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3%所得税拒金融机构总部于门外? |
---|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4月13日08:55 南方日报 |
33%所得税拒金融机构总部于门外? 广东研讨金融业“十一五”发展规划,专家建议争取税收政策和建债券中心为当务之急 独家报道 在昨天由省政府金融办举行的“广东金融业‘十一五’发展规划专家座谈会”上,来自中山大学、暨南大学等高等院校的专家以及我省金融界的权威人士,在围绕“十一五”金融发展大业出谋划策的同时,尖锐地指出当前广东金融业存在金融量大而不强、金融业与经济发展不匹配、少有金融法人机构扎根广州以及金融业内部管理有待完善等种种弊端,提出了各种对策。 粤金融总量大而不强 据介绍,截至2004年底,广东省金融机构本外币各项存贷款余额分别为3.9万亿元和2.2万亿元,分别占全国的13%和12%左右;广东地方银行业金融机构各项存款达6000亿元、贷款达4000亿元;拥有各类金融机构网点2.2万多个,从业人员37.2万人,金融机构网点和从业人员均居全国首位;广东省境内有3家全国性股份制商业银行总行,外资银行类营业性机构51家(仅次于上海);此外拥有5家城市商业银行及1500多家农村信用社法人机构。 然而,在这些庞大的金融总量和服务网点背后,已隐藏着很多弊端。广东银监局廖文义处长和中山大学的陆家骝、申曙光两位教授以及暨南大学的王聪教授剖析指出,广东金融业在经济发展中所起的作用、在第三产业中的占比仍然较低,与上海、北京等相比均处于末位;金融法人机构资本金不足、不良资产占比居高不下、竞争力较弱等;而证券、保险业发展在全国处于较后地位。 特别是近几年来,保险业发展的密度、深度等均比不上北京和上海等地。申曙光教授说,从总量指标看,广东省的总保费收入、寿险保费收入以及财险保费收入等指标都在全国前列。但是,目前广东的保险深度和密度却比较落后。去年广东的保险深度仅为2.73%,低于全国平均水平0.43个百分点。根据测算,2000年至2003年间,广东保险业增加值占GDP的平均比例仅为0.387%,远远落后于山东、江苏和浙江三省;保险业增加值占第三产业的平均比例为0.95%,也落后于江苏、山东和浙江。 33%的所得税制约业务发展 暨南大学王聪教授在列举了一大串广东金融业在创新品种以及机构数量等方面居全国首位后指出,近几年来,由于税收政策不平等因素而使不少金融法人机构不敢在广州落户甚至外移的问题已相当突出,这一现象不能不引起政府部门以及金融管理层的重视。 他举例说,金融机构总部如果设在上海浦东,企业所得税率仅为15%,而在广州的金融企业必须缴纳33%。即使其他方面条件相同,仅此项在广州的金融机构便要吃大亏。加上上海等地在吸引金融高层管理人才入沪方面还出台了一系列奖励措施以及安置子女读书或就业等优惠政策,因而对金融管理人才更具吸引力。 金融业要与经济发展相匹配 专家指出,目前各界对建设金融强省已有共识,而建立金融中心的问题也不断被提起。事实上,金融中心要具备许多硬件和软件,不是机构多、网点多、从业人员多以及存贷款总量大就是金融中心,而必须根据目前我省的经济发展现实需要和客观条件做好中长期规划。 省政府经济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李鲁云指出,建设金融强省,要着重考虑几个问题:与经济强省目标相适应,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战略相适应,与统筹城乡发展相适应,与三大产业发展相适应。 中山大学教授陆军建议设立市场退出机制,并组建金融控股公司,同时让一些资产质量较好的农村信用社先行改制为地方性商业银行,更好地服务地方经济。 广州最适宜建立债券交易中心 陆家骝教授指出,目前广东金融业有几个问题值得考虑:一是由于企业89%的资金来自于银行,意味着经营风险已集中在银行体系内;二是银行体系垄断融资渠道,导致中小企业融资难。这一问题不解决,将严重制约广东金融和经济的发展;三是2006年起中外资金融机构将同台竞技,我们必须马上从劳动密集型业务方面转化过来,拓展中高端业务领域。 他进一步指出,按照广东目前的状况,银行体系改革的当务之急是要改变“银行独大”的现状,发展多层次资本市场,增加金融市场的完整性。为分散银行风险,同时解决中小企业的融资问题,最好的办法是在已具备潜质的广州建立债券交易中心。他说,目前泛珠三角框架已经启动,区域合作将进一步深入,若广州能够成为债券交易中心,势必刺激区域内企业的进一步发展,从而加快向周边地区扩张的步伐,促进产业、技术的梯度转移。 因此,以广州债券交易中心的设立为平台,改革发行机制,不仅可为中小企业、民营企业解决融资难的困境,而且债券这种具有外在硬约束特点的资本又可通过倒逼机制督促各类企业改善内部治理结构,为企业转型打下扎实的基础。本报记者 朱桂芳 |