经》、《金刚经》……他抄录的书稿手迹装满整整十箱。

  更多的时间,他用来冥思、开悟,身体的极度被束缚让他更容易保持内心的宁静纯净。他用更多的时间回归本我,寻求平衡。正如一个盲歌手唱出天籁一样的歌声,他的内心世界却逐渐变得很大很大。

  流浪到大仙庙,他看到一副对联:“三教一体,万法一门”,他初步体验到三教荟萃的文明含义。流浪到清凉寺,是连福由道教的宫观洞庙来到的第一个佛教寺院,他如同回家,兴奋莫名。流浪到莲花寺,苦修渐进佳境,夜来参禅,朝暮上香。闲时则探求无为,精研《易经》,苦攻岐黄,以求佛法入世之圆融。

  在莲花寺,他开始说法释疑。莲花寺香火渐旺。他先后用香火款修建了大殿和两侧廊房。

  复建大法王寺宣法于世扶危济贫

  1984年3月,连福正式出家少林寺,永山法师为其剃度,法名延佛。

  1986年,恩师圆寂,慈母西归。为母守孝,结茅披缞十旬。他决心以自己有限的生命广报国恩、三宝恩、众生恩以慰母愿报母恩。

  1987年,少林寺方丈行正大师赋他以重任,带单金、生活费1万元去恢复中国第一菩提道场——大法王寺。那年农历七月“地藏王圣诞”之日,释延佛带侍者和弟子数人来到大法王寺。

  在释延佛来此之前,九华山曾有两位僧人试图复此道场。到此一看,一片断瓦残垣中两棵大银杏半死不活,无奈大哭而去。释延佛师徒在将要倒塌的殿檐下用石头砌起灶台,扎下营盘。至此开始了长达十年的复建征程。

  他摇轮椅、拖残躯,四处筹措建设资金,先后筹资8000余万元,将法王寺历史上遗留下的破烂不堪的三进寺院,建成如今鎏金溢彩、金碧辉煌的七进寺院。

  他以寺养寺,首创全国“四免”道场:进寺、停车、用斋、住宿免费。近几年来,他慷慨解囊,先后拿出300多万元,捐给水利工程、希望工程、残疾人、受灾群众、下岗职工。2002年,他又投资200多万元,在告成镇兴建了一座养老院,收养了近30位无依无靠的孤寡老人。

  为表彰延佛大师为社会、为法王寺做出的贡献,登封市政府特为他在寺内立碑,将这一残僧的功德永远载入了法王寺的史册中。

  在法王寺采访,我见此巨碑,碑文中说:“……其戒德严谨,恪守祖训,节衣缩食,扶危济贫,延佛示残于人,宣法于世,重兴功德无量,光前裕后,千古流芳。”

  延佛法师还为信士香客说法开示,排忧解难,乐此不疲。

  1996年11月5日,他成为建国后法王寺第一代方丈。据登封市宗教局办公室主任徐乃立称,法王寺在元代代宗延佐三年,即公元1316年第12代方丈月庵海公禅师灭度,方丈空位,至延佛中兴该寺,其间香火已断680年。

  延佛大师还兼领广东省东莞隐贤寺方丈;河南许昌大铁佛寺方丈;平顶山佛泉寺方丈;云南省思茅普贤寺方丈。琉璃戒坛前细说大师僧一行

  唐代高僧一行在会善寺出家,但寺中与他有关的遗迹仅存“琉璃戒坛”,据说是一行及其弟子元同所建,因系琉璃砖建筑,故称“琉璃戒坛”。

  “琉璃戒坛”距离净藏禅师塔200米,看戒坛之前先看的塔,塔是老远就看见了,坛是到了跟前才看清:一个长十步、宽五步、高1米多的土石台子。显然只是个遗迹了。

  戒坛毁于五代后梁初年,今仅存石柱两根,柱外雕有天工神像,柱础雕刻鬼怪神兽、山水图案。这两根石柱都倒在地上,一根脸朝上一根脸朝下,看不出个所以然来。

  戒坛是向僧众传授戒律(受戒)的地方,是会善寺的宗教活动中心,其内原有五彩塑像,故名“五佛正思维戒坛”,现在是看不到了。唐宋时期,天下许多僧众要到此受戒学律,一时香火大盛。当时寺院规模很大,山门建在南岭,诸殿沿山坡层层升高,坛居寺中,是全国最有影响的戒坛。

  戒坛东侧还有《唐代宗敕牒戒碑》一通,刻立于唐代宗大历二年(公元767年),正面除奉敕牒文外,还雕有两层佛龛,上层佛龛中雕有一佛二菩萨二弟子,下层三排十二龛中每龛雕有一佛二弟子,石碑背面是会善寺戒坛记碑,陆长源撰文,陆郢的八分书,很漂亮。

  这些是后来看资料才知道的,当时就觉得这碑怪,歪歪扭扭地站着,我恨不能上去扶着它。

  以一行的上通天文下知地理的本事,替寺里建个戒坛原是小菜一碟,以他的能力,他在会善寺该是极有影响的决策人物吧。至于后来走出嵩岳,成就就更大了。推算日月、量度山海嵩岳走出“管天”高僧

  一行的身份十分特别,他若印名片,可以印上一长串名副其实的头衔:高僧、天文学家,数学家等。

  一行,俗名张遂,生于公元683年。魏州昌乐(今河南南乐县)人。自幼聪明好学,博览经史,记忆力惊人,有过目不忘的本事。其祖父张公谨知天文精算术,对他极有影响,年少时就酷爱天文和数学。到了青年时代,张遂就会推算日月、量度山海,成为远近闻名的学者。

  20岁时,张遂到京都长安拜师求学。武则天登基后,其侄武三思被封为梁王,官居尚书。武三思到处拉拢文人名士,企图博取“礼贤下士”的美名。武三思要与张遂交朋友,张遂不愿与其同流合污,武三思反复纠缠,被逼无奈张遂只得逃往嵩山会善寺,落发为僧,拜会善寺普寂禅师为师,法名一行。积翠峰下的会善寺当时有殿宇千间,僧众千员,耕地八百亩。一行时常外出云游求学,他游历过许多高山名寺,悉心向人求教,学问更加精深。

  清代登封进士景日畛在《说嵩》中,说一行“多异术,移星致雨,神变莫测也”。其实是他运用对天文地理的通晓,对变幻无常的气象作出准确判断。在登封,记者采访到许多民间流传的一行“管天”的故事。

  一行为寻找动物行为与天气变化的联系,曾连续三年观察蚂蚁搬家现象,积累了数万字的《蚁行关天卷》。

  一天夜里,一行凝视着浩瀚的星空,看到出现了月晕,登封民间叫作“月亮撑伞”。几个师兄师弟不解地问:“一行,月亮打伞有啥好看的?”一行回答:看月亮的颜色,就可以知道以后会有啥天气。月亮撑“红伞”,预示着近期会有大雨;撑“黄伞”,预示着近期会有小雨;撑“蓝伞”,近日多风云;撑“黑伞”,近日是晴天;撑“花伞”,则先晴后阴……

  根据当日的月晕状况,一行预测三日内必有大雨。不出两日,登封果然下了一场大雨。师兄弟们这才相信一行真有“管天”的本领。

  公元712年,太史频奏历法不准。宰相张说向唐玄宗推荐说:“僧一行精诸家历法,应令造新历。”唐玄宗派一行的族叔张洽前去聘请一行。公元717年,一行应征入朝,唐玄宗命他“考前代诸家历法,改撰新历”。

  唐开元年间,一行组织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天文大地测量,这次测量,最远到今蒙古人民共和国乌兰巴托西南的喀拉和林附近,测量点涉及全国13处地方。这次实地测量,为计算地球大小提供了实测数据,为后来的天文大地测量学奠定了基础。

  这次测量,还第一次测量出了地球子午线一度弧的长度。比公元814年阿尔马蒙的实测子午线要早90年。

  唐开元九年,一行根据实地测量的结果,开始修制新历,至开元十五年完成,首尾达6年之久。这部新历法取名《大衍历》。公元728年,《大衍历》颁行天下后,风靡一时,深受欢迎。《大衍历》比著名数学家祖冲之等前人编撰的历法,都要准确得多,还对日本、印度的历法产生过重大影响。

  一行创造了世界天文学史上的三个第一:首次测量地球子午线长度;第一次提出了月亮比太阳离地球近的论点;第一次发现恒星运动。

  一行还建造天文台,亲自制作观测仪器,他在天文仪器的设计和制造方面也达到了当时世界上的最高水平。一行发明的水运浑天铜仪是世界上有史以来最早的一座自动计时器,水运浑天铜仪不但能显出日、月运行的规律,而且可以自动计时,比西方最早的威克自动计时钟要早600多年。

  在《大衍历》完成不久,一行因劳累过度,于公元727年英年早逝,年仅45岁。唐玄宗对一行敬重有加,礼为国师。一行去世的噩耗传来,玄宗皇帝黯然神伤,悲哀过度,下旨辍朝三日,停龛三七,让国人对一行进行瞻礼追悼。

  一行是一位了不起的科学家,他那种重视实践、勇于创新的精神,永远值得我们学习,他对世界天文学做出的巨大贡献,将永垂史册!(未完待续)


 
推荐】【 小字】【打印】【下载点点通】【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免费试用新浪15M收费邮箱 赶紧行动!
缤 纷 专 题
春意融融
绿色春天身临其境
水蓝幸福
水蓝幸福海洋爱情
请输入歌曲/歌手名:
更多专题 缤纷俱乐部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