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化工产业何以成首选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4月13日06:16 人民网-华东新闻

  本报记者 郝洪 吴焰

  这是一个绕不过的大化工时代。在产业配套的专业物流体系、环境保护,以及法律制度保障、市场监督管理、社会公共安全等方面,我们是否已经做好足够准备?

  物流企业南迁背后的市场诱惑

  很多时候,人们是从企业的嗅觉来判断市场走向的。

  就好像此刻,站在亚洲第一高、中国最昂贵租金的商务大厦———浦东金茂大厦的18层楼上,很多人猜测:以化工贸易、物流为主要业务,作为拥有国内最大的液体化学品船务公司的中化国际,它在2001年6月毅然将其总部从北京迁至上海,当然绝不会只是为了欣赏窗外的陆家嘴中央绿地风景。

  “我们是冲着长三角广阔的化工品物流市场来的。”中化国际(控股)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潘跃新毫不掩饰对这块“蛋糕”的渴望。

  长三角拥有两大国家级化学工业区,分别是地处杭州湾北部、距上海市区50公里的上海化学工业区,以及位于长江北岸、距南京市区30公里的南京化学工业园。

  前者是“十五”期间中国投资规模最大的工业项目之一,目前已有英国石油化工、德国巴斯夫、美国亨斯迈等跨国公司及苏伊士集团、荷兰孚宝、法国液化空气集团等世界著名公用工程公司落户;后者主要发展石油与天然气化工、基本有机化工原料、精细化工、高分子材料、生命医药、新型化工材料六大领域的系列产品,目前在建的4个项目总投资超过30亿美元。该园区周边,还分布着金陵石化、南京化工,以及我国最大的合成纤维原料生产基地、世界第四大聚酯生产商———中国石化集团仪征化纤股份有限公司。

  如果把江苏扬子江国际化学工业区、中国精细化学工业江苏泰兴园区,以及位于浙江省上虞市的杭州湾精细化工区、宁波石化工业园等算在内,在长三角,从南京到上海的长江两岸,从上海到宁波的沿海地带,就集中了近10个大型化学工业区。

  这样的市场诱惑,加上长三角的制造业高地,中化国际自是难以坐视。

  “大进大出”的新长三角产业诉求

  那么,长三角为什么“不约而同”地要发展化工产业?

  从20世纪80年代起,世界化工产业开始结构调整,传统化工逐步向发展中国家转移,最早是中东、南美地区,近10年来,向市场和资源较为丰富的亚洲地区转移速度加快。

  一份统计数据表明,1998年—2005年,全球预计新增乙烯生产能力约2500万吨,其中,50%以上集中在亚洲和中东地区。

  “无论是从全球产业转移机遇,中国工业化发展进程,还是长三角区域所占的产业基础、水陆交通便利的区位优势,长三角承接全球重化工产业转移是必然趋势。”潘跃新的观点具有普遍性。

  另一方面,这也是长三角地区一次主动出击。

  无论是江苏沿江开发战略,还是浙江杭州湾开发战略,都把石化产业作为首选。江苏沿江6个市区、15个沿江县(市),几乎每个市都有化工园,并将化工产业作为地方支柱产业。有人戏称,“长江三角洲有望成为化工园区三角洲”。

  “粗略估计,化工产业占全市经济总量达10%。”江苏省南通市经贸委行管一处处长王明珠说:“根据规划,高科技、高附加值的精细化工产业将成为全市重要支柱产业。”南通是全国15个精细化工基地之一,也是全国惟一的国家火炬计划化工新材料产业基地。

  “沿江产业的特点是大进大出、大投入。根据国际资本和产业转移的规律,我们沿江产业重点放在装备制造业,包括汽车、船舶、机械装备、机电等等,第二是化工,第三是冶金,这个产业带,称为沿江基础产业带。”江苏省发展计划委员会主任钱志新曾经向记者这样概括江苏沿江开发产业规划。

  对化工产业的这种认识以及大举推动,甚至使周边欠发达地区也被卷入了一个大化工产业发展的浪潮。

  就在“3·29”事故发生地江苏淮安市西郊,2003年3月,一个规划面积达8平方公里的盐化学工业园区拔地而起。工业园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汪永源坦言:“不少是苏南企业配套项目。”目前,有3家企业进驻,总投资达10亿元的华尔润公司项目,是位于江苏省张家港市全国最大的浮法玻璃企业华尔润集团的原料基地。

  《华东新闻》 (2005年04月13日 第七版)


 
推荐】【 小字】【打印】【下载点点通】【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免费试用新浪15M收费邮箱 赶紧行动!
缤 纷 专 题
春意融融
绿色春天身临其境
摩登老人
摩登原始人登场啦
请输入歌曲/歌手名:
更多专题 缤纷俱乐部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