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圆你北大清华梦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4月13日04:13 河南报业网-大河报

  我是如何跳过“龙门”的(四)北大光华管理学院 潘伟明

  高考前的复习

  临考前的一个月里,我的生活与学习日程仍然和高三第一学期乃至高二时一样,按照原来的节奏运行着。该做的题也做得差不多了,这时最容易滋生松懈的情绪,我的经验是不要让自己的头脑中有一种大功将成的空白感与空虚感。

  一方面,要与时间争夺效率,争夺正在遗忘的记忆,不断地修补各科知识。定期将各种知识体系、解题思路与技巧在脑海里梳理、过滤一遍。记录在案的“陷阱”与思维误区也不放过。语文基础知识的考点、英语语法、历史书每日作适当温习。试卷、分类讲义可随手翻翻。综合测试、英语阅读理解则每天要按时练习,以适应考试,培养语感。

  另一方面,调整心态,化压力为动力,充满激情迎战高考。看着画满红杠杠的日历,每一个考生都难免焦灼与忐忑不安,要善于将这种既想逃避又想早日接近的感觉化解。那段日子里,闭上眼睛的时候,我时常想,几个星期后的今天,我就会坐在某个考场里,面对那几张决定命运的试卷,会是什么情形呢?那密密麻麻的题目中,有哪个知识点正在我手中这本书的这一页上、这道题里?我会不会因为现在匆匆跳过去的几个字失去一道填空题?那道我迷迷糊糊的题会不会就恰恰出现在那几套试卷里?全国那么多的考生,同时间同样地填答同样的试卷,头脑里会出现同样的解题思路吗?会有同样的解题方式吗?会得出同样的答案吗?这样一想,我便很庆幸高考还没有来,我还有时间和权利,心安理得地看那些可能出现在“那几套试卷”上的东西。于是,继续幸福万分地投入到紧张的复习中去。

  高考到来的前几天,一目十行地翻翻讲义,实际上脑子里已经装不下什么实质性的东西了,但这对我却很有必要:越是临近高考,越是要不停地寻找一种感觉,一种在战场上挥洒自如的感觉。我认为考前这几天,关键在于把身心调整到最佳状态,可以把以前做的题特别是做错了的再看一遍,把平时没有注意的漏洞找出来,也可以按高考的顺序做一些模拟的卷子。当时,我的心态很轻松,始终保持信心,以乐观的态度面对高考。

  考前几天,我做题时没有追求数量,只求彻底弄懂吃透。并不抱着猜题碰题的侥幸心理,高考试题是灵活多样的。在做题后,我很重视自己暴露的缺点和不足,并在下一次练习时有意识地注意并改正,而且我以考试的形式训练解题,在平时练习时,将自己置于考试的场景之下,“限时限量”完成。我所规定的做题时间比实战时间稍短,这样才能强迫自己加快解题速度,提高准确率。

  而且,最后这几天关键是调整好生物钟,使兴奋点集中在上午9:00到11:00和下午3:00到5:00这段考试时间。这时不能使自己的压力太大,但也不能过分放松,要把握好度,保持和平时差不多的学习量。这样,在考试时才能发挥出最出色的水平。

  参加考试

  1.心态要稳。我认为,考场上保持心态平稳的关键,是不要奢求自己每一道题都会。尽己所能,将所有的能够做的题做对就行了。我常想,自己不会做的题,别人也不一定就能做对。考场上不妨多给自己一些宽慰,错一两道题其实无所谓,问题是不能因此而患得患失、急躁不安。考试时最重要的是稳,稳中取胜才能保证成绩。考试节奏也不要一味加快、快而不稳。

  2.思维要活。作为文科考生,答题思路不应局限在某一章某一节中。有很多题目本身即是对综合素质的全面考察,我认为答题时不妨将思路放开,多个侧面、多个层次展开论述,甚至其他科目的相关知识也可以勾连起来。对我来说,高考的几张试卷就是展示自己的平台,有什么想法、有什么样的情感都不妨酣畅淋漓地展示出来。不一定要将考场看作龙潭虎穴,高考又何尝不是脱颖而出的竞技场?

  3.胆大心细。考试时,胆子要大,相信自己,抱着必胜的信心答题,遇到难题也不害怕,知难而上;同时又要谨慎小心,遵循特定的规律,先易后难。运算过程、书写过程也不能掉以轻心,答完卷后,再认真检查一遍,力争将失误控制在最低点。考试时最重要的是发挥出自己的正常水平,而不是追求什么超常发挥。只要一切正常,就是胜利了。(7)

  购书热线:0371—63022111


 
推荐】【 小字】【打印】【下载点点通】【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免费试用新浪15M收费邮箱 赶紧行动!
缤 纷 专 题
春意融融
绿色春天身临其境
摩登老人
摩登原始人登场啦
请输入歌曲/歌手名:
更多专题 缤纷俱乐部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