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话说今昔“老字号”(上)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4月11日10:25 淄博新闻网

  本报记者 魏廷宝 特约通讯员李军魏其宁前不久,曾名扬全国的老字号天津“狗不理”以1.06亿元的价格卖给天津同仁堂。老字号的生存状况,在“狗不理”拍卖一事之后,再度成为人们关心的一个话题。一个“老字号”就是一部历史,一种文化。过去,我市的周村、博山等区老字号商铺众多,辉煌一时。时至今日,部分老字号历经沧桑与坎坷,头顶光环、肩扛重任一路步履蹒跚地走到今天,有些已经淡出历史舞台,有的却越走越好。兴盛也好,凄惨也罢,老字号已成为一种文化现象在人们的心头挥之不去。老字号,曾经的辉煌周村是古商业文明的发祥地之一。清光绪三十年(公元1904年),时任山东巡抚的周馥和直隶总督袁世凯合奏清政府,奏请周村与济南同时自行开埠。自此,周村的商业发展达到了鼎盛,拥有了“金周村”、“旱码头”、“丝绸之乡”、“天下第一村”等众多美誉。胶济铁路开通后,陕西、广东等全国各地客商涌入周村,周村商业经济发展突飞猛进,商号林立,成为济南、青岛之间最大的商业中心。当时在周村最流行的一句话:“济南日进斗金,不如周村一个时辰”。如今散布于全国许多老字号都是在这里进行原始资本积累后发展起来的,一度热播的《大染坊》就是典型的代表。采访中,有关业内人士和许多“老周村”认为,周村在全国出名是因为丝绸和布。北京城有一首民谣:头戴“马聚源”,脚踩“内联升”,身穿“瑞蚨祥”,腰缠“四大恒”,其中“瑞蚨祥”的诞生地就在周村。在众多的周村老字号中,“八大祥”一直是周村人的骄傲,其中“瑞蚨祥”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周村在当时的历史地位。清道光初年,章丘孟传珊在周村把“瑞蚨祥”字号做成了一个大字。1896年,“瑞蚨祥”总店迁往了济南,后来成为我国规模最大的民族商业老字号;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面国旗是周总理亲自指定用“瑞蚨祥”的绸布制作的,如今“瑞蚨祥”在全国仍散发着光辉。提起过去的辉煌,不得不提周村“世上三绝”之一的铜响器。在晋朝时周村成为主要铸铜钱的地方,1750年,章丘人柴念池创办了铜器作坊聚合成,以后周村铜响器曾经占据了中国大部分的市场;由于质优色纯,得到周恩来总理的青睐,亲自指定用周村制作的铜锣演奏《东方红》,同时周村制造了新中国发射第一颗人造卫星时用的编钟。文革前,周村铜锣曾作为纪念品赠送给外国的一个访问团。周村的铜响乐为中国铜响乐行业培养了一批业务骨干。1904年开埠后,商埠区吸引了部分外国人,给周村带来了观念的更新。晋商在明朝崛起,开发了周村的银子市,清朝中期在周村落户的票号就达到了30多家。博山区过去老字号店铺以餐饮居多,这些老字号分外珍惜牌子,苦心经营,闻名遐迩。“聚乐村”饭庄创建于1919年。当年夏季,清朝末科进士张新曾(字寰辰)先生应邀在怡园清音阁的茶叙中提出了由业厨世家栾氏等人成立饭馆的创意,并以“聚乐村”命名。之后栾玉琢、王光墉、王光福等议定以股份制形式组创这个饭庄。饭庄地点在叠道街轿杆胡同与陈家胡同拐角处,后来迁于西冶街中段新址。解放前夕,“聚乐村”在同行中首屈一指,是博山名馆套餐的龙头。许多商号、货栈、厂矿、作坊等,凡有筵席,无不在“聚乐村”设宴,其他如祝寿、乔迁、结婚等,也以在“聚乐村”请客为隆重。“聚乐村”饭庄带动发展了博山“四四席”。所谓“四四”,即四拼盘、四行件、四大件、四饭菜共十六道菜,供八人食用,人均两品。解放后,“聚乐村”经历了由小到大,兴衰起伏,一直延续到上世纪90年代。轿杆胡同老字号饭店“一心居”也颇为闻名,以氽菜著称,采用鸡、鸭、肘煮高汤,每天高汤卖完,立即停业,从不弄虚作假,至今人们还对此事传为佳话。后来,在河滩又有一家“石家”包子铺(绰号石蛤蟆)专营水饺,这里的水饺,皮薄肉多,吃客每日门庭若市,座无虚席。以经营烧肉出名的“远馨斋”,烧烤的烧肉,皮酥肉嫩,别有风味。这些店铺因特色鲜明而久负盛名。老字号,有人欢喜有人忧走在周村古色古香的大街上,远离了都市喧嚣,感受到一种古老的宁静与质朴,培育了多少商贾名店的许多老房子依然矗立在这条见证了繁华与没落的大街上。现在,留在大街的多是茶庄,夹杂着少部分五金电器经营业户。现今的周村老字号,能走到今天,而且越走越好的,不能不提及周村烧饼。“薄如秋叶,形似满月;落地珠散玉碎,入口回味无穷”是对周村烧饼的赞誉。中国的食品历来就有“南米北面”之说,山东烧饼有1800年的历史,大约在明代,周村商贾云集,各种小吃应运而生,大酥烧饼传入周村并成为周村传统产品,清朝以前,周村烧饼作为朝廷贡品更是名噪一时。周村烧饼走过一段弯路后,开始认识、利用老字号的招牌,继承传统的手工艺,加上科学的管理观念,为周村烧饼增添了新的内涵。如今华泰烧饼有限公司有职工240多名,年销售收入1000多万元。在周村的老字号当中,迈出面向市场经济的关键一步。而与周村烧饼并称为“世上三绝”的铜响器却没有那样幸运。鲁东乐器厂曾经是周村铜响乐器响当当的代表,曾经占据我国铜响乐器的半壁江山。但如今,该厂的锣鼓无论是效益还是名气大不如从前,前几年,一位84岁的台湾同胞潘学成老先生酷爱京戏,从小就在戏班里打锣,在大陆时曾经用过周村生产的虎音锣,如今在台湾已经50多年,但他一直念念不忘周村“咚、不、隆、咚、呛”的锣声,曾费尽周折,多方打听,几次三番寻找周村的虎音锣,最后老先生的信送到了鲁东乐器厂。可如今的鲁东乐器厂已经不能让老人如愿了。


 
推荐】【 小字】【打印】【下载点点通】【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免费试用新浪15M收费邮箱 赶紧行动!
缤 纷 专 题
春意融融
绿色春天身临其境
摩登老人
摩登原始人登场啦
请输入歌曲/歌手名:
更多专题 缤纷俱乐部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