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论消息的含金量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4月12日11:00 人民网

  王 毅

  “含金量”这个词,在新闻界使用频率比较高。认为某一件新闻作品很好或者能够创优获奖时,就常常说含金量比较高。那么,含金量到底是指什么?都“含”哪些“量”?本文试从消息这个新闻的主体切入,作些探讨。

  所谓消息的含金量,是指这条消息中所蕴含的新闻价值和宣传价值的大小或高低。这是从内涵上来讲的。一般来说,具有“新闻”和“宣传”双重价值的消息,其含金量比较高;反之,则比较低。而从外延上来讲,消息的含金量,至少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新闻含量。

  这里的“新闻”特指新的信息。新闻是对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陆定一给“新闻”(即消息)所下的这个定义已是共识。这个定义表明,看一条消息是否有价值,首要的是看它是否传递了新的信息(这个“新”既是指时间上的“新近性”,也是指内容上的“新鲜性”),而且越“新”越好。也就是说,一条消息中包含的新的信息越多,这条消息的含金量越高。例如,经济参考报记者采写的会议新闻《沙产业崛起有望前景远大》,就是一篇新闻含量很高的消息。专家在评介时给予高度评价,认为这条消息不仅将“沙产业”这个全新的概念展示给读者(传播了一条新信息),而且传递了“崛起有望”这样一条更为重要的经济信息、科技信息。像这样的传递了新的大量的信息的消息,自然有含金量,尽管是会议新闻,也能够创优。

  二、政治含量。

  党的新闻工作者必须坚持“政治家办报”,坚持党性原则和实事求是,把握正确的舆论导向,必须站稳政治立场,确立政治观点,具有政治敏锐性和政治鉴别力。中央提出的这些原则性要求,决定了以消息为主体的新闻报道的政治含量要高。对党报的新闻宣传来说,尤其如此。讲政治含量,就是要求消息所表明的观点和所报道的内容要符合和体现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消息的政治导向必须明确,即倡导什么、反对什么,要旗帜鲜明。新华社曾播发一条消息《夏收何必搞仪式小麦未熟遭“剃头”》,就是一篇旗帜鲜明的批评报道,获得1997年度中国新闻奖二等奖,这与记者高度的政治敏感分不开。请看,为了搞夏收仪式,竟然把没有熟的麦子割了,可见形式主义在某些地方、部门和单位已严重到何等程度。同反对主观主义、官僚主义一样,形式主义历来是我们党所反对的不正之风。从实质上讲,形式主义也是一种腐败现象。反对形式主义是“讲政治”的题中应有之义。新华社的这条消息正是从政治的高度揭示了形式主义的危害性。可以说,这条消息的含金量主要就体现在政治含量上。换言之,消息有了政治含量,就有了宣传价值,新闻价值就相应地“增值”了。

  三、哲学含量 。

  哲学含量是指消息的哲学思辨色彩,即消息中所闪烁的唯物辩证法之光。从写作方法上讲,消息的哲学色彩体现在这么几个方面:一是小中见大,即用小角度或小题材去写大主题,所谓一滴水可以映照太阳的光辉;二是曲中见直,即不直接去写要报道的对象,而是先迂回曲折一番,兜个圈子之后,再让其亮相;三是由此及彼,即由此人或此事联系到彼人或彼事,对比着去写,在联系和比较中升华新闻主题;四是由表及里,即透过表面现象抓住事物本质,深入剖析、挖掘新闻事实。上面讲的“小”与“大”、“曲”与“直”、“此”与“彼”、“表”与“里”,是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在消息写作中将这些辩证关系处理好,就能够增添消息的哲学色彩,使读者在接受新的信息的同时,又能体味到哲思理趣之美。笔者参与采写过一条消息,题目是《中学生致信市长提建议铜川市嘉奖“小主人”》,被新华社播发后,在《人民日报·海外版》、《中国青年报》、《北京晚报》等中央、省级报纸刊登。这则新闻,论题材并不重大,就是一位中学生给新当选的市长写信,对城市建设有关问题提了一些意见和建议;市长作出批示,要求有关部门予以研究、采纳,并看望这位中学生,对他进行了奖励。了解到这一情况后,笔者敏感地意识到,这是一条小中见大的好新闻。“大”,体现在两点:一是中学生致信市长提建议,体现了高度的主人翁责任感。二是铜川市嘉奖“小主人”,体现了我国的社会主义民主,体现了党的群众路线、群众观点。联想到江泽民同志一再强调“领导干部一定要讲政治”,就感到这条新闻又是“讲政治”的具体体现,这件小事反映的却是重大主题。因而,这条新闻的哲学含量是比较高的。消息的哲学色彩还体现在“度”的把握上,就是在语言、语气、语调上要把握好尺度、火候和分寸,即:在宣传先进典型时,话不要说得过头,不要人为拔高,要实事求是,一分为二,让人可信、可亲、可敬、可学,以避免出现新的“高大全”;在进行舆论监督时,话不要说得偏激,不要随意上纲上线,要在尊重事实的前提下客观、公正地“巧说”,以避免绝对化、片面性造成的失误。消息写作中的“度”把握得如何,是衡量作者是否成熟、作品是否成功的重要标志之一。

  四、文化含量。

  作为社会意识形态的产物,新闻属于精神产品、文化产品的范畴,这就决定了消息应该具有一定的文化含量。消息的文化含量,一是体现为含“知”量,即消息是否传递了一定的知识信息,是否有知识品位。一条消息如果在传递了诸如新近发生的事件等新的信息的同时,又传递了必要的知识信息,那么,这条消息就显得比较厚实、丰满,甚至可以起到深化新闻主题的作用。人们常列举的毛泽东的新闻名篇《中原我军占领南阳》,便是这方面的范例。这篇于1948年11月5日播发的新华社电讯稿,一开头先传递了一条最新的重要的事件信息:“在人民解放军伟大的胜利的攻势下,南阳守敌王凌云于四日下午弃城南逃,我军当即占领南阳。”紧接着,交待了一段有关南阳的历史背景:“南阳为古宛县,三国时曹操与张绣曾于此城发生争夺战。后汉光武帝刘秀,曾于此地起兵,发动反对王莽王朝的战争,创立了后汉王朝。民间所传二十八宿,即刘秀的二十八个主要干部,多是出生于南阳一带。”这段历史背景的交待,寥寥几笔,却向受众传递了丰富的历史知识信息,而且引人深思:其一,“我军当即占领”的南阳,自古就是兵家必争之地。正如电讯中所说,“在过去一年中,匪首蒋介石极重视南阳,曾于此设立所谓绥靖区,以王凌云为司令官,企图阻遏人民解放军向南发展的道路”,由此可见南阳作为军事要地的作用。明确了这一点,就能进一步认识到“中原我军占领南阳”的重要的现实意义所在,这就是:“从此,河南全境除豫北之新乡、安阳,豫西之灵宝、阌乡,豫南之确山、信阳、潢川、光山、商城、固始等地尚有残敌外,已全部为我解放。”其二,这一段历史背景的交待,更蕴含着深刻的象征意义,那就是:谁代表进步、代表革命,最终就必胜;谁代表落后、代表发动,最终就必败。毛泽东信手拈来这段历史背景材料,巧用于消息之中,使消息有了厚实的历史底蕴和很高的知识品位,同时深化了“中原我军占领南阳”这一事件新闻的主题思想。他那渊博的历史知识读来令人赞叹不已。二是体现为含“精”量,即消息写作有无精品意识。这里所说的精品意识,即思想性与艺术性在消息写作中的完美统一。所谓思想性,就是要在消息写作中高扬主旋律,紧扣时代脉搏,反映群众意愿,服务中心,服务大局,使新闻有指导性,为改革、发展和稳定提供舆论支持。所谓艺术性,就是要在消息写作中善于运用新的手法和笔法,真实而生动地揭示新闻、活化新闻,使新闻有可读性,成为精美的精神食粮,为广大读者所喜爱。消息的文化含量要提高,要求作者必须有深厚的文化素养、坚实的文字功底。毛泽东学识渊博,他写的如上面分析的《中原我军占领南阳》以及其它的如《中国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我军解放郑州》、《爷台山战事扩大》等消息,都可谓文气磅礴、笔力雄健,有很高的含“精”量,历来为人们所称道,成为我国新闻史上的名篇精品。

  现在的消息精品也很多。例如新华社记者张宿堂、郭献文采写的《中华民族治黄史上最壮丽的篇章黄河小浪底工程截流成功》(见《人民日报》1997年10月29日头版头条),就是一篇含金量高的好作品。笔者曾在《新闻出版报》上撰文予以评介,认为这条消息好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文气磅礴。黄河小浪底工程是“中华民族治黄史上带有里程碑意义”的重大工程,报道应有相应的体现。这篇消息的标题响亮而醒目,导语简洁而有力,几处描写和叙述很有气势和力度,如“截流后滔滔黄河水即从此改道,穿过左岸山体的三条巨大导流洞,注入下游河道”,使人不能不为黄河之伟力所震撼。

  二是现场感强。记者从“一大早,黄河两岸山头上聚集了从四面八方赶来的乡亲,争睹黄河截流的最后冲刺”,写到“当46辆载重汽车从两岸依次把最后一批石料倾入龙口时,北岸山壁上一面巨大的五星红旗迎风展开”,再写到“参加仪式的3000多名中外建设者和周围数万名干部群众欢声雷动,无数彩球伴着震响山河的汽笛声腾空而起”,使人如临其境,沉浸在截流成功前后的喜庆气氛之中。

  三是背景厚实。消息中既交待了“自先秦到民国2500年间”黄河决口泛滥、改道等历史背景,更交待了“新中国成立后,党中央、国务院领导”特别是三代中央领导集体核心“时刻把黄河安危紧系心头”的政治背景,这样,就从现实与历史与政治的高度拓展和深化了报道主题。

  四是评价精当。黄河小浪底工程截流成功,其重要意义和重要作用是什么,这是人们关心的。记者在文中引用了李鹏总理的话,阐明了重要意义,加深了读者对小浪底工程的认识,同时也升华和强化了报道主题。

  《截流成功》这条消息对出席截流仪式的中央领导同志也处理得不落俗套。李鹏总理、姜春云副总理在报道中都是很自然地“出现”,比常规写法“出席”更使人感到亲切。值得一提的是,记者在采写报道时还注意把镜头对准群众,给“84岁的老河工徐福龄”以动情的一笔。此外,消息的篇幅也不长,像这么重大的报道,只有1000多字。这些,都是采写重量级消息报道的记者应该学习和借鉴的。

  从这条消息文气磅礴、现场感强等特点中,可以掂量出它的文化含量;从这条消息对新闻背景的交代和新闻意义的评价中,又可以掂量出它的政治含量。所以,称这条消息是一篇含金量高的好作品是当之无愧的。

  消息的含金量的终极体现,还应该是读者含量(即消息拥有多少读者)。消息有了“新闻”、“政治”、“哲学”、“文化”等“含量”还不够,经过传媒刊发或播发以后,赢得了受众才有实际价值。如果一条消息拥有众多的读者,产生积极的社会效应,则说明这条消息在市场上的卖点高,即有含金量。所以,判断一条消息是否有含金量,最终还是要看它是否有读者含量。这就给记者或编辑们一个提示:在自己“生产”或“加工”的“产品”(消息)“销”出去以后,要及时收集“消费者”(读者)的反馈信息,看看是否“适销对路”。这样做,对于改进消息的写作,提高消息的含金量,进而提高整个新闻宣传的质量和舆论引导水平,无疑是大有裨益的。

  (作者是陕西省铜川日报社副总编辑、主任记者)


 
推荐】【 小字】【打印】【下载点点通】【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免费试用新浪15M收费邮箱 赶紧行动!
热 点 专 题
日本谋任常任理事国
健力宝事件
2005中超联赛揭幕
骑士号帆船欧亚航海
最新汽车电子杂志
漫画版《红楼梦》
安徒生诞辰200周年
京城1800个楼盘搜索
《新浪之道》连载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