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关注教育公平(图)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4月11日10:23 大连日报
关注教育公平(图)
漫画苗新和主持人语

  教育公平已经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焦点。本期论坛话题一推出,就得到市民的热烈响应,稿件纷纷寄到理论部。教育不仅具有功利性功能,如教育对经济发展推动作用、对科学技术创新孵化作用等。其实,教育还具有非常重要的非功利性价值,即教育是缩小贫富差距,实现社会上下阶层流动的稳定器、平衡器。社会客观存在的阶层间的差异可以通过机会均等的教育帮助改变,教育给人提供了公平竞争、向上流动的机会。所以,平等享受教育机会就成为教育公平的起点和基础。

  在欧美等发达国家,教育不公平被认为是国家危机。我们必须采取有力措施,遏制教育公平的恶化趋向。

  教育“致贫”发人深思

  杨晓颜(旅顺口区某妇联工作人员)我在妇联负责农村扶贫帮困工作,接触过一些家庭的致贫原因不是自己不肯出力干活,而是因为要供子女上学,特别是两个孩子同时上学。可以说我们旅顺算不上是贫困地区,一些家庭尚且如此,更不要说那些更困难的地方了。据权威统计占中国人口60%以上的农村只获教育投资的23%;7个农民不吃不喝才能供养一个大学生。中国有1021个县的小学生人均“公用经费”不到10元人民币,与北京市的757.6元和上海市的747.4元形成强烈反差,几乎到了“什么都不能干的地步”。

  在经济发达的地区,政府可以帮助一些贫困学生,但在经济相对落后的偏远地区,不少地方财政就是“吃饭财政”,维持自身运作都困难;也恰恰是在这些地区,贫困面大,需要援助的家庭多。于是,当多数城市家庭在为子女寻找进入重点学校的通道时,多少乡村父母却无力支付孩子完成义务教育的基本费用,只能让孩子辍学回家,因为生存的需要更为迫切,胜过对发展的憧憬。

  让每一个孩子拥有接受良好教育的机会,是义务教育真正实现平等性、全民性、普及性的必然要求。推进地区教育均衡发展,解决教育不公平的问题拖不得、也拖不起。

  给“马大帅”创造良好环境

  梁志勇(东北财经大学研究生)看过电视剧《马大帅Ⅱ》,觉得很有意思。开心一笑之后,马大帅创办“大帅打工子弟小学”遇到的各种困难也迫使我开始思考外来打工子女的受教育问题。剧中的马大帅是一个热心肠的人。他建起了一所打工子弟小学,为的是让所有像他这样外来人口的子女有一个上学的机会。因为在他的心目中,每个适龄儿童都享有平等受教育的权利。

  但是只靠马大帅一个人显然是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外来打工子女受教育问题的。政府、各种社会组织以及公立学校都应该行动起来,让热心的“马大帅们”变得轻松一些。首先各级人民政府在保障外来打工子女受教育权利方面要发挥主导作用,除了直接的物质支持以外,最重要的就是制定有效的政策鼓励社会资源投入到打工子女教育中来,为“马大帅们”提供良好的政策环境。其次是与教育有关的社会组织应积极行动起来,尽己所能扶持外来打工子弟学校发展,为其创造良好的社会氛围。再次,充分利用公立学校的教育资源来为外来人口的子女服务。首先是降低农民工子女进入公立学校的门槛儿,还可以通过一些制度创新,比如教师资源流动制度、定期培训制度等,使农民工子女也能分享城市教育资源。

  教育不能在流动中流失

  王秀清(社区工作者)在我们所管辖的社区里,有许多的外来人员,他们为了生计,也为了自己有一个美好的前程,远离亲人来到这个城市求发展。对这一部分群体,我们始终关注的是否办了暂住证、是否有生育证明、辖区内发生的治安案件是否和他们有关系等,在教育上对他们重视不够。现在,政府特别关注失业人员重新就业问题,加大力度对他们进行免费的技能培训、学历培训、创业培训等,千方百计让他们早日上岗,但外来务工人员的教育似乎被忽视了。受教育应当是每个公民的权利。大部分外来务工人员文化水平较低,加之他们对法律知识知之甚少,权益被侵犯时,很难有效地用法律捍卫自己的合法权益。他们也需要知识和文化,也需要有一技之长。最近,“流动人口学校”正在一些地区悄然流行起来。这些流动人口学校,有专门的教室,有详细的教学计划,教学内容有:法律、安全、职业道德、营销、计算机的应用与维修、工程管理等,专门利用外来打工者的业余时间授课。他们白天上班,晚上上课,技术、技能提高了,工作就有了保证,生活能够逐步提高,酗酒闹事、治安案件也会大大减少。

  让城市不再冷漠

  黄凯(某食品公司职工)最近热播的电视剧《马大帅Ⅱ》讲述的是主人公马大帅历尽艰辛创办学校解决进城务工人员的子女就学难的问题,当在荧屏上看到民工们不辞辛苦任劳任怨地为我们城市的建设与发展默默奉献的同时,还要承受着子女无法接受正常教育的压力与困惑的时候,相信一种酸楚乃至自责会涌上很多人的心头。

  应该承认,近两年通过媒体的宣传、自身的体会等等,已经有越来越多的城里人认识到了农民工存在的重要意义,尊重与善待农民工已经成为很多人的共识,但同时也不必讳言,在解决子女就学难这个农民工们最大的后顾之忧方面,我们还有许多地方做得并不尽如人意,在一些地方仍然在农民工子女就学方面设置了种种限制;在某些学校甚至是在教师的眼里,农民工的子女似乎仍旧是“低人一等”;而更不应该的是一些城里孩子受到来自各个方面的“耳濡目染”,总是对农民工的子女“另眼相看”。以上的种种行为对于农民工自身的伤害不必多说,而在他们的子女尚稚嫩的心灵中可能留下的阴影更加让人为他们能否健康成长感到一丝担忧。

  如何能够让农民工的子女享受到与城里的孩子们一样的公平教育意义重大。第一,它能够在最大程度上促使农民工们以更饱满的热情投入到工作中去,为我们城市作出更大的贡献;其次,农民工的子女同样都是我们国家与民族的未来与希望,让他们能够在公平教育的环境下成长成才,必然会为我们国家未来的建设打下更加坚实的基础!

  降低社会阶层流动的“门槛儿”

  刘伟(高校辅导员)对于农村或低收入家庭的孩子来说,“知识改变命运”这句话有着特别现实的意义。考学是他们改变现状、追求更好生活的最重要手段。其深层意义在于,教育是实现社会阶层流动重要通道。但是现在,这条通道的门槛越来越高了。据媒体报道,全国高校学生的人均学费已经从1995年的800元左右上涨到了2004年的5000元左右,再加上食宿、穿衣等费用,平均每个大学生每年花费约1万元,4年大学需要4万元。而2004年我国城镇居民和农民的年平均纯收入分别为9422元和2936元。就是说,供养一个大学生,需要一个城镇居民4.2年的纯收入,需要一个农民13.6年的纯收入。如果再算幼儿园、小学、初中、高中的各项费用,教育费用已经成为低收入阶层不可承受之重。据调查,在城市,高中、中专、大专、本科、研究生学历人口的比例分别是农村的3.5倍、16.5倍、55.5倍、281.55倍、323倍。造成此现象的原因并不是农村孩子比城里孩子笨,也不是农村孩子不刻苦,相反,农村孩子因为不愿重复父辈的老路,渴望过上更高品质生活而可能比城里孩子学习更用功。但是高昂的教育费用这道“门槛儿”却只能让他们望而兴叹。

  要给不同收入阶层的孩子以公平的教育机会,就必须避免任何教育产业化的倾向,将教育费用控制在大众能够接受的程度,同时,要面向贫困学生扩大奖、助、贷的范围。只有这样,教育———这个实现社会公平“最伟大的工具”,才能真正发挥作用。

  别让农村孩子跌倒在起跑线上

  景洪顺(瓦房店市某小学教师)说来自己真是幸运。本来是土生土长的农村孩子,因为考上大专,居然在小城市里混了一席之地。但面对当今的教育收费,现在想起来都感到后怕:假如我晚生十年,即使父母砸锅卖铁,不吃不喝,我也难逃厄运———告别学堂,走进田野,日出而作,日入而息。

  现在,一想起小时候所交的2元钱学费,我就激动不已。而在当今,有多少农村孩子因交不起课本费、杂费而辍学,又有多少农村少年手握高等学府的入学通知书,愁云满面,望洋兴叹!他们对未来的憧憬远没有对知识的渴盼来得更真切,他们从心底发出“我要读书”的呐喊。但现实毕竟是现实。尽管孩子们很有朝气,很刻苦,很优秀,但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对他们来说是那样的遥不可及。这实际上是对他们努力的否认,是一种典型的不公,更是一种情感上的伤害。

  别的不说,现在回归故里,看到自己曾经就读的小学、初中,除了校舍有所改变之外,教师们还是熟悉的面孔,教学设施更是少得可怜。即使学生们都能交起数目不少的各种费用,能够正常上学,教学质量还是让人质疑。今年“两会”期间,教育公平已成为大家关注的热点。温总理说几年后农村贫困县要全部实行免费教育,我们期盼着这一天的早日到来,让每一个孩子不要跌倒在人生的起跑线上。

  不应有“被遗忘的角落”

  雪子(媒体工作者)现行的教育体制下,高分学生被认为是好孩子,老师喜欢,家长自豪,学生自信甚至骄傲,而差等生或曰后进生,则经常受到或明或暗的歧视。轻者,上课很难得到发言机会;排位,常常被安排到后面;老师讲课,只把眼睛盯住优秀生,根本就不睬差生;个别辅导,老师只为优等生吃小灶,而最需补课和个别辅导的差生却被抛弃。重者,差生常被讽刺斥责受到人格污辱甚至被孤立,快慢班把学生分成三六九等。最令人不平的是,个别学校竟变相剥夺差生的受教育权,怕平均分数被拉下来,就不许差生参加考试,甚至以种种理由想各种办法将差生赶出校门。

  没有不好的孩子,只有不好的教育。当升学率成为学校的生命线、教师的考核标准,当家长纷纷向学校施加有形无形的压力,当社会唯学历唯文凭是举,学校教育中对差生的歧视就不可避免,这种隐性的教育不公就成为必然。在“被遗忘的角落”中的孩子,他们幼小心灵会受到深深的伤害,甚至会心理扭曲。因此,精神歧视的教育不公也许比经济条件造成的教育不公更可怕。要改变这种状况,必须将素质教育真正落到实处。只有社会摒弃对人才的偏见,对人本身更加尊重,为人的成长提供更有利的环境和条件,这种隐性教育不公才能得到根本遏制。

  喜看农民工“上大学”

  郭义海(西岗区日新街道居民)从4月份开始,市总工会所属的大连工人大学将全面向进城务工人员开放,进城务工人员如果愿意学习文化知识,学习生存技能以及享受高等教育,该校将负担起培训义务,而且所有培训班所需的费用全部免除,只收教材费。这次市工人大学开设了面点、手工编织、市场营销、自主创业、计算机和保安六个专业,甚至还有高考文化补习班。据悉到今年5月份后,进城务工人员培训的专业将达到15个。

  农民工是一个典型的弱势群体,在这些人当中,小学和初中文化程度占95%,大多数人只能从事简单的体力劳动。他们非常渴望能有一技之长,然而由于各种原因,他们得不到再上学再培训的机会。但他们不能总是靠简单劳动来维系生活,必须跟上时代的发展。工人大学能敞开大门,接纳他们实在是一个良好的开端,是一个很得民心令人欣慰的举措。以前咱们也听说过外地和咱本地有给外来务工人员上专门培训课的,但能像到大连工人大学这样高规格的地方,这么系统的学习还未曾听说过,可见市里有关部门是动了脑筋下了工夫的,能看到他们迈进大学的校门,可以说是一件可喜可贺的事情。

  下期话题

  设定一个命题相对容易,但要解决一个命题却很难。公平教育理念的确立、公平教育体制的创新都需要一个过程,不可能在短期内实现,我们还有很多具体的工作要做。鉴于版面有限,许多市民在本期论坛言犹未尽,所以,我们准备把这一话题的讨论继续引向深入。

  欢迎参与下期“关注教育公平”的讨论。来稿请结合所闻所感,具体谈一谈:教育领域中危害教育公平的一些不合理制度、体制或观念、现象;你对构建教育公平的具体建议,等等。来稿内容要有理有据,切忌空谈泛论。截稿日期为2005年4月18日。来稿请寄:中山区民康街15号大连日报社理论部《论坛》专版编辑收。邮编:116001;电话:82560513。或发E-mail,信箱地址:malp@daliandaily.com.cn.

  敬请来稿时留下联系电话。

 
推荐】【 小字】【打印】【下载点点通】【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免费试用新浪15M收费邮箱 赶紧行动!
缤 纷 专 题
春意融融
绿色春天身临其境
摩登老人
摩登原始人登场啦
请输入歌曲/歌手名:
更多专题 缤纷俱乐部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