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七旬老人和他的吉鸿昌碑林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4月13日03:45 河南报业网-大河报

  核心提示

  今年是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在抗日民族英雄——吉鸿昌将军的故里豫东扶沟县吕潭镇,一位72岁的李仰勤老人13年如一日,把社会各界对这位抗日名将的题词、纪念文章等,一一刻成碑文。

  13个春秋过去,老人自费5万多元雕刻的350块纪念碑早已堆满院子。老人有个夙愿,刻碑1000块,并把这些纪念碑修建成碑林,以此激励后人。然而,10多年的奔波,此事却一直搁浅。

  李仰勤老人说,趁着自己身体还硬朗,一定要把碑刻完,建成碑林,“这一辈子,我必须完成这个任务。”七旬老人有心愿欲建吉鸿昌碑林

  4月8日上午,记者来到扶沟县吕潭镇,镇东头的一家刻碑店,就住着李仰勤老人。老人今年已经72岁,是当地有名的刻碑行家,从1992年至今,他已经刻了350块有关吉鸿昌将军抗日的碑文。

  走进李仰勤的家,一堵高大屏墙立在院子中央,其正面两侧篆刻着吉鸿昌隶书手迹:“身外浮云何足论,松间明月长如此。”院子的东西两侧,摆满了“为国储才”、“国魂”、“就义诗”等纪念碑文。由于篆刻时间太久,许多碑文上落满了厚厚尘土。

  李仰勤告诉记者,因为一个偶然的原因,自己对刻碑发生了兴趣。因为自己在吕潭镇长大,从小长辈们就向他讲述吉鸿昌将军的事迹,自己的刻碑手艺逐渐成熟时,就想把吉鸿昌将军的生平事迹,铭刻成碑文感召后人学习。

  刻碑进石料需要钱,李仰勤和妻子都是退休教师,工资都不高。李仰勤一家人就想出了“以碑养碑”的主意。他们把替乡邻雕刻祭奠先人碑文赚来的钱,用来支付纪念吉鸿昌将军碑文的开支。

  用这个办法,李仰勤一刻就是13年。看着院子里日渐增多的碑文,李仰勤老人产生了一个愿望——建一座吉鸿昌将军纪念碑林。

  刻碑还有个秘密原和将军是亲戚

  李仰勤告诉记者,自己一家人之所以为吉鸿昌将军刻碑,还有一个原因,那就是他们一家人“和这位民族英雄还有些血缘关系”。

  李仰勤的妻子吉秀真说,她今年68岁,吕潭镇人,吉鸿昌就是她的本家爷爷。1937年“七七事变”中打响抗日第一枪的军人吉星文,是她亲叔叔。一个宗族出了两个名垂青史的抗日军人,这让吉秀真一家人感到自豪和骄傲。

  吉秀真告诉记者,由于和吉鸿昌是同门宗亲,通过父辈的讲解,他们夫妻俩知道了更多有关吉鸿昌将军鲜为人知的故事。夫妻俩经过调查和计算,如果把有关吉鸿昌的故事和纪念诗词等刻成碑文,至少需要1000块1平方米大小的碑,才能容纳得下。

  10多年来,一家人为此投入了五六万元,已经刻好了350块石碑,但因为家里实在没有地方摆放,目前只好暂停雕刻工作。

  在李仰勤家,记者看到,雕刻好的350块石碑,大多摆放在房檐下。因担心上面的油漆、颜料等受光照风化,李仰勤一家人只得将这些石碑反着扣在墙角。建碑林乡亲支持占土地却成难题

  在吕潭镇,李仰勤修建吉鸿昌纪念碑林的想法,很早乡亲们都知道了。村里人认为:“碑林如果能修建成,就是一处很好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它超出了一个人、一个村的能力所及,需要来自政府、社会团体的大力支持。”

  李仰勤告诉记者,1992年,镇里的乡亲们知道他想修建碑林的事情后,“当时大家态度踊跃得很,都愿意掏钱义务做贡献。”

  李仰勤随后跟镇里的领导汇报了自己的想法。但由于碑林需要占用30余亩的土地,这个“硬件”要求让几任镇领导都犯了难——国家严格控制可耕地的使用,而吉鸿昌故居剩余面积狭小,作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动其一砖一瓦也并非易事。

  “几年过去了,修建碑林的事儿就这么一直搁置着。”提起往日的奔波,李仰勤显得十分伤感。

  按照当时县领导的想法,这些纪念碑文可以“安置”在县城的吉鸿昌将军纪念馆,但是李仰勤担心纪念馆的面积容纳不下它们,更重要的是,“碑林建在将军出生地,意义要比县城大得多,外地人参观故居的同时,走不了几步就能看到碑林,又是为英雄故里的红色旅游新增了一个景点。”

  让李仰勤高兴的是,今年春节过后,镇里又把修建碑林的事提上了议事日程。三个方案待研讨全镇上下齐努力

  在吕潭镇,闻听本报记者采访吉鸿昌碑林的事,张洪彬书记在县里开完会议,中午12时30分匆匆赶回办公室,将主抓规划的副镇长等紧急召集起来,谈起碑林建设的3个方案,“今年是抗战胜利60周年,作为抗日英雄吉鸿昌的故里,这件事再也不能搁置。”张书记说。

  方案一:在镇西南角,将300亩的废弃坑塘整理出来,一方面发展淡水养鱼和旅游,一方面也新增了建设用地,利用这块地将碑林建设起来,丰富了景区内容。该方案执行起来相对困难小,麻烦事少,但投入资金较大。

  方案二:在镇西北角,将吉鸿昌学校和吉鸿昌故居中间的空间利用起来,形成学校、碑林、故居相对集中的旅游区。该方案执行起来相对困难多一些,特别是涉及居民拆迁等工作,投入资金也比较大。

  方案三:就是直接将碑刻安置在吉鸿昌故居,这个投入资金最少,但执行起来困难多,主要原因是故居目前是省级保护文物,主管单位是县政府和县级文化行政主管部门,有任何变动,都要请示省文物部门的同意。

  “目前,对李仰勤老人及全家350块以及今后的其他碑刻的安置,已不仅仅是李家的事情,而是整个吕潭镇乃至扶沟县的事情。李仰勤老人多年的夙愿,正在通过我们的奔走呼吁在慢慢地实现,包括联系吉鸿昌的后代和社会各界有志之士。最为明朗清晰的一个方案就是利用废弃坑塘建起碑林,今天下午我就要到郑州去,继续为这件事奔波。”张书记告诉记者。O线索提供人曹女士热线线索奖 100元新闻热线 0371—65796000


 
推荐】【 小字】【打印】【下载点点通】【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免费试用新浪15M收费邮箱 赶紧行动!
缤 纷 专 题
春意融融
绿色春天身临其境
摩登老人
摩登原始人登场啦
请输入歌曲/歌手名:
更多专题 缤纷俱乐部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