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潮剧振兴)南国鲜花——潮剧,谁来续捧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4月12日11:15 大华网

  引子

  【在大多数都市年轻人的头脑里,潮剧这个古老的地方戏曲可能是一个模糊甚至陌生的概念;而对于上了年纪的人来说,潮剧是潮汕人“生命故园”的象征符号,是一个如痴如醉、挥之不去的情结。当老一辈潮剧艺术家的身影渐渐淡出舞台时,所有热爱潮剧的人都迫切地期盼着潮剧新人的出现,都在热切地关注着谁来继续捧起这朵“南国鲜花”?潮剧的振兴需要新生力量,需要一批像老一辈“大腕”一样的德艺双馨的年轻演员。因为,有了新人,潮剧才后继有人,有了新人,潮剧才能永葆青春活力。在这里,我们就从潮剧振兴的关键因素———培养人才谈起】。

  采访的需要,最近一段时间老往潮剧院跑,每次去,都有意想不到的收获。从院领导到导演、团长、作曲、演员,台前台后,上上下下,各忙各的。有的忙于新剧本排练、讨论和修改,有的忙于剧团下乡送戏的事,有的忙于筹划今年的几场演艺大赛等。在当前潮剧生存和发展处于十分窘迫的境况下,这种对于艺术依然执着的追求让人看到了一种不服输的精神。“台上振兴,台下冷清”,这是当前国内戏曲界面临的尴尬局面。作为中国十大著名地方戏曲剧种之一、有着400多年历史的潮剧同样不可避免地遭遇到前所未有的艰难处境。尽管这种植根于乡土的传统艺术在农村仍有广阔的市场空间,但随着时代的进步,多元文化的渗透和人们生活方式的变化,农村观众群的文化需求在悄悄发生变化,其市场也在日益缩小,对潮剧的生存和发展正构成极大的冲击。“人是一切工作的中心环节。说到底,潮剧的振兴,关键在人。”面对现状,许多人一针见血地说出了振兴潮剧的关键。有道是看戏看人。看潮剧是冲着名角儿去的,有“大腕”,戏才精彩。这是观众的普遍心理。翻开潮剧的史册,我们不难发现,为什么潮剧在五、六十年代被誉为“黄金十年”,达到“鼎盛”时期,除了那时拥有一个好的演出环境、演出空间外,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拥有了一批出类拔萃的名演员、名导演、名编剧,正因为有了一批这样优秀的人才,才创作出一批像《荔镜记》、《陈三五娘》、《苏六娘》等经典剧目。好的剧本,加上有好的演员,才会吸引观众,才有市场,这是环环相扣、紧紧相连的,这道理显而易见。

  然而,曾经人才荟萃、英秀如林的潮剧艺术队伍如今却出现了青黄不接的状况。老一辈的大腕淡出舞台,而新一代的有作为的演员却廖若星辰。人才队伍总、量偏低、专业分布和年龄结构不合理、梯队不明显。目前,全市22个潮剧团共有各类专业技术人员440名,主要分布在6个全民所有制团体,其中高级职称20名,中级职称134名。老一辈艺术家相继退出舞台,青年演员表演艺术上行当不齐全,功底薄弱;编剧、导演、作曲、舞美设计等创作人才后继乏人,同时由于缺少与其它剧种互相学习、借鉴、交流的机会,不了解戏剧的最新动态和趋势,限制了人才艺术水平的提高,也影响了艺术精品的推出。

  造成这样状况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是潮剧师承的传统流失了,过去在潮剧繁荣的时代,剧团有一“规例”,就是演员在离开剧团时必须把其“真功”师传给后人,即“传帮带”;但后来,这一“规例”慢慢淡化,人才传承的一个渠道也就中断了,许多青年演员缺少传统艺术的传承和科学的训练,练功不自觉,不刻苦,未能掌握科学的方法,特别是一些演唱基础和嗓音条件一般的演员没有得到认真培训就登上舞台,导致现在中青年演员演唱艺术水平不高。二是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剧团为了求生存不得不向“广场戏”发展,而长期疲于农村“广场戏”的奔波,演出条件和环境受限制,久而久之,演员失去了表演的热情,作风也变得懒散,演艺水平逐步下降,编剧也失去创作热情。三是潮剧事业缺乏足够的吸引力,造成在一定程度上戏校招不到好的生源等。

  培养人才需要政府的高度重视,需要一些特殊的政策加以扶持,这样才能为各类人才的发展提供一个宽松的环境和宽阔舞台。一个优秀演员,除了要能唱好唱腔、演好动作外,还需要不断积累文化知识,在掌握表演外,还要懂得读透剧本,理解角色,提高演艺水平。据悉,今年广东潮剧院在培养人才方面将有几项大的动作,即是举办“广东潮剧院青年唱腔比赛、青年演奏比赛、青年剧本创作比赛”等,并力争排演一台较有艺术水平的创作剧目,参加第九届广东艺术节,从中发掘和培养一批新人。除此之外,作为培养人才的基地,戏校也要创新体制,创新教学内容,因材施教,培育尖子学生。

  采访过程中,记者听到一个令人振奋的消息,为推动潮剧艺术的继承和发展,填补潮剧女演员在梅花奖的空白,培养和造就新一代潮剧表演艺术家,经过市委宣传部同意,广东戏剧家协会批准,广东潮剧院一团青年演员张怡凰已经作为我省今年度申报中国戏剧梅花奖的人选,有关部门申报工作正紧锣密鼓地进行着。这一切,隐隐约约让人看到了潮剧振兴的一丝曙光。[记者巡礼]

  “圈外人”打造明日之星

  一个由潮剧“圈外人”倾情创办的艺术培训中心,在短短一年时间里就在潮汕潮艺圈子里声名鹊起,带出了黄晓佳、吴泽霞、江楚曼等一批先后在中国少儿戏曲“小梅花”大赛中勇夺“金花”、“银花”奖的潮剧小明星。这一个扶掖新人催生潮剧好苗子的人才基地就是“小梅花潮剧艺术培训中心”。

  每逢周末的时候来到位于揭阳炮台一座老式祠堂内的培训中心,总会被这里洋溢着的艺术激情所打动。看那一个个全情投入的小演员,嗓音、身形虽稚嫩,一招一式却是有板有眼、毫不马虎。培训中心的创办人陈江哲先生告诉记者,中心里的小演员们小的只有三、四岁,大的已有十七、八岁,都是精心挑选的戏曲好苗子。他们来自汕头、揭阳、潮阳、潮州等潮汕各地,其中多数还是农村孩子。这些孩子都利用双休日或寒暑假到中心里学艺,进行吊嗓子、唱念做打等基本功的基础训练。有的星期五下午一放学,父亲便风雨无阻,开1个多小时的摩托车载孩子来学习,周六、日两天,孩子们都必须上满10节课。为了让孩子们得到规范、高水准的培养,中心聘请了10名潮剧界专业人士,还把潮剧“金嗓子”郑健英、“戏布袋”林舜卿等名家以及王瑞芬、蔡绮纯等著名演员请到培训中心给孩子们说戏、传艺解惑,并由此催生了一拨又一拨的潮剧好苗子。

  为什么一个经营家私生意的“圈外人”会如此热衷于培养潮剧艺术人才?这缘于陈江哲对潮剧艺术的那份痴爱与执着。近年来,他为了潮剧艺术投入了大量心血精力和资金,像为了排戏和拍摄专辑,他甚至连房子也卖了。受陈江哲这股对艺术的执着劲头所影响,中心里的每个老师都是倾心倾力,正如林舜卿老师所说,我们都是拿出看家本领来培养孩子的。

  走近潮剧人才“摇篮”

  在汕头,戏校、艺校的名字家喻户晓。它不仅是国内唯一一所专门培养潮剧艺术人才的全日制中专学校,也是闻名海内外的潮剧人才“摇篮”。办学40多年来,已经为潮剧、汉剧等剧种及其它文艺团体输送近3000名艺术骨干。如今,广东潮剧院一团、二团、三团的演员有8成是来自这里的学生。成立于1959年的汕头戏曲学校,是在原汕头专区戏曲演员学习班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为中等艺术专业体制。60年代前期是潮剧发展的黄金时代,也是汕头戏校教学建设的高峰期。一批批经过正规培训的艺术新苗,输送到各潮剧专业团体。建校以来,一直坚持“德艺双馨”的办学宗旨,以培养潮剧表演和潮州音乐人才为主。目前,学校开设了潮剧表演、潮州音乐、声乐、群众文艺、舞蹈表演等专业,办学由单一型转为综合型的艺术教育,既为艺术团体培养人才,又为社会群众文化培养艺术骨干。作为一所艺术中专学校,已担负起汕头文艺活动的主角,在各类舞台上频频亮相,成为弘扬主旋律、传播先进文化的的生力军。面对当前潮剧面临的困难,艺校如何发挥培育基地作用?校长林锦杭认为,改革才是唯一出路,应把创新贯穿于全过程。留有计划经济痕迹的戏校管理体制必须创新,内部教学内容也必须创新。学校要继续根据艺术教育的规律因材施教,用精品剧目培养尖子学生。目前,戏校只是一所中专学校,学历层次的高低,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一个演员的整体素质,因而创办潮剧大专班并加强师资队伍培训,提高学生实践能力。与此同时,将戏台搬到校园,让中小学了解潮剧……

  县级剧团办起培训班

  一个县级潮剧团不仅自筹资金办起训练班,而且还办得有声有色,受到了去年莅汕调研的省委副书记蔡东士的充分肯定。这一切就发生在潮阳潮剧团里。是什么原因驱使他们有如此难能可贵的举动?怀着好奇心,记者来到现场一探究竟。春日的一个上午,当记者来到潮阳潮剧团时,排练厅传来了一阵阵悠扬的潮乐。只见舞台上,两名扮演“青衣”的演员正在认真地练习唱段;舞台下,导演正与几名演员说戏。创建于1953年的潮阳潮剧团半个多世纪来打造出一个又一个的艺术精品,曾有大型古装潮剧《荆钗记》、《王金龙》等参加省、市文艺调演,荣获殊荣。谈起办训练班的初衷,团长陈里告诉记者,办训练班为的是培训潮剧新人。剧团办训练班的好处就在于,有一个宽广的舞台供学员们实践和锻炼,学员们有了上台操练的机会,表演水平的提高自然也就快多了。陈里告诉记者,该团的训练班已办了三届,共培训学员六、七十名。为了选出好苗子,剧团严把“进门关”。考试以“声、色、艺”作为标准,每名考生都要经过初试和复试两道“关卡”,复试时实行“一票否决”制,团里的艺术骨干齐齐“坐阵”,只有全票通过,这名考生才能“过关”。进入训练班后,实行严格的封闭式管理,由3名专职教师负责培训。学员们没有节假日、没有寒暑假。密集式的训练带出了一批高质量的学生。去年第三届训练班12名学员毕业时,经考试全部合核,全都留在了剧团里。一年的时间里,部分学员已成为团里的担纲演员,其中的林丽丽在去年底参加广东省第四届戏剧演艺大赛,还获得了铜奖的好成绩。“虽然办班的投入不少,但却为剧团不断输入了‘新鲜血液’。”陈里告诉记者,为了剧团的发展,这样的路子他们将坚定不移地走下去![专家视点]

  只有演员表演技能提高,

  振兴潮剧才不是一句空话

  郭楠(广东潮剧院副院长、一级导演):演员唱功技艺的高低粗细,反映着一个剧种的优劣。潮剧在20世纪中期有过发展的黄金时期,就是有一批声色俱佳的演员,他们的唱功获得专家和群众的赞赏,受到群众的欢迎,影响了一代人。广东潮剧院在人才培养上还是花费很大心思的,每年都付出大量的人力、精力去培养后备人才,从中涌现出一批年轻的演员被观众认可。如张怡凰、刘小丽、林初发等。但目前,潮剧受到市场经济的影响,艺术发展规律受到漠视,新一代青年演员缺少传统艺术的传承和科学训练,许多条件好的苗子,也处在自然状态之中,难以成才。潮剧艺术必须寻求发展的定位和目标,特别是青年演员的培养,各行当人才的自觉训练,今年潮剧院的艺术工作计划也将把培养人才当作一件重要的事情来抓,主要是开展青年演员的唱声培训和比赛,加强青年演员的训练,提高潮剧演唱艺术和基本技能的水平。

  名演员是一个地方文化的标志

  管善裕(广东潮剧院名誉院长、国家一级舞台美术设计师):演员是艺术的载体,一个剧种会出名,首先要有名演员,这是一地方文化的标志。潮剧院以前曾搞过明星工程,培育过第一代、第二代名演员,为潮剧的繁荣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但如今由于缺乏资金、市场等客观条件,人才不断流失,现有演员的综合素质参差不齐。因此,首先要从戏校抓起,在招生关口上严格挑选,加强师资力量,改革戏剧教材,让专业的培训内容更加具有时代特征,从而培养出高水准的演员后备军。其次,作为剧院本身的从艺人员也要加强艺术修养,只有不断学习,刻苦追求,对艺术永不满足,才能攀上潮剧的颠峰。

  剧团要起示范、培养、研究作用

  吴殿祥(广东潮剧院导演):广东潮剧团在所有地方剧团中是“老大哥”的地位,都把它作为示范的榜样。但近几年来,剧团的示范作用和优势逐渐消失。其中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演员青黄不接。过去排一出戏,从导演到编创人员到演员都投入大量的精力,不计成本,不管是一、两个月,还是三、四个月,都是时间服从质量,直到把戏排好为止,但现在,这种精益求精的作风已经几乎没有了,最常见的是三五天排一出戏,这其实是对潮剧本身和剧团乃至演员的一种长期的慢性损害。因此,要振兴潮剧,剧团在舞台或者在广场戏中都要起一种示范、培养和研究的作用,除了政府重视、加大投入外,还要靠自己“骨头长肉”,重拾过去的优良传统,一步一个脚印,认认真真排练,认认真真演出,不要只盯着收入,否则只能是饮鸠止渴,最后受损的是自己的事业。

  师承的过程就是积累创造的过程

  郑志伟(国家二级作曲家):培养人才首先要从领导重视做起,其次是要像以前一样重视“传承”的环节。师承的过程就是积累、创造的过程,建议潮剧院传统艺术培训工作室,将现有的知名艺人、表演艺术家邀请回来,把经典剧目作为教材来培养下一代,如《扫窗会》、《辩本》、《闹钗》等传统剧目便是融合了很多潮剧表演艺术精华的载体,是丰厚的艺术资源,都应该充分利用起来。潮剧的由来:

  潮剧是用潮州方言演唱的地方戏曲剧种,为广东三大戏曲剧种之一。流布于广东东部、福建南部、台湾、香港、海南岛、雷州半岛,以及泰国、新加坡、柬埔寨、越南等国讲潮州话的华侨、华裔聚居地区,并随着华侨、华裔的足迹,传播到欧洲、美洲、澳洲一些国家和地区。潮剧的历史若从《荔镜记》这一迄今有剧本传世的最古老剧目算起,即明嘉靖四十五年(1566年)至今,潮剧已有439年之久。

  潮剧的行当归为生、旦、净、丑四大行当。广东潮剧院:

  广东潮剧院成立于1958年12月25日,是由原广东省潮剧团和源正、怡梨、玉梨、赛宝、三正顺等潮剧团合并组成的省级艺术表演团体。院属单位和团体有一团、二团、三团以及舞台美术制作厂和潮剧艺术交流服务中心。广东潮剧院是广东省三大地方戏曲剧院之一,为潮剧艺术的代表性单位,有研究、示范、实验三大功能。40多年来,在继承和发扬本剧种的艺术特色和地方特色方面做出显著成绩。汕头市属专业潮剧团体有潮阳潮剧团、澄海潮剧团、南澳潮剧团。特别策划陈文波苏伟钿 撰文:陈健 杜丽玲 李岱娜 陈静莹(来源:《汕头日报》)


 
推荐】【 小字】【打印】【下载点点通】【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免费试用新浪15M收费邮箱 赶紧行动!
热 点 专 题
日本谋任常任理事国
健力宝事件
2005中超联赛揭幕
骑士号帆船欧亚航海
最新汽车电子杂志
漫画版《红楼梦》
安徒生诞辰200周年
京城1800个楼盘搜索
《新浪之道》连载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